石志霞《聋校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发表论文.doc_第1页
石志霞《聋校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发表论文.doc_第2页
石志霞《聋校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发表论文.doc_第3页
石志霞《聋校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发表论文.doc_第4页
石志霞《聋校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发表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融合教育下聋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索石志霞(本文发表于特殊教育2011年第1期)摘要 文章认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学教学实现的。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采取丰富课型、举一反三、以评促学等方式引导聋生储知蓄理、冶情养性,发展创造性思维,使聋生培养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了文学素质,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性。关键词 融合教育;聋高中;文学教育;审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多种重要功能:文学教育除了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理论和技巧,使之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较有艺术味地传达个体生命的各种见地的责任外,还肩负着对学生灵魂的洗礼和跃升的重任;文学教育是储知蓄理、冶情养性的重要途径,又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有效的途径,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学教学实现的。在融合教育环境下,聋校高中教育中进行文学教育意义深远,它能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丰富聋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探索和实践:一、丰富课型文学教育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知识的教学,包括文学理论知识教学和文学史知识教学,二是文学创作教学,包括文学写作心智训练和文学写作技巧训练,三是文学鉴赏教学。在聋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型,根据这些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具体地讲,除了传统的讲读课、自读课和作文课以外,还开设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语文课:(一)诵读课诵读即吟诵、朗读,是经千百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方法。聋生的听力障碍使得他们说话吐字不清,语感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可能是浅层表象的,甚至可能是歪曲的,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通过语感的逐步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魅力,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会逐步领悟。(二)阅读课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是特定时期的缩影。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具体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情感上受到感染,逐步具有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接受健康的审美教育。在指导阅读中,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应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为主。对中外历史上具有生命力的不朽作品,如李白、杜甫的诗,柳永、苏轼的词,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历史上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荐。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游记、旅行记之类的作品,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了解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散文作品,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望岳、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应当让学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领略故乡之美,祖国之美,整个自然界的美。针对聋生的生理和心智特点,阅读可以分专题分步骤逐步进行,阅读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手抄报,也可以通过电子小报、电子作文,甚至可以通过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三)口语交际课“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其文学修养的重要表现。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新闻发布会等。这一课型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四)文学讲座课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艺术”(朱光潜谈文学文学与人生,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文学作品是语言教育的沃土和乐园。学生完全可以在文学这个感情释放的空间里去了解、掌握、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远如诗经离骚、先秦两汉散文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近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的作品,都代表语言艺术的高峰,值得我们去揣摩运用。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优美的文学意境,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梁衡先生说过,“学写作要掌握词汇,掌握文章的规律”,“我的写作得益于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尽管我发挥得不好,但我国的古典文学宝藏好比一块天然的放射性元素矿,如镭、铀等。它们不断供给我能量。”梁衡我学散文,语文学习1990年第8期。(五)语文活动课通过课外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品阅读和讨论,举办故事会、文学作品欣赏会,并适当开展一些文艺创作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进行文学创作,逐步掌握运用文字形式来再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些都有助于调动聋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文学才能。这不仅是对聋生进行审美教育,而且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素质教育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大语文”的教育观要求我们一定要超越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里谈的语文活动课着重偏向于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去感受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上网检索资料,制作了精美绝伦的电子小报、幻灯片、手抄报,也学会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二、举一反三叶圣陶曾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围绕这些“例子”做文章,而要通过这些例子举一反三,进行各种比较联系,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据作者横向介绍“言为心声”,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寄寓着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时候,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他们美好的或丑恶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增强对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3页。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点上深化和升华了自我本性。(二)据文体纵向介绍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使之能尽窥其中奥妙。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和冰心的纸船时,立足于这两首诗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现代诗歌的知识。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介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介绍当代的朦胧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位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三)据文本解读创新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多义性、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具有对它内涵的推陈出新、无可穷尽的可阐释性。波兰现象学美学大师因伽尔登(1893-1970)认为文学作品的层次与维面纵横交错,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而其中存在许多在阅读之前并不是确凿无疑的空白点,即“未定点”。 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为读者的创造、再创造及评价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按照伊塞尔和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这些未定点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来完成的。未定点是读者的感觉、理解、思想观念的生长点,对读者的想像力和领悟力起着激发、召唤作用,需要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渗透进作品,得出各自的“意蕴”去充实作品。正因为如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学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文学教学时应摒弃定格好了的框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待学生情感已足,思维已活,再适时给以导引性的点拨。这样,采用放飞而不放纵、收拢而不钳制的做法”,刘跃夫定格式分析不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5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三、以评促学(一)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检测手段。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检测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课外名篇;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办手抄报、参加演讲、组织活动等。只有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价,才真正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二)评价内容要把语文学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着重考察学生的背诵、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背诵考察的是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阅读和写作考察的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以上文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取得了明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