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效果研究基本概念百题1.传播 =gYjyN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ZX .0L 第一、传播播是一个信息共享过程,即把一个或少数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传播发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得以实现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双方要有共同的语义空间,即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第三、传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受传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传播,即“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第四、传播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信息或态度、感情的流动过程。 aX? ?SO jS ipy;& 2.内向传播 roKHG1: 也称人内传播或内在传播,即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系统(语言、动作、表情)。内向传播是个人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在同一人体内进行,是一个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活动;从不受外部势力干涉而言,它是一种最自由的传播活动。 +uZoN3ym M v+ a. 3.人际传播 p?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行为。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人际传播有两个特点: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传受双方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方法灵活;2)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它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双方可随时根据双方的反应来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对传播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或改换传播方法。因而,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尤其在说服或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态,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 HRO; y&* )A! 4.组织传播 hW6&KU9l 组织指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有机整体。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传播的功能在于维持组织的秩序,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形成组织内共识,收集、处理外部信息以适应环境变化。组织传播的最大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8M$Yh-p# C/+5HTf 5.群体传播 5d_ 群体指的是由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个人的社会集合体。群体传播即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群体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1)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2)群体是个人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场所与手段;3)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个人的态度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4)群体传播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重要中介和制约因素之一。 R6.大众传播 w!z.?g 大众传播是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面向不定量多数的受众进行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这些机构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等;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受众;3)采用现代化的机器大量复制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和内部的传播活动;5)传播过程的单向强,反馈迟延 %0q H 大众传播的上述特点,使得它拥有其他形态的传播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个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N+pPh;2 $Znge.r 7.传播过程 z/O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船舶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此外还有数学家香农和韦弗提出过的电子信号传输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学家施拉姆和奥斯古德提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等。 =Jkmbxh 25VXKb 8.单向传播 D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V A.CVVre c Ioff 9.双向传播 vucRZ 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6W(V4,Q JTJ 10.传播媒介 d god$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E_),2k ;Vp_;Ur 11.受众 v(./y5(n 指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受众的特点是: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U8I AZ j|5L%u 12.传播效果 G,CJLSX 效果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效果具有下述两种含义1) 在狭义上,它指具有宣传或说服目的的传播行为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通常意指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2)在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现在的还是潜在的。上述两种含义又构成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对个人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其二是对社会效果产生的宏观过程分析。 ba &qqm# NEu G(v6YO 13.传播技法 a0p5R %* 传播技法指的是唤起传播对象的注目、引起他们特定的心理和行动反应,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策略方法。传播技法包括内容提示法(如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说理法(如“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诉求法(如“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等等,传播技法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a B=(ob 14.前馈 V3k%f_8w 受传者事前对传播媒介的希望与要求,如要求报纸刊登某些方面的内容,希望电视台看板某类节目等。近年听众点歌,预约电视等等,也都是在获得受众前馈的基础上开办的节目。获得受众前馈,可以提高传播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对改进传播效果,提高媒介企业的效益有重要意义。 bxa(+:$l 15.反馈 V q:q#h 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因此,改进反馈渠道,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尤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nCCG PA9Xa 16.信源 S-N.Lua 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p/ZEl9.17.噪音 pYmmUjz 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段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等。 8&t Ii m9QOaH & 18.信宿 ye/LkP 19.说服 =&2/OC 又称劝服,指的是传播者试图通过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和改变受传者态度、观念、价值和行为的传播活动。个人之间的劝说、企业的广告公关、大众传播俄宣传等,都属于典型的说服性传播活动。说服性传播活动具有意图性和目的性。说服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内容、传播方法和技巧,受传者的个人和社会属性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 FY&i6i &Ksa 20.两极传播 _&UO*y= i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母鸡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L)l*I 6UPS L-# 21.N级传播 ;m-d7Y 对两级传播观点的修改和补充,也称多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两级传播假说之际只注意到了一层意见领袖的存在,后来拉氏和卡兹在“人际影响”中对此做了补充,提出意见领袖事多层次的。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把大众传播区分委“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级”(多级)的,其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两级传播假说便发展成“N级传播”假说。 fv;tp =7u .意见领袖 A,31YyU 7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传播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Ml;O2b) I4#rwFM .社会雷达 Mm o5#!uB 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在年代,政治传播学家施拉姆最早概括了传播的三种基本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指的是传播在帮助人类察知内外环境变化并及时调节环境适应行为方面所起的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是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雷达功能 V!C h3| #:DIb! .编码和释码 _y tt: 0 信息内容是通过一定的符码(文字,图像,音声等)表现出来的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以一定的符码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即编码活动,亦即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另一方面,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来的符码以后,必须经过对符码的阐释和理解才能从中得到意义;因此,受传者对符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释码活动,英国批判学派中文化研究流派的代表学者S.霍尔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介的信息采集,加工,筛选和制作活动是一种最普遍的编码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本质是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利益服务的;而释码活动则是更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因为受众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的释码活动必然受到其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受众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释码活动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同向性释码,二是妥协性释码,三是对抗性释码这种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_qOpW& L7e7lm .选择性接触 h ;0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这种倾向,成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z1/ U xm ?Naz:7 选择性认知 VWRdw1C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一种选择性倾向,它的含义是,在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受众所感知到得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选择性认知倾向,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qk|DIw_4 FgH nw # 选择性记忆 DrJU?*| 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证明,人们的选举投票行动并不取决于大众传播和竞选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IPP指数分别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qoS4p; Z&ulH 传播和社会化 Hh=9Tn8 传播的影响与效果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社会化指的是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而言,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技能,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社会规范,从而使社会秩序和社会连续性得到维持的过程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基本群体中的传播(与父母,伙伴,老师,同学等的接触与交流),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影响问题尤其受到重视 |Y)au&!J tx,K+9 镜中我 o#bSQ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他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库利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传播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基本群体,认为基本群体中的传播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而且是将社会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boG3 yg2;vJS= 刻版印象 T,#7= (U_ 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版成见所谓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版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版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i;CCVHsp 5hsM8OC 拟态环境 d3(,i 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即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象)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i$u73 VQJS GxD 信息格差与知识格差 a 6T-W8/ 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f_GIPE R*C3iL 上限效果 )wIPr# & 信息格差与知识格差假说的反命题,美国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最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经济富有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也会早。经济贫困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经济富有者。他们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多是普及性知识,无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从大众媒介那里得到的都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大众传播带来的结果不是社会知识格差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6On )E2 应该承认,艾蒂玛等人指出的上限在个人追求特定知识的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现象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过程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等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那么此时这种知识的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知识格差”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YS?z4t *=mI4_ 议程设置 x70+ 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德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0g(s7 6=ekOTE 43培养分析 B2W=TY? 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的一个领域,以美国批判学者格布纳为代表。“培养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信念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乖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即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记录和传播活动,潜移默化地提供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共识。“培养”理论特别强调“描述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所产生的“培养效果”。 #X)s( |7w cAYdlj;| 44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C6 Rn 信息环境即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的构成环境。形成信息环境的传播渠道是多样的,包括人际的、组织的、群体的等等,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环境一词,一是人们周围的客观环境,二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提示的“拟态环境”。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在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大众环境营造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市一个明显的趋势。例如时尚领域中的“流行色”,本是国际流行协会指定的,但由于这种信息是通过传播媒介广泛报道出来的,许多人便认为这是现实的“时代潮流”而纷纷效仿,于是预言的“流行色”也就变成了现实的流行色。“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倾向在社会生活(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DMj:2S 预言的自我实现 5vJus0 传播心理学用语,用来描述信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试举一例:某考生准备考大学,如果他处于一种积极的信息环境中(如周围的人热心支持鼓励),本人是亦能抛弃顾虑集中精力备考,其考上的概率也会较高;相反,如果处于消极的信息环境中(周围的人冷嘲热讽或贬低其能力),则会使该考生分散精力,用于担忧的时间比用于备考的时间还多,其结果考上的概率也就会低。这时,周围人考前的“预言”也就变成了现实。“预言的自我实现”原理说明信息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也是阐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一个依据。 jReN,GH w 51传播的基本形态 Wk9G/T(u 人类传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传播学家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的基本形态有以下5种: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种不同形态的传播活动相互交织,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因此,上述各种形态都不是孤立的活动,不能完全分割开来。例如,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其余4种形态的传播活动的影响。 JX;9uKAu t/K=(k V 52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m% FtG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根据各时期使用的主要媒介不同,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iTOdL ) 记号和信号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传播与动物社会并无多大区别,主要靠动作、表情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协调狩猎活动。 8Y6FZH ) 口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人类摆脱动物社会状态的决定性一步。语言最初是将声音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的符号,后来逐渐提高了抽象能力,成为能够表达复杂意义的音声体系。语言的产生不仅提高了人类传播的效率,而且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S|:7R r ) 文字时代。口语的传播受到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记录性较差;为了使转瞬即逝的音声语言及其含义能够传达到更远的时间和空间,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又发明了文字。文字是从早期的图形记号中产生的,经过世世代代的整理,成了规范化的文字符号体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历代的知识和智慧得到积累和传承,扩大了人类的相互交流。 T HP!F ) 印刷时代。文字产生后人类经历了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印刷术史中国的一大发明,后传到欧洲。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和印刷机,此后,报纸和印刷品开始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VHG_+ ) 大众传播时代。报纸诞生后经历了“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时代,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众报纸。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众报刊的普及和电影、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大众传播时代。40年代,家用电视机问世,经过二次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高度普及,卫星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络等新的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qv 1xRN PadBw- 53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k/d? 传播对人类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48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控功能。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便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些变化。传播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帮助人类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社会才能实现正常运转。3)文化传承功能。有了高度发达的传播系统,前人的文化遗产、经验、智慧、知识才能被记录、积累、流传下来,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播对维持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5n QN: 在拉斯韦尔概括的三种功能的基础上,传播学家赖特在1959年又补充了第四项功能,即“提供娱乐”,并称为“传播的四项基本社会功能”。施拉姆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fsIjI R( XqQ=:J 语义空间 cR= x.$ 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招来误解。因此,语义空间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H#Djp- DxhzU 人际影响 tZ%h?|fET 即群体内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在四、五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在人们就公共事务、购物、时尚等领域的具体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之际,这些选择和决策与其说是接受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个人影响。这些对其他成员施加个人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据此,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曾作出结论,认为大众传播在说服人么改变态度方面还不如人际传播更为有效。强调人际影响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本身的长期、累积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aHnh- kfjgYS 56“媒介即讯息” iNY,e( 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结果。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Pe)* f uiZKcw 57“热媒介”与“凉媒介” UBFw 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接收者在处理信息之际不必再进行“热身运动”。“凉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动员较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如一幅照片是清晰的,一目了然;而一幅漫画则比较模糊,需要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后者属于“凉媒介”。这种分类本身并没有实用价值,但也给人以重要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Gzt;#XL 82(N8V “媒介人的延伸” 98gsNi0ta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作用的重要观点之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社会行为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认知效果和社会影响。 8-fok, sks&K? 媒介技术决定论 ?%3l O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例如,原始社会的主要媒介是口语,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只能生活在近距离的部落群体中;文字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于是部落社会发生解体,人与人关系变得疏远起来;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发展,把遥远的外部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距离大大缩短,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小小的“宇宙村”。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传播工具和技术属于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用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 d a $+ BD_Dixhl 从众行为 m$R5!J)D 指个人对群体规范或群体中多数意见的遵从行为。从众是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自发性遵从遵从的规范或多数意见符合行为者的价值或目的;)手段性遵从遵从规范或多数意见会带来某些实际利益;)满足性遵从服从多数意见可以解脱因孤立而带来的心理不安感;)回避性遵从为回避群体制裁而对规范和多数意见采取遵从行为。遵从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众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权威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遵从行为。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发挥认知导向、价值导向和社会行为导向作用。 NQk2= npO$C*mw7 子弹论 s9P#jm& 也称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世纪初至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专业(金融)题库检测试题打印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工业园区净水厂项目初步设计
- 2025计算机一级题库检测试题打印【网校专用】附答案详解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题库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职称计算机综合提升测试卷含答案详解【A卷】
- 2024-2025学年度粮油食品检验人员每日一练试卷【考试直接用】附答案详解
- 易腐垃圾资源化综合体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4-2025学年反射疗法师3级考试综合练习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海南省各级疾控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第1号)(68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100MW农光互补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版)
- 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确认记录表
- GB/T 17614.1-2015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变送器第1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 GB 28235-2020紫外线消毒器卫生要求
- Avaya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介绍课件
- 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 2023年阜阳市颍州区工会系统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软式内镜考核标准
- 02《文字下乡》课件13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本科)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