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词赏析训练题.docx_第1页
八上诗词赏析训练题.docx_第2页
八上诗词赏析训练题.docx_第3页
八上诗词赏析训练题.docx_第4页
八上诗词赏析训练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 一、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景,用_描写,表达了_。3、造化句写泰山的_,是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是_写。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渡荆门送别 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语言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_ 5、任选角度赏析颔联。 6、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7、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三、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 ,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 。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四、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A不善种田: B.不辞劳苦: 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 3、“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4、句中表明时间的词是什么?诗人为何要点出时间? 5、这首诗可分 _ , , _,三层意思。6、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五、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1、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55、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8、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9、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分) 六、登岳阳楼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 ),( ),( )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 ,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6、“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副答案:一、赏析望岳1、远、近 朝、暮2、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秀美、虚;高大、实4、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A二、渡荆门送别1、记叙。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5、任选角度赏析颔联。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6、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2分)7、思乡惜别之情。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2分)三、赏析春望1、抵万金 妻子儿女2、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4、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5、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6、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7、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8、感时忧国、思家念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9、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0、 ( A )四、赏析归园田居1、A、草盛豆苗稀 B、晨兴理、带月2、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要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3、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4、晨、月。表明劳动很辛苦,但并不抱怨,后文“带月荷锄归”这一月夜归耕图就表明了这一点。5、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6.D五、使至塞上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燕然 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5、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6、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7、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8、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9、意境: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情感:兴奋欣喜,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个字既写出自然之景,而且融入诗人的情感。六、登岳阳楼1、“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