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_第1页
登革热_第2页
登革热_第3页
登革热_第4页
登革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 dengue fever,DF,登革热病毒伊蚊传播迅速突发双峰热、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fever,DHF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DSS伏暑、疫疹,2008奥运会陶菲克被查出感染登革热,近代历史上,登革热疾病的医学文献记录是:,1779年于开罗巴达维亚(今雅加达)1780年在菲律宾/美国的费城/印度的马得拉斯 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1897年在澳大利亚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 1916年-1931年之间在台湾1917年中国海南省也传出疾病发生,据资料显示,可能是第型骨痛病毒造成的。(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1928年在希腊出现,造成约一千人死亡 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传出发生骨痛热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极投入研究,1943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美国也相继发现这病毒。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4 virus)。,病原学,B组虫媒病毒,黄病毒科,属flaviviridae,flavivirus单股正链RNA,结构蛋白衣壳C 膜M 包膜E 四个血清型理化耐干燥,低温 不耐酸、醚、甲醛、紫外线、高温,蚊子,流行病学,传染源人病 隐性 猴 前1后5传播途径伊蚊黑斑 白纹 终身带毒,经卵下传,易感人群同型免疫14年,异型交叉免疫1年流行特点热带、亚热带,发病统计,病机病理1,2次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凝血系统血管渗透性 出血休克 DIC 细胞因子免疫反应 (T细胞、IL2、IFNV) 抑制骨髓,病机病理2,解剖浆膜充血、出血脏器水肿、出血淋巴、脾、脑、肺炎性 骨髓巨细胞成熟障碍,中医气分热盛热毒瘀结入营动血,临床表现,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等,典型登革热,发热高热、双峰热鞍形热全身毒血症状骨折热皮疹向心性、热后36天出血 束臂试验()其他 淋巴结、肝,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登革出血热出血、渗血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增20,血小板1万,登革休克综合症出血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典型白细胞、血小板 登革出血热白细胞 血小板 凝血功能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1:32 红细胞凝聚抑制试验1:1280 抗体恢复期:急性期4病毒鉴定接种 RT-PCR,诊断要点典型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季节、青少年典型症状高热、双峰热,骨折热,痛体征热间皮疹,浅表淋巴结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 血清免疫学、抗体效价 病原学病毒分离、特异性抗体、RNA,诊断要点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登革出血热具有以上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束臂试验()出血现象两个器官1000ml出血肝大 血小板100x109/l红细胞压积增加20,登革休克综合症休克-P100次分,脉压差20hg,1990卫生部,疑似流行地、季节、蚊,急性发热、痛(头、眼球、肌肉、关节)、出血、皮疹(斑疹、发热45天出、热退疹消、向心),脑型(烦躁、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出血(热退淤斑、胃肠出血),血压下降,确诊,1。居于流行地区旅游,59天蚊虫叮咬2。束臂试验(),自发性出血3。脉搏微弱,休克4。病毒分离()登革5。血液中特异IgM抗体()6。恢复期血液IgM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临床诊断疑似112123实验确诊疑似4疑似5疑似6,鉴别诊断,流感皮疹、淋巴结、束臂试验、血小板麻疹卡他、koplik斑、离心上下出疹猩红热咽峡炎,第2天出疹,白细胞 药物热淋巴结肿()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疫水、淋巴结肿痛、腓肠肌压痛败血症原发化脓、迁徙、白细胞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病学、肾损害,基孔肯雅热,2010-10-01,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热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鉴别诊断-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治疗(),治疗原则 方法高热、中毒症状、出血、脑型、抽搐、呼吸酒精擦浴、解热镇痛X抗病毒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救治全血X,治疗(二)辨证论治清气透营、凉血止血,邪袭表卫证候治法清热透表方药银翘散 目赤桑叶、菊花肝,湿热阻遏证候治法疏利透表方药达原饮 头、眶痛葛根、白芷,治疗(三),邪盛气分全身毒血症气分清气泄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