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_第1页
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_第2页
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_第3页
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_第4页
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论文-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 目的总结穴位给药治疗心律失常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总结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结果穴位给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用药量小、药效高、毒副作用少的特点。结论穴位给药符合心律失常用药的基本要求:尽快产生有效且能被很好耐受的药物浓度,并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一浓度而不引起副作用;同时存在着剂型制剂工艺落后的问题,需要借助高科技发展现代新剂型。 【关键词】 穴位给药;敷贴;穴位注射;埋线;心律失常随着对药物毒副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界开始研究第四代给药方式,其特点是用药量小、副作用小、药效稳定持久等,例如靶向给药。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的给药方法如静脉滴注或口服往往疗效一般或产生全身毒性反应。近年来,国外采用心外膜药物聚合物骨架粘附给药和离子导入给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其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迅速、能进行药物控释,且能避免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1。中医药在给药方式上的研究还不多,但是中医理论中蕴藏着这方面的认识,例如药物归经理论与现代的靶向给药有相通之处;针灸的穴位给药就是以药量小、副作用小为特点,其给药途径符合第四代给药方式的要求。穴位给药主要包括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藏(穴位植入)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少,下面对穴位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1 穴位敷贴 刘桂珍2报道用麝香保心丸耳穴敷贴治疗室性早搏100例,并与王不留行子组进行比较。方法:取耳穴。主穴:心、神门,配穴: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取麝香保心丸一贴,剪1 cm1 cm医用胶布,贴于心、神门穴,先取左耳,敷之3 d换右耳,这样左右轮换贴耳穴,20次为1个疗程,即2次/周,以药丸溶化效果更好。王不留行子组(对照组)40例选穴相同。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82. 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 01),表明麝香保心丸组优于王不留行子组,临床上有显著意义。本治疗方法简单、安全,病人乐意接受,不仅发挥了经络穴位的作用,而且发挥了麝香保心丸的药效,两效齐并效果更佳。 焦瑛等3报道用平颤膏穴位敷贴治疗房颤432例。病人随机分为平颤膏治疗组和异搏定对照组。治疗组主要药物组成有元胡、生山楂、黄连、茵陈,该药经现代科学工艺提纯后再加入适量氮酮渗透剂制成浸膏,装入7.5 cm2 cm大的渗透膜中贴于心俞(双)、内关(双)、膻中。贴前先用75%的酒精清洁局部皮肤,再用手指在穴位上摩擦10 min左右,以皮肤红热为度,将膜面对准穴位适当用力加压30 s即可,每24 h更换1次。疗程中除个别针对病因用其它药外,禁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辅助治疗。对照组用异搏定80 mg研末装胶囊,3次/d口服。治疗组显效率25.38%,有效率59.47%,无效率15.15%,总有效率84.85%;对照组显效率23.21%,有效率52.98%,无效率23.81%,总有效率76.19%。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心律失常最为突出的优点是方便,痛苦小,病人乐于接受。2 穴位注射2.1 室性心律失常周庆伟等4报道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过早搏动41例收效较佳,方法如下: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ml注射器和6号针头,针尖垂直刺入内关(双)、神门(双)穴,上下提插23次,有酸胀感后每穴注入6%当归注射液0.5 ml,1次/d,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7.8%。 张馨兰等5报道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30例,取穴为内关、神门,穴位注射药剂为1%利多卡因4 ml,30例病人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杨吉第6报道以内关穴槲寄生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15例,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次性空针抽取槲寄生注射液1.5 ml (2 g/ml),取内关穴,常规消毒,直刺1寸,经施术直至“得气”为标准,抽动针栓见无回血,缓缓推注,注完留针1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穴位注射前均记录心电图,停治后再复查1次,结果15例中治愈8例占53.3%,显效6例占40%,有效1例占6%,总有效率100%。 刘三太等7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治疗组取心俞、内关穴,病人坐位略前伏,穴位常规消毒,用6号针头抽取2%利多卡因4 ml(80 mg),灯盏花注射液4 ml向下直刺略捻转,待局部得气后回抽无回血时将药缓慢注入,每穴2 m,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1次/d,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抗心律失常和扩管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经12个疗程治疗,显效18例占60.00%,有效10例占33.30%,无效2例占6.60%,总有效率为93.40%;对照组30例显效12例占40%,有效8例占26.7%,无效10例占33.3%,总有效率70%,治疗组在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大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2=4.0,P0. 05)。 刘斌8报道在内关穴注射苯肾上腺素、维生素B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有效率为82. 5%。 曹奕9报道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均选内关穴,治疗组以5 ml消毒注射器抽取新福林10 mg,取双侧内关穴,常规消毒后刺入,提插得气,抽无回血后缓慢推药,每穴5 mg。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避免出血;对照组取双侧内关穴,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用28号2寸毫针刺入,大刺激量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40 min,其间行针3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53.3%,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100次/min以上)选择降率点、神门、耳中,缓慢型心律失常(指室率60次/min以下)选肾上腺、交感、缘中、兴奋点;头针治疗带:主带为额旁I带、额中带透额顶带前1/ 3,配带:快型选左额旁II带,慢型选额顶带后1/3;体穴主穴为内关、郄门、太渊、厥阴俞透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配穴:快型选神门透灵道、心平透少海、太冲、太溪、三阴交,慢型选神藏、胸1-7夹脊、关元透气海、脾俞、肾俞、后溪。结果:有效率A组80%,B组70%,C组76.7%,D组93.3%,E组90%,提示:耳、头、体穴联合埋线组优于其他组,疗效高、省时间。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的优点是作用时间长,具有长期疗效。4 实验研究 倪氏17等以正常家兔及病理模型家兔作为研究对象,从肌肉、静脉或心包经“内关”穴注射相同剂量的利多卡因,比较3种途径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差别,结果显示药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机体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其它给药途径颇为不同,正常机体的经络穴位组织能减弱药物的毒性作用,但机体处于病态情况时,经脉穴位组织又能增强纠正心律失常作用药物的效应。 徐桂芬等18报道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心电图时相性及心肌Ca2+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干预1组、穴位注射干预2组、生脉注射液对照组,15 s内耳缘注射肾上腺素(75g/kg)复制家兔快速心律失常模型,另取健康家兔5只作为正常组,同步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ECG)并观察时相性变化,检测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其结果穴位注射干预2组、生脉注射液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快速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延迟(P0.05);穴位注射干预1组、穴位注射干预2组与模型组比较,快速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是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延迟快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抑制心肌Ca2+Mg2+ 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其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之一。 何英19报道观察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以及心电图时相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除空白组外的其它各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的方法,复制家兔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利用分光光度法及监测心电图的方法观察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和心电图时相性变化的影响,结论为以耳缘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的方法复制的家兔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心电图改变基本与人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相似;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可明显延缓家兔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具有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家兔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预防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实验研究表明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5 前瞻性研究展望 目前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均提示该种方法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敷贴给药的给药量小;穴位注射对穴位作用时间短、治疗繁琐;而穴位埋线又仅局限于羊肠线的单一刺激、缺少药物作用,心律失常用药的基本要求是尽快产生有效且能被很好耐受的药物浓度,并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一浓度而不引起副作用20。因此把药物作用与长时间对穴位的刺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上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其它疾病中有采用穴位埋入用中药液浸泡后羊肠线的,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糖尿病等均有报道,但尚无采用此方法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因此筛选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剂制成上述或者类似的制剂形式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高建青,梁文权.抗心律失常药新的给药途径J.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on Pharmacy 1996,23(4):228.2刘桂珍.麝香保心丸耳穴敷贴治疗室性早搏100例J.上海医药,1996,18(8):8.3焦瑛.平颤膏穴位敷贴治疗房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1):246.4周庆伟.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过早搏动41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1990,9:420.5张馨兰.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J.中国针灸,1996,16(6):12.6杨吉第. 内关穴槲寄生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15例J.中国社区医师,1998,15(3):35.7刘三太.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4:30.8刘斌.内关穴注射苯肾上腺素、维生素B,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 (7) : 332.9曹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例治疗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4):231.10李淑萍.穴位注射治疗心动过缓50例J.中国针灸,1999,19(6):342.11王菊光,李岩.穴位注射硫酸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18例J.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2):37.12韩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47例J.陕西中医,2002,22,(8):736.13石雪梅.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28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8):44.14尹克春.当归注射液治疗快速心律失常5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22.15马逸.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30例J.中国针灸,1995,15(2):96.16叶珩.耳头体穴联合埋线治疗心律失常J.针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