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对“文”这个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几乎耗费了我四十多年的时间,这已是我一生。 “文”是什么?其实也是个谜。因为它涉及语言、文字符号的本质。这是一门很深很深的学问。当然,乍一看,谁都知道“文”这个汉字指什么: 文章,文科,语文,国文,重理轻文,文科和理科,文字,文人,诗文,文坛,文风,文法,文笔,文体,文思,文盲,文句,文采 对“文”字作上述理解对吗? 当然不错。中国古人还作了进一步阐述: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文章者,不朽之盛事。” 不过,这些看法有一个弊病:把“文”字作了狭义的理解;这样一来,文科、理科便截然分家了,以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打算学理工科的中学生或已经是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便产生了偏见或错觉,以为语文(语言文字) 同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写信时即便文字不通顺也无妨:“因为我不是学文的!” 这是一个大错误!错在三处: 第一,“文”这个汉字应作广义理解,而不是狭义理解。 其实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这样的说法:天文地文人文。按我的理解,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比如进化论)也叫“文”。 因为“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当我们对“文”或“诗文”作广义理解的时候,文理科便宣告统一了。中国古人言:“天地养才而万物生焉,圣人养才而文章生焉。”如果我们把此处狭隘意义上的“文章”作广义的理解,那么,我们便把文理科统一了起来,顿时一个广大的统一世界即霍然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哈勃宇宙膨胀定律都成了天文学的诗;数学定律也是一首数学诗。 杰出的能文大师,不仅指屈原、李白、杜甫和韩愈等人,也可以是欧几里得、牛顿、欧拉、高斯、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出自他们笔下的气势浩瀚、文采焕发的论著同样是“不朽之盛事”。也许它们更有资格被称为“天地之圣文”。因为“文者,道之所寓也”,“文以载道”。 数学物理公式之所以有一种神性,就是因为有大道在里面。别的不说,初中几何课本上的圆周长公式便是一首千古绝唱。明代方孝孺说:“诗之道,大而明天地之理,辨性命之故。”该公式就其能以约制胜、惊绝一世和永恒不朽而言,有哪篇文章可以相比? 第二,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有许多品种,汉语、英文、法文是一种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也是语言;数学同样是语言。 第三,对语言的类型、要素、结构和意义的思索是一门大学问。当今西方有门叫“语言哲学”的学问便是这一思索的结果。这门学问还研究“语言与真理”“语言与意识”这些课题。 语言和思维存在着紧密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借助于语言文字(语文)进行思维的。没有语言,思维、观念便无法清晰地呈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在讲话、书写的时候,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文不从字不顺,到处是文法错误,那么,你能相信他会写出一篇优秀的物理论文吗?你能相信他对该课题有很深刻和透彻的把握吗? 比如伟大的能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家是这样表述的: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不能创造,也不能使它消失;其总能量是恒定的。 在我看来,该定律的表述才是“明天地之理”的诗文,也是天地的至文。 对于我们人类,没有语文,世界也就消失了,至少是混乱了。 到了今天我才知道,“文”这个汉字应当而且必须涵盖文科和理科。 只有这样才是天地的至文。1作者引用了大量与“文”这个汉字有关的词语和名言,意在表明_。(2分)2以“读书”为对象,按下面句型仿写一个句子。(3分) 如果一个人在讲话、书写的时候,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文不从字不顺,那么,你能相信他会写出一篇优秀的物理论文吗?你能相信他对该课题有很深刻和透彻的把握吗? 如果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总是_,那么,你能_?你能_? 3.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看,文中“能量守恒定律”表述的特点是_。(2分)4.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文”的基本看法,并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基本看法:_。 写作意图:_。(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4分) 正是香山叶红时节,我却信步走进了黄叶村。一道疏篱,曲曲弯弯地环抱了十数亩黑土地。园圃里花木凋零,寒鸦绕树。一袭柴门蓬户冷寂寂地坐落于园子的中央,户首门可罗雀。惟户侧几畦冬菜苗子,还顽强地泛着一片油绿。这就是曹雪芹当年创作不朽巨著红楼梦的处所吗?它何以如此孤寂、如此落寞?穿过莱畦,轻轻推开了曹氏故居的柴门,清寒的陋室墙壁上,挂着的便是这位文学先圣一生所历的人事沧桑、世态炎凉和辛酸血泪。透过古旧的寒舍,我已能领悟先生当年演绎他的红楼绯梦的时节,那批阅十载的心瘁,举家食粥的艰辛,以及老年丧子的悲痛。先生孤寂落寞的晚年著述生涯,一如我此刻所感触到的故居情景。这情景,比任何语言都更触目惊心地向我昭示了:文学,是一份何等寂寞的事业。不是吗?即如曹雪芹这样有着扛鼎之作的一代宗师,都不仅未在生前得有丝毫的实利和荣耀,就连死后声名远播之际,仍不得不面对满目的繁华,耐住这份黯然、落荒的寂寞。哪怕他老人家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的极致,创造过艺术舞台的至美,创造过、并至今还在创造着万千商贾招财进宝的机运(仅北京城南模拟修建的所谓“大观园”,每日的门票收入就得以十万计,更别说他的著作已亿万册地在书市流行)。人们宁愿不惜花钱到他老先生虚构的“大观园”里去赶一番热闹,也不想要到这孤岛般落寞的黄叶村来实地凭吊一回“大观园”的祖师。连近旁卧佛寺里那尊沉睡了千年的石雕佛像,都有无以计数的善男信女终年络绎不绝地前往烧香磕头,而先师的故居却落得个门可罗雀。然而,伟大者并不因此而失却其伟大。如果能让曹雪芹活过来再作一次人生道路的选择,我想,他要选择的必将仍是那条充满着坎坷辛酸的文学创作之路。这就是人生的执着吧?世界上总有人甘愿用那如磐的寂寞和人世悲苦来碾磨自己的灵与肉,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之中,使灵魂升华成一朵朵真善关的奇葩,以装点后世,愉悦众生,造福永久,哪怕那些将尽情享受其恩惠而不知福自何来的人并不会想到该怎样来祭谢他们的无量功德。一个人要选择这样一条人生之路,并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走到生命的尽头,该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多么顽强的毅力! 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我面对着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心想,究竟有多少人能经得住曹老先生所经历过的这番悲苦和寂寞呢?蓦然间,我不禁又为自己的这番遐思感到可笑了干吗要去琢磨别人?我应该首先问问自己:你能吗?5.第段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作者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1)_;(2) _。(4分)6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曹雪芹的故居花木凋零,陋室清寒,这些描写蕴涵着对有关部门未保护好这一古迹的贬斥之意和遗憾之情。 B.曹雪芹忍受巨大痛苦,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作者对此充满着崇敬之情。 C.作者对新潮迭起、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以及人们急功近利、追崇热闹繁华的现象,颇有微词。 D.对利用曹雪芹及其著作大发横财的商贾之类,含有嘲讽鄙夷、大张挞伐之意。 E.以曹雪芹的巨大成就及其影响同他黯淡的人生际遇对比,突出了“文学是一份寂寞的事业”。 F作者描述了人们对“大观园”、石雕佛像和对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态度,暗寓对世风的贬斥。 7第段“踯躅在曹雪芹故居的陋室里,徘徊在黄叶村萧瑟的小径上”这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2分) 8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在思想意义方面也能给我们某些启示。请简述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不超过80个字)(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5分) 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天丧予”,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11)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12)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13)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注释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他认为自己的哲学专著只是登高的梯子,读者读完后不要再依赖这些著作,必须抽掉它,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9.请注意前三段画线的两个句子:“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与“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2分) 说这个年份“特殊”是因为。 说贝索“特殊”是因为。 1O作者饱含激情称赞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结合上下文,完成填空。(4分) (1)这里“高贵的情感”至少包含有对贝索的和等深厚情感。 (2)这里“幽邃的智力”,是指爱因斯坦悼词中表达了这样的意见:。11结合上下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病情恶化之际,拒绝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这除了人格尊严的考虑外,还有一个原因是_。(2分)12对本文内容、形式方面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介绍爱因斯坦科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这一材料,意在暗示爱因斯坦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 B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对时间的哲学思考,并主张要靠自己去深刻体悟寻找答案。 C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叙”得简练,“议”得精当。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把爱因斯坦科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与他人通常一大堆引文索引作对比;把爱因斯坦与孔子对死亡的态度作对比。 E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而有文采,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彩。13文中两次提到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纵观全文,请你谈淡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感到“奇怪”?(3分) 答:_。(四)填写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句)(5分) 14(1)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欧阳修) (3)我劝天公重抖擞,_。(龚自珍) (4)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5)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_,文武之道。(礼记) (7)争渡,争渡,_。(李清照)(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8题。(9分)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长安秋望 杜牧 楼依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15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是_诗派的代表人物。(1分)晚唐时期与杜牧齐名的诗人是_。(1分) 16杜诗中“镜天无一毫”写出了秋日天空_的特点。(2分)17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诗都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B杜诗中的“气势”是暗指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C王诗的尾联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D王诗中的“南亩”和杜诗中的“南山”是同一物象,意思相同。18前人说王维这首诗“淡而有味”,请从意境鉴赏的角度,谈谈这首诗的“淡”和“有味”。(100字之内)(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4分)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之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梁尝有疑狱 狱( ) (2)是必有奇智 是( ) (3)臣,鄙民也 鄙( ) (4)不知当狱 当( )2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色相如也”中“其”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1与“殆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莫我肯德 B.甚矣书之多厄也 C.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子决是,奈何? 译文:_。 (2)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译文:_。23文章最后引申到 的道理,启迪执政者待民要 。(2分)(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427题。(12分)(甲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白: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则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 (乙文)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 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宋李觏)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则不餍。 译文:_。 (2)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译文:_。25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4分) 孟子的态度是;其理由是。 李觏的态度是;其理由是。2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_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曲线句则达到了_的说理效果。(2分)27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 )(2分)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D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二、作 文(70分)28.请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参考答案:一、(80分)(一)(11分)1(1)“文”的应用的广泛性 (2)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存在着狭义理解(各1分,共2分) 2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内容完整)(3分) 3简洁、清晰;符合逻辑(文法)(各1分,共2分) 4看法:对“文”应作广义理解,它应当而且必须涵盖文科和理科(2分) 意图:意在纠正文理科截然分家;重理轻文的错误现象(2分)(二)(14分)5孤寂 落寞(各1分,共2分)(或:答出下列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寂寞却不乏生机;孤独而又显顽强) (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2)为下文作者的感悟作铺垫(各1分,共2分) 6A D(各2分,共4分) 7照应前文,使结构完整(2分) 8要点:我们的社会应当倡导一种忍受寂寞和悲苦,不求回报的精神,为愉悦众生,装点后世;启示我们察人先审己,时时鞭策自己,坚守理想,不为世欲所累(有自己的某一点感受,2分,表达2分,共4分)(三)(15分)9相对论诞生(1分) 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