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3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1.捺的中线 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去:(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想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候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 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当然就比较好看了。 从公元16年莱子候刻石,直线较多,到公元66年开通褒斜刻石,弧线产生,可以看到当时书写的习惯。要注意,这些都是写字,用腕不用腕只是个人习惯。 1.1波 王次仲不满意这种情况,他要把用腕作为有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王次仲要在写字中加入艺术成分。他的创作之一,就是把长笔画变成“波势”。注意,我这里只讲行笔中线,没有包括起笔和收笔。“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你看莱子候刻石的“三”字,直线为多,而后来的曹全碑“三”字,形状就大不相同了。最长的一横,出现显著的波势。好像波浪翻滚,一高一低。 捺笔也开始使用波势。如礼品碑、西狭颂,捺笔的波势都非常明显。 卫恒四体书势还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很大。在八九十年间,流布全国,产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后来真书、行书中写一捺,还是使用波势。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你可以看到这一捺的中线,就是一个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人”字,捺笔也是用波势写的。 横笔的长画,也往往用波形来完成。你看明代文征明游虎丘诗的“一”字,就是两个来回,上下两次。 一般来讲,两个来回的波势也就可以了,“寺”字的长磺,也是两个来回。现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诗这本贴有两种,左边这一个“年”字,是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的真迹。右边这一本,你看“年”字中间的长画,手腕动得不大好。这上作假的人,功夫还相差很远。买字帖的时候可要小心,不要买错一本。 我在21课中讲到“点画振动”,曾举米芾多景楼“泛”字为例。米芾人称“米癫”,容易激动。这最后一捺的波势,他狠狠地来回了几下。不过波浪太多,只是表现心情激动,未必好看。 1.2磔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书法中,捺笔收尾往往粗重,这称为叫磔。俗称“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约晚唐到北宋时的永字八法详说,记录了一个笔诀:“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筑”是笔锋直下,“抑”就是下压,“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慢慢行笔写波势,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一波,从头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在王次促时代,这个雁尾加在波势上,会有什么结果呢?你一望而知,这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捺笔。 从隶书过度到真书,一横的雁尾逐渐消失了。但一捺还经常保留着“磔”。后来张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称为“磔”。 简言之 王次仲不是创造一种字体,只是美化书体。 所谓波势的本质,就是运动手腕。 有波的笔画收笔为磔,后来永字八法中称斜捺为磔。 2.捺的起笔 现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笔就是我反复讲的五种。 2.1一面锋起笔 最简单一面锋起笔,露锋。 好像兰亭序中的这个人,这一捺,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顺便讲讲,收尾看起来也是在这个直线上。那么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动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还是要用上一堂课讲的揭笔。这个“夫”字,也是露锋一面起。 2.2两面换起笔 第二个两面换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上次讲过,两面换起笔有横起和竖起两种。 王羲之这个“人”字,捺笔就是两面换横向起笔。这种起笔用得非常广泛,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道”字,最后一捺,竖向两面换起笔。王羲之这个“及”字,有点像横起笔。其实起笔时手腕在工,不是右。所以应该属于竖起笔。 2.3三面换起笔 第三,露锋三面换起笔,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阴符经中这个“反”字,最后一捺看不大清楚,原由纸张有点损伤,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现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横向三面换起笔。 传为张即之写的“收”字,是竖向三面换起笔。这个“送”字,也是竖向三面换起笔。 2.4藏锋起笔 第四,藏锋起笔。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传为张即之写的“更”字,他用的毛笔有点秃,这一捺的起笔,是转圈的,藏锋。2.5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四个面,左右上下,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张即之杜甫诗中的“趋”字,最后一捺就是蚕头两圈。 “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蚕头藏锋起笔。 一捺双称“波磔”,我们今天要解决“波”,下一次我们解决“磔”。 这个波,可以先从横笔开始,先写一个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这是一个波峰。然后可以写两个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是两个波,但是你写的时候,不要这么平均,你可以前面写得长一点,后面写得短一点。前面的长一点,后面的短一点。 那么像文征明那个“一”字,就是用这样的波写出来的。 那么来试一下,起笔,一上一下,再一下,再一下,收笔。这样用波形写出横笔。 那么横笔有了以后,你写平捺,实际上是一样的,平捺有两个波势的话,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这就是平捺。 第二个练习是斜线,斜线你可以沿着九号位写下来,这个是没有波形的,比较简单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个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点,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捺了。一左一右。 最后怎么收,这是下一堂课。现在这个不是正式的收。两个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处理,也是长短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