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直肠肌综合征_第1页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_第2页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_第3页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_第4页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puborectalis syndromePuborectalic syndromePuborectalic syndromePuborectalic syndromePuborectalic syndromePuborectalic syndrome,别名,puborectal muscle hypertrophy;耻骨直肠肌肥厚;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耻骨直肠肌综合症,类别,普通外科/直肠和肛管疾病/出口梗阻性便秘,ICD号,K62.8,概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组织学改变以耻骨直肠肌肌纤维肥大为特征。,流行病学,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肛管周围慢性炎症(如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滥用泻药及盆底肌痉挛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 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需灌肠协助或服泻剂,泻剂用量逐渐加大;排便时过度用力,常大声呻吟,大汗淋漓;排便时间过长,每次常需0.51h;便次频繁、有排便不畅感;排便前后常有肛门及骶后疼痛,或直肠下段有重压感。,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1.直肠指检 肛管紧张度增高,肛管长度延长,耻骨直肠肌较肥大,有时呈锐利边缘,常有触痛。 2.肛管压力测定 静止压及收缩压均增高,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可达56cm。 3.气囊逼出试验 50ml气囊自直肠排出时间延长(常超过5min)或不能排出。 4.盆底肌肌电图 耻骨直肠肌有显著异常肌电活动。 5.结肠传输功能检查 有明显的直肠滞留现象。 6.排便动态造影 各测量值尚正常,但静止、摒便及排便相显示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排和耻骨直肠肌“搁架征”,即静坐、提肛和力排时耻肌直肠肌部均平直不变或少变呈搁架状(图1)。,其他辅助检查,诊断,病人有慢性便秘史,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频繁、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耻骨直肠肌明显肥大、触痛;肛管测压排便反射曲线异常,括约肌长度增加,排粪造影显示“搁架征”等,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相鉴别,后者是以盆底肌群痉挛性收缩为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正常人在静息时,耻骨直肠肌呈收缩状态,而在排便时该肌松弛,以利粪便排出。若摒便时,耻骨直肠肌不松弛反而收缩加强,将影响排便。此时在排便动态造影中可见肛管直肠角在摒便时不增大,仍然保持原来的90左右或更小。Kujipers认为,摒便期间这种持续的收缩代表盆底肌的肌肉功能障碍,而不是排便动态造影期间出现的一种随意收缩,他把这种持续性收缩取名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鉴别诊断,这种功能性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与其他功能紊乱的原因相似,心理因素可能也起作用。该综合征也常与会阴下降、直肠的套叠、直肠前突合并存在。治疗以恢复正常肌肉的功能为主。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鉴别是,前者表现为盆底痉挛而无肌纤维肥大,肛直角虽小,但排便动态造影时各状态X线片上有变化,且无“搁架征”。后者多可见“搁架征”,肛管较长,肛直角小,在整个排便动态造影过程中钡剂常不排出或少量排出。诊断有困难时,直肠指诊可协助鉴别。,鉴别诊断,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可能是一种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治疗,1.渐进性肛管扩张术 Maria(1997)报告用渐进性肛管扩张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能改善自主排便的频率。因肛管扩张器能阻止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静止期生理性收缩,从而降低耻骨直肠肌矛盾性收缩。方法: 采用3种扩张器(直径为20、23及27mm),每天对病人行渐进性肛管扩张,由小到大,每次扩张10min,为期3个月。结果: 13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经以上治疗效果满意,自然排粪增加到06次/周,无1例出现排粪失禁。,治疗,12例治疗前需用缓泻剂平均4.6次/周,治疗后仅2例用缓泻剂1次/周。8例治疗前需灌肠平均2.3次/周,扩张后仅3例需灌肠1次/周。肛管直肠测压: 治疗前为93mmHg。扩张后下降至57mmHg,6个月后平均压力为62mmHg。排粪造影检查: 肛管直肠角测量,扩张前为95,扩张后增加至114,6个月后为110。该法费用低,操作简便,能在家中治疗,并根据需要可多次重复扩张,也有助于生物反馈训练。 2.A型肉毒素(BTX-A) BTX-A为一复合物,含有神经毒素和血凝素,但仅神经毒素有临床治疗作用。,治疗,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处以及自主神经末梢,通过突触前抑制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受胆碱能神经支配的骨骼肌麻痹,产生软瘫和麻痹现象,对抗和缓解肌肉痉挛,使各肌肉间的力量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改善一系列与肌肉痉挛有关的临床症状。但其作用仅维持68周。Hallen等报道7例盆底肌痉挛综合征(Anismus),经BTX-A局部注射治疗后,4例临床效果明显,临床症状得到完全改善;2例症状有所改善,但出现短期大便失禁,1例无效。,治疗,Joe报道4例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经BTX-A治疗后24天内症状得以缓解,疗效良好,但2月后有2例症状复发,无大便,失禁。BTx-A一般直接注射于耻骨直肠肌肉处,每块肌肉选择28个注射点,通常用6U(0.04ng/U)。不良反应有暂时性大便失禁,但多可恢复。本疗法仍需继续观察其大宗病例的长期效果。 3.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 若耻骨直肠肌有病理性改变,如肥厚、炎性增生致肛管狭窄,则需采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以解除肛管狭窄引起的梗阻。,治疗,1964年Wasserman首次报道本综合征的手术治疗4例,其中3例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效果良好,病理切片有明显肌纤维肥大。1969年Wallance总结44例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经验,认为疗效满意而极力推荐。 手术方法: 术前按结直肠手术要求进行准备。采用腰麻,患者取俯卧位,屈髋至135,从尾骨尖向下作正中切口至肛缘上方,长34cm,切开至深筋膜,暴露尾骨尖,即为耻骨直肠肌上缘标志。术者左手示指伸入直肠,向上顶起耻骨直肠肌,弯血管钳沿肠壁与耻骨直肠肌之间的间隙小心分离,注意不要损伤直肠壁。,治疗,治疗,治疗,Kamm报告44例因严重特发性便秘行结肠切除术,术后有3例需再行耻骨直肠肌分离术治疗便秘,其中有1例共做了3次分离术。喻德洪等有3例耻骨直肠肌肥厚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术后近期疗效佳,但12年后便秘复发,经排粪造影又有“搁架征”,经再次行瘢痕切除及上部耻骨直肠肌切除,而获得好转,其中有1例共作了3次耻骨直肠肌切除及瘢痕切除。因此,耻骨直肠肌切除要足够,特别是其上部。术后早期用气囊扩肛,可防止瘢痕早期粘连。,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名词解释,本征较少见,病因不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环绕直肠远端的耻骨直肠肌环肥厚及痉挛有关。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均感肛门痛,可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无粘液及脓血。肛指检查:于肛管上段可触及收缩性肌肉环,并有触痛。治疗: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耻骨直肠肌小部分切除术。本征较少见,病因不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环绕直肠远端的耻骨直肠肌环肥厚及痉挛有关。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均感肛门痛,可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无粘液及脓血。,名词解释,肛指检查:于肛管上段可触及收缩性肌肉环,并有触痛。治疗: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耻骨直肠肌小部分切除术。本征较少见,病因不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环绕直肠远端的耻骨直肠肌环肥厚及痉挛有关。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均感肛门痛,可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无粘液及脓血。肛指检查:于肛管上段可触及收缩性肌肉环,并有触痛。治疗: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名词解释,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耻骨直肠肌小部分切除术。本征较少见,病因不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环绕直肠远端的耻骨直肠肌环肥厚及痉挛有关。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均感肛门痛,可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无粘液及脓血。肛指检查:于肛管上段可触及收缩性肌肉环,并有触痛。治疗: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耻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