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经济价值》PPT课件.ppt_第1页
《森林的经济价值》PPT课件.ppt_第2页
《森林的经济价值》PPT课件.ppt_第3页
《森林的经济价值》PPT课件.ppt_第4页
《森林的经济价值》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的经济价值 环工0901班陶功开U200916118 一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再生利用资源 用森林面积 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来反映森林的资源现状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它具有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人类生存必要条件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改善水文状况 调节水循环 防止水土流失 庇护农田 降低噪音 防尘 净化空气 消灭有害气体 调节温度 美化环境 防洪 防旱等许多重要功能 森林资源的分类 商品林 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和竹林 商品林可以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它的经济价值 b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 特用林 而防护林和特用林无法以货币形式加以体现即无法明确其经济价值 准确衡量森林经济价值的必要性 问题 由于无法确定生态公益林的经济价值 仅仅在理论上承认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是非常不够的 人们对森林价值的判断错误 滥砍滥伐 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仅长江流域就有2亿多m2的水土流失 多年的乱砍滥伐森林 结果导致1998年夏季全国大面积连续长达2个月的洪涝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这个数额是林业整个行业5 6年的产值之和 这样巨大的代价令人思索 结论 明确森林的经济价值 生态公益林可以按有着市场价格的 近市场产品 进行一般化处理 并且通过这种市场价格进行评价 全面地 客观地 公正地体现林木本身应具有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该尽快地制定出一套有科学依据 并便于实际操作 使各方面均能认可的林木经济价值的计算方法 森林资源的特征 生产的整体性 森林资源的实物使用价值和环境使用价值是在同一具体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 而且环境资源以实物资源为载体 环境使用价值不能离开实物资源而独立形成 消费的可顺序分离性 森林资源与一般商品不同 它所具有的实物使用价值和环境使用价值可顺序分离地进行独立消费 二 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 目前 立木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现行市价法 含新林价法 旧林价法 市场价倒算法 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 收益现值法 重置成本法三种方法考虑的时间范围不同 用坐标抽原点表示现在 负值表示过去 正值表示将来 可图示如下 显然重置成本法从林木供方考虑收益现值法从林木需方考虑现行市价法决定于市场行情 1 直接效益评价 商品林 1 活立木及木材效益林木资源评价包括现有立木蓄积量评价和每年新增的林木生长量评价 现有立木按龄级分优势树种进行评价新增资源按采伐木材评价 假定采伐量与生长量平衡 现有立木评价对活立木蓄积的评价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法定林价 各地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林况不同 林价也会有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用国家制定的当地木材收购价反推林价较为合理 公式为 每立方米木材价 木材价格一采运成本一税金 出材率 一般地说采运成本为木材价格的25 税金 生产者承担部分 为木材价格的15 左右 按径级分树种分别获得相应的木材平均价格 得出各自的林价 用现有蓄积数分别乘以树种林价 得出立木价值量 公式表示 A 式中 A一现有立木价值量Vi一某类林木平均林价Mi一某类林木蓄积量 每年新增的林木生长量评价按树种的年生长量 分别乘以木材价格和出材率 得出每年新增生长量的价值量 或乘以林价 但薪材中不考虑采伐剩余物 公式为 式中 A生一年新增林木生长量价值 Vi一某类木材价格 Pi一某类立木生长量 Si一某类立木出材率 每年新增林木生长量的直接经济效益 林木生长量价值 林木木材生产利率一般林木生产利润率为60 2 薪材效益薪材主要来自薪炭林收获和采伐剩余物 薪炭林单位面积收获量为Lm3 亩 则折合成材积为 薪炭林面积xL 采伐剩余物转成薪材一般为35 左右 则采伐剩余物薪材为 年生长量x35 薪材平均价格120元 m3 生产利润率50 则每年薪材产值 薪炭林面积xL 每年生长量X35 X120每年薪材效益 薪材产值x50 幻灯片32 3 经济林效益经济林效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 M经一经济林效益 0 8一投产系数 Si一某经济树种面积 Qi一某经济树种单产 Ti一某经济树种产品单价 若平均生产利润率50 则每年经济林效益 每年经济林产值x50 4 竹林产品效益每年新增产值 毛竹面积 毛竹单价x年采伐量十毛竹面积x毛笋产量x笋价 5 种苗花卉效益按生产单位实际经营计算 2 间接效益评价 生态经济价值 一 涵养水源的评价方法 涵养水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之一 在时间上 它可以延长径流时间 在枯水位时补充河流的水量 在洪水时减缓洪水的流量 起到调节河流水位的作用 在空间上 它可以将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土壤径流和地下径流 或通过蒸发蒸腾的方式将水分返回大气中 进行大范围的水分循环 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 森林蓄水一部分用于林地的蒸散作用 林木自身与生长的需要和滞面于林地土壤中 一部分供过于求而自动流失 另一部分才是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有一效利用的 实际利用约总蓄水量的1 3左右 根据有关资料报导有林地比无林地多蓄水21 5m3 亩 年 以20m3 亩 年计算 则森林每年可多蓄水为有林地面积x20 以农业用水成本评价森林的水源涵养效益 公式为 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有林地面积x20 x30 x农业用水价格 方法二 影子工程法首先求出涵养水源量W K A其中 A为区域面积K为多年地表平均径流深 其次确定单位水价 涵养水源的总量与水价的乘积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 其中的水价采用影子工程替代法计算 按1988 1991年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 每建设1m3库容需投入的成本费是0 67元 二 土壤保持价值的评估方法 森林庞大的根系和丰富的枯枝落叶阻碍了森林土壤的流失 土壤保持量的计算森林的保土量 潜在土壤侵蚀量 等于无林地的土壤侵蚀量与有林地的土壤侵蚀量之差 其中 是减少的土壤侵蚀量 是林型面积 2 是无林地侵蚀模数 2 是有林地侵蚀模数 2 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 10 无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侵蚀深度为15 35 侵蚀模数为150 350 3 2 1 而我国有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阔叶林0 5 2 1 针叶林7 8 2 1 灌木林为0 52 2 1 以沿海为例 据水利部门测定 沿海地区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3000t km2年 即无林地每年每亩 1亩 666 7m2 流失的土壤是2t 有林地的保土率平均在95 以上 若以此计算 每亩森林防止水土流失量为l 9t 亩 年 部分经济林保土能力相对较差 在计量时可以扣除这部分面积 则有林地每年可保持土壤量为 每年保土量 有林地面积一经济林面积 xl 9 1 减少土地废弃的价值的计算森林减少土地废弃的价值可以用土地废弃的机会成本替代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出因没有森林植被而被废弃的土地的年经济损失价值 土地面积的减少量可以用减少的土壤侵蚀总量和全国土地耕作层与林地土壤层的平均厚度来计算 即公式 森林减少土地废弃的面积 土壤侵蚀量 土壤表层平均厚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 我国林业生产的平均收益为282 17元 2 1 以此作为森林每年减少土地废弃的机会成本并得出损失价值 2 减轻泥沙淤积灾害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淤积于水库 江河 湖泊 造成水库 江河 湖泊蓄水量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干旱 洪涝灾害发生的机会 因此 可根据蓄水成本计算出减轻泥沙淤积的价值 按照中国主要泥沙运动规律 全国一般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淤积率为24 利用影子工程法 用泥沙淤积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造成的损失来估计 单位蓄水量库容成本为0 67元 m 3 用蓄水成本来计算淤积的损失 3 减少养分流失价值 土壤侵蚀带走大量营养物质 主要是有机质以及N P K等肥力物质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侵蚀造成N P K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 我国N P K化肥的平均价格为2549元 t 1 结合安徽省林地土壤表层N P K的平均百分比含量可以得出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土壤侵蚀带走有机质 由于土壤有机质的损失 会增加对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类粪便的使用 而这又等于增加了农村薪柴的负担 故森林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的价值可用所增加薪柴的费用消耗来确定 减少的土壤有机质损失量可用减少的土壤侵蚀量乘以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求得 薪柴转化成土壤有机质的比例为2 1 再据林业部门的统计资料 我国土地资源的年均薪柴生产量 干柴 为5 5 2 1 我国有林地的多年平均收益为282 17元 2 1 因此可得出薪柴的机会成本价 干柴 为51 3元 1 这样可以求出森林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的价值 三 固定CO2和释放O2评估方法 按照公式 CO2 264g H2O 180g C6H12O6 180g O2 192g 森林每生长1m3的蓄积 大约可吸850kgCO2 据统计 每hm2森林每年释放O22 02 每hm2森林每年固定CO22 78 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 减轻温室效应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碳税收法 先折合成纯碳的含量 再参照碳税收的价格 工业制氧的氧市场价400元 1 得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的价值 四 空气净化价值评估方法 主要从森林对SO2 NO的吸收和阻滞粉尘这两个方面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的价值 森林每年吸收SO2 NO量以及阻滞粉尘量为森林每年对SO2 NO的吸收率以及阻滞粉尘率和该区域面积的乘积 再利用影子工程替代法 根据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每削减1吨SO2的投资成本为600元 采用除尘器除尘其工程成本为170元 t 1 采用脱氮技术的工程成本为780元 t 1 可以得到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的价值 五 农业效益以 三北 防护林工程为例 据有关部门测算 有850万hm2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粮食年增产量达到550万t 增产率在15 一20 之间 农业增产产值 农田林网控制面积X森林对水稻平均增产效益系数X水稻年平均单产X谷物单价农业增产效益 农田林网控制面积X森林对水稻平均增产效益系数X水稻年平均单产X 谷物单价 单位生产成本 困难 森林对水稻平均增产效益系数的确定 六 抵御自然灾害森林具有减缓台风 沙尘暴侵袭 减轻旱涝灾害 防止堤坝决口塌方等功能 据研究 森林可以减轻危害的能力一般为30 40 抗御自然灾害效益 年均灾害损失量x森林效益系数 七 社会效益 造林育林 开发利用林业资源 既可以创造社会财富 又可以解决社会就业 保持社会安定创造就业游憩效益 森林游憩效益 旅游入境人次X人均消费量火森林效益系数森林在各个景区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要确立合适的效益系数 比较正确地评价森林的作用 三 实例 一 直接经济价值计算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计算 临海市是一个以山地为主 古60 81 平原 21 6 海涂 8 73 均占一定比例山区县 市 以该市为例 对森林资源进经济评价 1 立木与木材效益 现有立木评价按优势树种 现有立木蓄积量为 松类163 7万m3 杉类 19 0万m3 阔叶类 7 2万m3 其林价分别为 松类蓄积的林价为75元 m3 杉类为99元 m3 阔叶树类为67 5元 m3 则现有林立木价值 林价 蓄积 14644 5万元 每年新增蓄积量评价 全县每年生长量 松类13 8万 m3 杉1 7万 m3 阔叶树类0 8 m3 则全县每年新增生长量产值 2094 4 万元 全县每年新增效益 1256 8 万元 2 薪材效益薪炭林面积13 1万亩 年均生长量0 5m3 亩 则折合成材积6 6万m2 年采伐剩余物转化成薪材 5 7万m2每年薪材产值 1476 万元 每年薪材效益 738 万元 幻灯片15 3 经济林效益 三籽 面积0 8万亩 产量0 75万kg 产值45万元 干果 面积4万亩 80 正常投产 产量4万kg 产值320万元 柑桔水果 面积30万亩 80 正常投产 产量240万kg 产值24000万元 茶叶 面积3 2万亩 产量3 2万kg 产值2560万元 桑叶 2万亩 产量17万kg 产值510万元 棕片 山苍子 拷皮等林产品 年产2 5万kg 产值100万元 合计经济林产值27535万元 平均利润50 则经济林效益13767 5万元 4 竹林经济效益全市笋用山2万亩 亩产笋0 5t 9万亩竹山 亩产笋0 It 亩竹15株 每百kg笋50元 竹材3元 则全年产笋1 9万t 毛竹135万株 产值一1355万元 若毛竹单价3元 株 毛笋0 5元 kg 竹笋利润70 毛竹获利2元 株 每年竹林效益为935万元 5 种苗花木效益面积3000亩 产值360万元 按70 利润 则种苗花木效益为252万元 例二 间接价值衡量 生态服务价值 以安徽省为例说明 1 涵养水源价值计算安徽省有林地面积为3170500hm2 安徽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664 3mm 则涵养水源总量为2106063 2万m3 根据影子工程替代法 全国水库建设投资测算的每建设1m3库容投入成本费是0 67元 则涵养水源价值1411129 31万元 2 保持土壤价值计算 1 土壤保持量价值计算无林地及有林地侵蚀模数和减少土壤侵蚀量的计算见下表 2 废弃土地的损失价值计算废弃土地面积 森林减少土壤的侵蚀量 万 土壤密度 1 2792 3 土壤表层平均厚度 0 6 得出面积为111560 72万 2 换算单位得111560 72hm2 损失价值为 土地面积111560 72hm2 282 17元 2 1 得出损失价值为3147 91万元 3 减轻泥沙淤积灾害价值计算全国一般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淤积率为24 森林年减少土壤侵蚀量为85652 08万 则安徽省森林每年减少泥沙淤积为20556 50万 换算成体积为16069 81万 3 单位蓄水量库容成本为0 67元 m3 则森林减少淤泥价值为10766 77万元 4 减少有机质及肥力的流失价值计算减少土壤有机质 全省森林每年减少侵蚀量85652 08万 再乘以土壤有机质含量 可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2053 08万 薪柴转化成土壤有机质的比例为2 1 则相当于每年多生长薪柴4106 06万 薪柴的机会成本价 干柴 为51 3元 1 则森林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的价值为210640 88万元 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