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陶朱教子.doc_第1页
管理学案例陶朱教子.doc_第2页
管理学案例陶朱教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朱教子(经过多年的打拼,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的儿子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绳之以法,生死未卜,消息传来举家悲恸。而范蠡却在救不救儿子这个问题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最后在家人的央求下,范蠡才勉强做出了一个决定,派大儿子带着钱财去救自己的二儿子,可是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大儿子的施救直接导致了二儿子被判处死刑。而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当儿子的死讯传来的时候,范蠡更是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应。在整个施救儿子的过程中,范蠡的行为让我们 感到很困惑,一方面他对儿子没有不管不问,还是想了办法的。另外一方面,他又没有尽全力,并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那么,在救不救儿子的问题上,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态呢?面对儿子被杀一事,范蠡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情?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范蠡有三个儿子,最小的是到了陶定居后才生的,长大后家里遇到了不幸。二儿子去楚地经商,与人发生争执,打死了人,被关,定为死罪。范蠡当时是天下首富,老家也在楚地,又在越地为官多年,朋友多,要救该不难。范蠡派大儿子去楚活动结果却让二儿子死得更快更惨。运回尸体时,全家悲痛,而范蠡却哈哈大笑,笑从何而来呢?二儿子杀了人,关进监狱,家人都急坏了,纷纷要求去救。范蠡却平静,杀人偿命,应当。“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处决于市,这是古老的刑罚,目的是威慑百姓, 也是惩罚本人,剥夺其尊严。清代常在菜市口杀人。范蠡讲可以想办法,让他死得体面些。决定派小儿子去活动,带了一千镒黄金,用牛车拉着。上路时,大儿子却非要去,范蠡不答应。大儿子就抱怨,我应该要去分忧,不是明显看不起我吗?不如死了算了。妻子说,小儿子也未必救得出,大儿子再气伤了,怎么是好?只好改派大儿子去,写了一封信,叫大儿子去找庄先生,这是他早年的朋友,要他交给庄先生,要听他的,不要争执,老大答应并上路了。甚至还担心钱不够用,又自己准备了几百镒。老大找到了庄先生家,发现他家房子小而且破,夫妻二人也是穿得破烂,穷困。大儿子真实以为是个大人物,看到这样,心凉了。即使弄明白了,这就是父亲要他找的庄先生,他仍然心里纳闷。但他还是恭敬地交上了书信与黄金。庄先生收下了,叫他赶紧回国,放了弟弟也不要问是为什么。老大却没底,这样穷,还能办什么事?他没回。又悄悄地住了下来,自己找人,找到一个贵族,让他帮忙。他没想到,庄先生是当时的隐士,在楚国相当有名,楚王都尊重他。一大笔黄金,他并不想要,要找机会还给范蠡。庄先生找机会求见楚王,跟楚王说,夜观星宿,对楚不利。楚王问怎么办,他说得实行仁政,避灾,大赦,放了罪犯,感动上天。楚王答应了。庄先生就告辞了。楚王下令密封府库,准备大赦了。老大托付的那位贵族听说了,大喜,把这事告诉了老大。他说过过去大赦时,都是如此。大王下令封府库了,等着好事吧。老大觉得弟弟得救无疑了,靠的正是他这位贵族,庄先生恐怕什么忙也没有帮上,那么多黄金不是白给了他吗?他得要回来。庄先生看见老大来了,心里吃惊,怎么没走呀?老大说,是弟弟还没救出来,怎么回去呢?现在听着要大赦了,我弟弟命大,特意来辞行。庄先生听出是告辞是假的,来要回黄金的,叫他自己去拿吧,就在隔壁呢,一分没动,老大真拿上走了。他甚至还觉得得意,实际上,庄先生原本想帮助老朋友一把,压根并不想要这笔钱。现在被误会了,受人侮辱一样,恼火气愤。于是二次求见楚王,跟楚王说,上次建议,您果然采纳了,这本是好事,可是听到议论,但是,听说陶朱公的儿子犯罪了,也在其中,听说他花了重金,在上下打点贵族,人们议论,不是为楚求福,是掩人耳目,楚王听说,火了。我怎么会释放一个人而大赦呢?下令立即斩首,当场下令砍了。并且宣布,被杀的正是陶朱公的二儿子。老大让弟弟死得更早更没面子。尸体运回时,家人悲痛,这时范蠡却大笑。一边笑一边对妻子说,老大一去,弟弟非死不可,我早知道,我为什么派小儿子,是因为大儿子从小受苦,知道来钱不容易,不舍得花钱。小儿子出生我们家有钱了,只知道游玩,不知道挣钱的艰难。大儿子一去一定会落到这一步。明明知道大儿子无法完成,为什么要派他去呢?一是事先知道小儿子去,二儿子或许有活命的可能,为什么最后,还是派大儿子去了呢?范蠡在经商时重视人才,择人而不责于人。重视选拔而不苛求。手下少不了办事而有本事的人。预料老大会办砸,为什么不派人去相帮呢?不这样做,不是明知故犯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儿子被杀,本是悲痛的事,为什么大笑?笑从何而来?怎么解释呢?设想一下,当初知道二儿子杀人被关,即将判死刑时,选择有几条,一是不管不问,二是不惜代价,动用一切资源,救出二儿子。这两种选择是两个极端。现在人有法制观念,听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办事,一般会采用第一种。古代不同,人们法制观念淡薄,可能会拉关系,想逃避。范蠡走的是中间路线。想了办法,却没尽全力,也因此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为什么这样矛盾呢?想救是从感情出发,人之常情,那时,儿子犯罪,杀头之祸来了,一点表示没有,恐怕对他人无法交代。也无从心安。想救是真实的心态。可是,想救为什么不肯尽 力呢?因为他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即使救出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福兮祸之所伏。政治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果这时知进不知退,只会招致更大灾祸。懂得适可而止,儿子们未必懂得,财大气粗,就因此草菅人命,恰恰是最大的灾祸。救出二儿子,只会助长这种情绪。以为什么都能搞定,恰恰是巨大灾祸。儿子被判刑,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祸兮福之所倚,如果让子孙记住教训,以此为戒,谦虚,懂得退让,何尝不是幸事?想到这里,能不笑吗?是透着智慧的笑。后来事实证明,这笑声有道理。“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大万。”后来,年老了,衰老了,把经营家业的事交给子孙,字享晚年,子孙经营下,得到更大发展,累资巨万, 相当于现在的亿万了。刘向写过新序,故事说战国时梁国发生怪事,有人定有罪有人定无罪,正当不知如何是好时,想起了一个人,说陶朱公这人就是平民百姓,能做到富可敌国,说不定是有过人的智慧。不如把他请来,看他有什么办法,派人请来陶朱公,向他介绍案情。请问怎么办好呢?陶朱公说,我只是平民,不懂得怎么断案子,既然让我说话,我勉强举例,我家里有两块玉璧,尺寸大小光泽一样,价格相差大,一个一千镒一个五百镒,梁王也奇 怪。陶朱公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陶朱公说的是为人要厚道,玉有厚度值钱,为人厚道就得人心,尽量不定罪,梁王就没有定罪,梁国人高兴。刘向讲故事评论说,要厚道,薄了就容易碎。厚容易长久。掌权的就要厚待百姓,才能长治久安。这里的陶朱公应该是范蠡的后代。这表明后代一直没做官,是专业的工商业者。后代继承家业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范蠡开创的家业虽然出现二儿子杀人犯法的事,但是并不存在富不过三代的问题,他凭什么培养继承人的呢?一是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人生经验。他不仅保持着进取的旺盛创造力,而且保持激情与活力,还富而好德,富而不骄。二是宽以待人的原则,宽以待人才能照顾别的利益,才能共赢。才能周济穷人,不伤天害理。这些很好地传给了子孙。还有一个故事,把一个年轻人贫穷的人培养成了富比王侯的人。这是谁呢?战国时鲁人猗顿,年轻时一事无成,常饿,日子艰难,听说陶朱公是首富,特地来到拜他为师,学习发家致富。陶朱公热情地接待了他。同时,指点他,应该饲养牲畜,猗顿到西河猗氏一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