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温病学说_第1页
岭南温病学说_第2页
岭南温病学说_第3页
岭南温病学说_第4页
岭南温病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岭南温病学说,温病学教研室 林培政,主要内容,岭南地区南濒大海,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常见病以温病为主。岭南历代医家在防治温病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经验与理论,对独树一帜的岭南温病学说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中医三因制宜”的辨证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思维的精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辨证论治主导思想。,2、温病特点之地域性,“六淫”与季节、气候有关。风风性高扬、善行数变,春天主气;冬应寒反温、春风过暖,或有兼挟他气。 地域季节有关。东西南北季节因素,有所差异。按地理气候季节划分,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 22为春季和秋季,22为夏季。岭南地区“四时常花,三冬无雪”,大部份地方没有气候意义冬季(应寒反温),夏长宜酷热(春风过暖)。,岭南,即五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岭,即越城岭(广西)、都庞岭(湖南)、萌渚岭(湘粤桂三省自然界岭)、大庚岭(江西)、骑田岭(湖南)。从古文献来看,岭南医家在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及临床各科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重要贡献。,1、岭南急性外感热病的最早认识晋葛洪肘后备毒方,对丹毒、恙虫病的认识。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 岭南卫生方论述瘴疟证治,明确指出瘴疟与伤寒不同。此书较吴又可温疫论早三百余年,对于流行于岭南的传染病认识有很大进步。,岭南地理、气候及饮食习惯,人们体质与中原不同。记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2、“火”与“湿”是岭南温病之源 何梦瑶,广东南海人,字报之,号西池, 著医碥,一书六卷。 阶梯,基础。 碥 碥石,纠偏针对偏温补之时风。 何氏博通河间、丹溪之学,擅长温病及内科杂症。 医碥中的“火”与“湿”证的精辟论述对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产生深远的影响。,“凡病多属火,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以郁而成火外感暑热燥气,增助内气成热,此一火也外感风寒湿气,闭郁表气成热,亦一火也内伤饮食辛热之物,致火得热益炽,此一火也夫人非寒则热,非实则虚耳,今寒热虚实皆能生火,然则凡病多属火,河间、丹溪之言,岂不信哉。”,论火,凡用知、柏、芩、连等寒药,少加枳壳行之,否则凝滞。虚火,姜皮、竹叶、麦冬、童便、生甘草,生姜缓之散之,或加参芪补之。实火热盛,黄芩、黄连、山栀、黄柏,宜下者,大黄、芒硝。,“湿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胃,故古人言脾胃,往往以土名之或以湿名之。然脾胃居中,兼该六气,六气皆能为之病。” “李侍诏曰: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疏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酸疼痛,腿足寒厥。”,论湿,阐发吴又可温疫论,论治南方温疫,,白虎汤 举斑汤 黄龙汤,力主“逐邪”,等汤证辨证要点,立法用药依据。,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 梁国珩救疫全生篇 黎佩兰良方释疑,当时岭南医家,传承瘟疫诊法方法, 促进岭南温病学术发展,3、叶氏温病理论在岭南的传承 (1)潘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人。1807年1886年,为清末岭南叶天士学派医家。 著作评琴书屋医略和评琴书屋叶案括要(下称医略、括要)。 潘兰坪认为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诚学医者暗室明灯,患病者孽河宝筏”,潘氏平生遵照叶天士方法治疗各种病证,辄能力挽沉疴,着手回春,因而在羊城一时颇负盛名。,选(病)证简明实用选方严药精,略而有要,遂为后人所乐用,医略,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其方之妙、论之精者,实验之有效者,汇编而成,传播“叶学”,选择,括要,*潘兰坪对叶氏温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推进“叶学”在岭南的传播有重要的影响。,辨温病异于平常外感 如风温春温 温邪忌汗,清热 养阴 透邪,治暑证每从暑湿立法,辨,阴暑 阳暑 暑热伏气,(2)陈任枚 广东南海县狮山乡人,生卒清末民国年间(18701945),岭南近代温病学家暨中医学教育家,曾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陈氏早年科举不就,屣乡设塾课徒,拜师学医,“抱济世心,敞屣仕途,笃好医学,” 。 诊多高热急症,故对温病诊治,结合岭南地理气候特点,进行深入探究,与刘赤选(顺德人)合编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温病学讲义,为当时该校各种讲义编纂质量最佳者。自陈任枚之始,岭南治病学术得以在院校教育和教材讲义的平台上,与临床实践相互促进,并举发展。,论温病之历史 “大抵学术之变迁沿革,必随自然之趋势,以适合其环境所需要,乃足以创造学说,而卓然自成一家,医学何独不然,明清以迄于今,研究温病者日多,其方法亦日以精密,则此五百余年中,为温病最盛之时代,断然而无疑也。”,伏气人身阳热之气,郁伏体内,不得外泄外感热虽未盛(春夏)主令生长,性善发越,触之成病内伤阳气主外,阴精主内,内伤者,阴精伤也。,病因,发温病之原理,温属火类,精属水类,温为阳热,精为阴寒,水精旺者,火邪不生,阴精足者,阳热自降。,(3)刘赤选 广东顺德县人,18971979。 1912年始自学中医,1922年悬壶广州;1930年起先后广东省国医学院、华南国医学院、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建立后,先后担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及学院顾问,擅长温病、伤寒,精于内科。主要著作温病学(华南国医学院讲义)、伤寒教学临症实用伤寒论、刘赤选医案医话等。,论湿温、暑湿外感温邪挟湿。 “东南濒海之区春夏二令,赤帝司权,热力蒸动水湿,人在气交之中,感此为病,则成湿温,热重者为湿热,更重者为暑湿,亦即外感温邪,挟湿之义。”,论温病兼挟气血痰食 挟食滞温病在伏气未发之病,饮食当无节戒食气互结,热势更盛,郁于胃中。 挟痰水肺胃受热,津液被灼,痰火复结,闭塞脉络,气机不宣,水液停滞。 挟气郁悲思过度,气机不舒,伏热内困,难于达表,热郁于里,蟠居胸胁。 挟血瘀素有瘀宿,挟热而搏,阻压正气,如狂发狂。,善用酸甘养胃阴兼醒胃行气 麦冬、麻仁、石斛、乌梅、木瓜、素馨花、佛手花、川朴花、佩兰。,发热恶寒期麻杏甘石汤加海蛤壳,浮海石、贝母。痰火郁热期苇茎汤加贝母,竺黄精、竹沥、丝瓜络、 杏仁、枇杷叶热伤津气期白虎汤加人参汤,加羚羊角。衰脱期古人用生脉散治津气虚脱, 临床上麦冬嫌滋腻,呆滞气机, 五味子温敛,恐助热邪, 唯独参汤直救津气,对虚脱者有良效。,肺家伏热温邪上受,治肺炎分“四期”,治久热不退,组创茵陈白薇汤。 土茵陈24 白薇12 黄芩12 南豆衣10 生苡米30 茯苓12 藿香12 佩兰12,遵宜“渗湿于热下”,立清热利湿法。 治暑湿、湿温久热不退,午后热甚,身重肢倦,脘痞纳呆,头胀如裹,便溏尿黄,脉濡缓而苔白腻微黄。,刘仕昌,广东惠州市人,(1914-2007),早年承家业学医,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解放后于广东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留校任教(广州中医学院),曾任广州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倡导岭南温病学研究,临床经验丰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四名终身教授之一。,刘仕昌教授,彭胜权,江西波阳市人(1939-),承家训学中医,19581964年就读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内经教研室副主任、大中基教研室主任、温病学教研室主任。 七十年代起积极倡导中医经典课程回归临床,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在附院开设独立病区,主编广州中医学院温病学教材,全国统编第四版温病学教材,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主持岭南温病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首席教授。,彭胜权教授,1、岭南中医名家论温病 收集何梦瑶、潘兰坪、刘赤选、刘仕昌等,广东、广西两省区24位自清代以来,特别是当代名中医、教授,对岭南温病的学术见解、临床心得和体会。包括记有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班秀文教授等的温病学术研究及治疗岭南温病临床经验。,2、岭南温病病证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1)病证特点 风温、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发病不拘四时。 19771984八年间,广东省东、西、南、北中五所地市级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例调查、统计分析所得结论。 “风温发由于当春厥阴风木行会之时(大寒到惊蛰),暑温发于夏至与立秋之间,湿温发于大暑与白露之间”,只是一般性的地区气候特点的概括,并不能将每一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反映清晰,故温病的季节性各地有所不同。,临床证候多挟湿 岭南常见温病的风温、暑温、湿温,除了湿温的临床证候是湿热并见外,风温、暑温等的临床证候也常有兼挟湿。 2003年的SARS中医辨证治疗,刘仕昌教授提出“风温挟湿”。,病程中气分证候表现突出 夏自发自阳阴; 湿热留连气分; 卫气同病,气营(血)同病。,(2)形成因素 四时气候变化不明显 若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介于22-10之间分别为春季和秋季,22为夏季。岭南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最近赤道的地带,日照强而多,又濒临南海,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故全年气温较高,实际上一年中只有三季,没有气候意义上的冬季,俗称“四时常花,三冬无雪”。 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对机体的防御机能、致病微生物,传媒接触感染机会等有很大影响。,外界环境湿热合化易盛 岭南常年气温较高,又滨濒南海,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雨量丰沛,雨季长,河流水网发达。 以广州为例,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绝对湿度比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地要高。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在外界环境中湿热合化已盛,犹易发生湿热致病。,阳热型、脾湿型、气阴两虚型体质多见 岭南炎热多湿的气候地理环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的代谢、营养、机能甚至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其形成具有阳热型、脾湿型和气阴两虚型的体质特点。这种体质类型的偏向性,有的平素可以表现出来,也有的平时并无明显表现,而在发病时这种潜在偏向性结合着病理变化,才表现出来。,如阳热质,若复感温邪,内外热合则呈现表里俱热,使变迅速,不少医家认为是“伏气温病,病发于里”。陈任枚温病学讲义亦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