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明治维新_第1页
第3课  明治维新_第2页
第3课  明治维新_第3页
第3课  明治维新_第4页
第3课  明治维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第 3 课 明治维新 第 3 课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 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2 / 17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 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 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 1000 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 “ 国民作家 ” 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 1867 1916 年)穿西装的头像。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 与 20 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 “ 恃众凭势,胡作非为 ” 的拜金主义。鲁迅曾以 “ 轻快洒脱,富于机智 ” 评价该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 1834 1901 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 “ 脱亚入欧 ” 论的始作俑者。福泽谕吉为何要提出 “ 脱亚3 / 17 入欧 ” 论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过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 史上称之为 “ 明治维新 ” 。 一、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 3 府 72 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了改革的阻 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 “ 四民平等 ” ,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 “ 四民平等 ” ,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4 / 17 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 1871 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 1872 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 1873 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 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 1)背景:殖产兴业 ” 政策是大久保 利通 1874 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5 / 17 ( 2)内容: 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 “ 样板 ”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 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 a.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 19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 “ 财阀 ” 的基础。 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具体内容参见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倡导 “ 文明开化 ” : 【过渡】明治政府在推广 “ 殖产兴业 ” 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6 / 17 此明治政府 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 “ 文明开化 ”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 1871 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可参照教材 “ 学思之窗 ” :如何评价 “ 和魂洋才 ”的教育原则?)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 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 “ 文明 ” 的英语。 许多高级官员散布 “ 脱亚入欧 ” 论。 【备课资料 1】 “ 脱亚入欧 ” 论 7 / 17 公元 7、 8 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 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 “ 脱亚入欧 ” 之路 。 福泽谕吉与 “ 脱亚入欧 ”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 “ 脱亚入欧 ” 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 “ 全面西化 ” 。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 “ 始惊 ” 、 “ 次醉 ” 、 “ 终狂 ” 。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 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 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8 / 17 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 年 3 月 16 日,福 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 “ 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 “ 脱亚入欧 ” 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 求知识于世界 ” 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 100 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 出 “ 求知识于世界 ” ,派遣 “ 欧美使节团 ” 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 “ 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 ” 。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 “ 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 。 1871 年 12 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9 / 17 于次年 1 月 15 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 国土上穿行了 40 多天,才在 2 月 25 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 “ 文明中枢国 ” 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 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 1873 年 3 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 “ 铁血宰相 ” 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10 / 17 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 脱亚入欧 ” 的最终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 “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 ” ,即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在经济上完成了 “ 脱亚入欧 ” 。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 “ 脱亚入欧 ” 。 【备课资料 2】鹿鸣馆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 鹿鸣馆建成于 1883 年(明治 16 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 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11 / 17 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 小雅中的 “ 鹿鸣 ” 篇,即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意即迎宾会客之所。 1883 年 11 月 28 日,外务卿( 1885 年 12 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 1200 多人。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1887 年,首相 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 400 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 “ 鹿鸣馆时代 ” ,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 “ 鹿鸣馆外交 ” 。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 “ 东京俱乐部 ” 。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 23 万,于 1890 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 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12 / 17 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 1886 年 10 月 24 日,发生了 “ 诺曼顿 ” 号事件。英国货轮 “ 诺曼顿 ” 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 26 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 25 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 3 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 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 1887年 7 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 9 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 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 1940 年拆毁,曾是 “ 文明开化 ”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 三、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常备军;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 1873 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 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13 / 17 【备课资料 3】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家的“ 士道 ” 讲究君臣之义,有 “ 君臣义合 ” 、 “ 父子天合 ” 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 “ 武士道 ” 是以为 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 “ 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 !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 “ 拯救日本 ” 的幌子,强行灌输 “ 皇国论 ” 、 “ 大和魂 ” 、 “ 为天皇尽忠 ” 等思想。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 “ 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 ” ,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一般国家 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樱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14 / 17 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 切腹。永祚元年 (西元 989 年 ),大盗 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合作探究】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 “ 新 ” 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 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 “ 皇军 ” ,不受内阁干涉。 1878 年发布的 “ 军人训诫 ” 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 “ 神 ” 来崇拜。 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 武士道 ” 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 “ 忠君 ” 、 “ 尚武 ” 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学小结: 15 / 17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即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教师尤其要向学生强调,明治维新采取的各项措施是逐步实施的,即从 1868 年开始逐年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对于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结: 项目主要内容评价 政治: 破旧立新(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