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_第1页
第7课汉字与书法_第2页
第7课汉字与书法_第3页
第7课汉字与书法_第4页
第7课汉字与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第 7 课汉字与书法 第 7 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 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2 / 8 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 “ 仓颉造字 ” 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 “ 天为雨粟、 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 (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 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 “ 仓颉造字 ” 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 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 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3 / 8 文)。甲骨文又称 “ 卜辞 ” 或 “ 殷墟文字 ” 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 ,并把它当作 “ 龙骨 ” 卖给药材商店。直到 1899 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 金文 ”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 “ 籀文 ” 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混乱 指导阅读马和安图:战国七雄的 “ 马 ” 、 “ 安 ” 字 有七种写法。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文字的混乱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基于这样的原因,到秦统一时,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 小篆、隶书 阅读 “ 书同文字 ” 的内容。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 “ 隶 ” ,所以便将程4 / 8 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秦朝以后,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体。其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法艺 术 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光具有使用价值,还极具美感,从而形成了东方独有的书法艺术。 1、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特征 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 1)秦汉 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自5 / 8 觉阶段后,其发展情况怎样?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朝代时代风貌书法名家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明代 ( 2)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对社 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 “ 书圣 ”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 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 3)隋唐 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 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较之颜6 / 8 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 “ 颜筋柳骨 ” 之称。 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 4)宋代 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 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这个时期的代表有 “ 宋四家 ” ,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苏轼 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 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米芾 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 落笔精丽,使人心醉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宋四家 有意无法 ( 5)明代 个性化 7 / 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 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可赏,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1、秦汉:标志性时期 秦汉篆刻的特点: 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 合了隶书的风格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虽然秦汉篆刻可算后世篆刻艺术的 “ 宗师 ” ,但此时篆刻却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直至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才和书法、绘画一样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课堂小结: 8 / 8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在隶楷阶段,出现草书和行书。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其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书法艺术经历从秦汉到明 清各个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