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广东高考年报2013)(一)试卷总体评价1.“稳中略变”仍然是今年试卷的主要特点近几年我们概括广东卷试卷特点的时候,都用到了“稳中略变”这个词,这个词反映了广东卷命题发展的轨迹,显示了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总体思路是稳步推进而非大规模地改革。试卷结构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考生临场发挥水平,也有利于教学改革稳步推进。而个别考点和题型的微变,会对考生产生新鲜刺激,但不至于引起考生做题的焦灼。虽然多年来都用“稳中略变”这个词来概括广东试卷的特点,使人觉得广东卷有点保守的感觉,但是这恰恰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广东高考语文需要的就是这样和风细雨式的“稳中略变”的推进模式,切忌暴风骤雨式的大改革。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依然非常稳定,试卷的板块结构没有做任何调整,只是在小题略有变化,具体表现是:第1小题语音题,同样是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语音问题,在多音字的选择上,既有一般词语又有成语,材料组成更加丰富。第4小题语言衔接题,在多年一个固定题型的情况下,今年题型略有变化,增加了语言背景材料,使语言的排序更加清晰唯一。第7小题,考查的是断句。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断句是广东卷的第一次。这种考查形式在兄弟省份的考题中有出现过。第9小题,去年这道题纯粹考翻译,翻译三个句子。今年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考查翻译,翻译两个句子。另一部分是增加一道“信息筛选”的非选择题,把原有的选择题形式的“信息筛选”题换成以非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2.坚持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在命题上,高考语文广东卷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继续引导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试题中反映日常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上,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坚持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前四道选择题主要考虑对中学教学的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题。后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的是难度较高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难度设计上会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区分。今年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仍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查目标。第22题注重图表转换成文字能力的考查,第23题注重说理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是基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3.选文基本规范,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全卷的选文基本规范,各个板块考查的文章、诗词都基本规范,文体特点是符合要求的,可以作为考试阅读鉴赏的材料。文言文阅读文段删节自宋史张咏传,文段共588字,长短合适,文段为浅易文言文。诗词鉴赏选用的是宋朝张炎的鸱鸪天,该词用语浅白,意境丰厚,适合高中生阅读鉴赏。现代文必考部分的论述文,改编自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论述文。选做题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师陀的散文过岭,主要是写作者首次骑马过岭的心理体验,文章表达流畅,脉络清晰,是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使用的是赵野木的科学小品山水画中的地质学,文章语言轻松,知识性强,适合作为阅读材料。总的来说,今年试题选择的阅读鉴赏材料,符合文体要求,材料对考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陌生感,考生很难在备考中碰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4.体现了最新的命题思想研究的成果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是当下语文命题思想研究的焦点。试题不是不设限制,越开放越好。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要做好平衡,才能更好地达到考查的效果。这是最新的命题研究思想,在广东题上也有所体现。例如,第10题古诗词鉴赏部分,第(1)小题“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干很明确,是问“怎样借景抒情”,考生答题的思路就集中在“借景抒情”这个点上,就不会出现因为限制过少而影响考查效果的情况。理解多元化,从教学上来说是很好的,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但是从考试的情况来看,就不一定了,开放性过大,理解太多元,会造成考生的答题角度太乱,反而影响了考查的效果。在提问的时候适当增加一点限制,使考生答题切入的口径更加一致,从分析的深度来区分考生的水平,也是不错的命题选择。5.新材料作文命题得到了深化与完善2013年的作文题型属于通常所说的新材料作文,今年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更加明晰。题目以三个贫困家庭对待富翁捐助的不同态度作为材料内容,直接引出作文的要求,从题目的呈现形式来看。2013年的作文题向全国题的形式靠拢。题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尽管考生对材料所提供的慈善捐助与接受问题可能关注得不多,但是对现实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还是会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判断,有一定的思考。材料的表述简洁明晰,不会造成阅读障碍,能考查考生真正的写作能力,有效地避免套作和模式化写作。这种就具体生活现象而引发关注,引出自己述说的作文形式,是应该提倡的。题目属于故事型的题目,材料的总体意思限定了写作范围,需要考生去概括。基本的写作角度通过富翁的捐助和三个家庭对应的态度展示出来。这样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既保证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入角度的任意扩散,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做法。总的来说,2013年的作文题显得更成熟了。6.试卷整体制作还需要更加细致严谨2013年的试卷整体上是不错的,难度控制得比较好。但是试题在阅读文段制作、命题语言、答案制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瑕疵,需要更加细致严谨的态度,做到精益求精。具体表现在:(1)文章删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文言文阅读文段,有些部分删节得不大合理。第1段,“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前后欠缺必要的联系,考生读起来有点费解。第2段,“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文段删掉了张咏激励的话语,考生理解上连不上。这些删节只是对文意的连贯性上产生一点问题。同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段删节上也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一文,是从一篇较长的同名文章删节而来,因为删节的内容较多,对文意的理解的跨度就比较大,有些地方就影响了阅读的效果,思维的连贯性与严密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段删节是需要的,但在删节的过程中要重视作品的整体性。(2)命题语言的问题。清晰的命题语言才能使考生集中精神来回答问题。有些题目的命题语言假如更清晰一点,考查的效果会更好。例如第22题,假如在字数上做出具体的限制,就更能表明“简明”的具体要求。第23题,“续写”容易造成误解,是情节上的延伸,其实按照答案的示例,是要求写出寓言的结尾并揭示出寓意,更多是说理性的语言。(3)命题切入角度单一的问题。在选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都存在命题切入角度单一的问题,影响了考查的区分度。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7题、18题,两道题目都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切入的,这样角度单一,不能反映阅读教学的理念。阅读包括三个维度,作者创作的维度、文本的维度、读者体验的维度。两道题目都向着一个维度,角度单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也存在这种情况。(4)答案制作与示范性的问题。有些答案还可以做得更合适一点,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例如,第9题翻译题,第(1)小题的答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蜂聚”的“蜂”是名词活用做状语,“像蜜蜂一样”,答案没有将这个落实好。“则为患深矣”的“为”是动词,“造成”的意思,答案也没有具体落实。这都是不够严谨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有重叠的地方,“不同的山水用不同的画法”一句话,可以在3道题目里面都得分。这样的答案处理就不大恰当。(二)试卷的设计1.试卷结构2013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继续保持过去6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共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考生需回答必考内容的18道小题和选考内容的3道小题。试卷模式相对稳定,部分题目的考点略有调整,第7小题原来考查“信息筛选”的选择题,换成了断句的考查。第9题考查三句翻译改为考查两句翻译,另外改变信息筛选题的考查形式,改为非选择题考查。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选择题部分,第1题,考查汉字字音;第2题,考查词语;第3题,考查病句;第4题,考查句子衔接;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第6题,考查文言虚词;第7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第8题,考查文言文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2题,多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第13题,单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共占32分。非选择题部分,第9题,考查翻译和信息筛选;第10题,考查对一首宋代词作的鉴赏;第11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按照最新的背诵篇目来考查,文两道,诗词两道,分值各占一半;第14题,考查对论述文段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第15题,考查运用论述文中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具体事例;第16题,考查对散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17题,考查文章中的“我”的思想认识;第18题,考查对文章中“我”的心理感受;第19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0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分析;第21题,考查对文段中重要思想做法的理解分析;第22题,考查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述;第23题,考查寓言的续写;第24题,考查作文。其中,第16、17、18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9、20、21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2.试题数据试题的各项数据见表4-1。表41试题的各项数据题号考查内容分值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1字音32.471.150.820.262词语31.721.480.570.203病句32.111.370.700.494句子衔接30.881.370.290.105文言实词32.451.160.820.336文言虚词31.131.450.380.487断句31.591.500.530.598分析概括31.881.450.630.439翻译和信息筛选107.551.990.760.6610古诗词鉴赏74.131.850.590.6211名句默写64.861.630.810.6412论述文阅读53.531.640.710.3613论述文阅读32.071.390.690.4914论述文阅读43.081.000.770.4615论述文阅读42.841.550.710.5116文学类文本阅读41.470.940.370.5017文学类文本阅读52.771.240.550.5718文学类文本阅读62.741.570.460.5819实用类文本阅读41.870.890.470.3420实用类文本阅读52.341.070.470.5221实用类文本阅读62.901.180.480.4622语言综合运用64.601.320.770.5423语言综合运用64.051.240.680.3424作文6038.486.540.640.713.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答案为B。本题以列来归类,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读音。A项:chng/su、yn/yn、tio/tio;B项:bng/png、zhn/zhng、p/b;C项:to/to、zhn/chn、po/po;D项:pi/bi、sng/sng、i/y.全省平均分为2.47分,标准差为1.15,难度0.82。区分度0.26。第2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答案为D。A项“阳春白雪”,原来指战国时楚国的一种高雅而表演难度大的歌曲,能应和的人很少。后用来泛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在语段中,前面提到“美术馆”,后面提到“少数人”,这与“阳春白雪”的意义是相契合的。B项“通常”在语段中作副词使用,意思是“一般,平常”,也是说得通的。C项“迥异”是形容词,意思是“完全不一样”,这里与风格搭配,是可以的。D项“高高在上”,原指上天或人处在极高的位置,后泛指身处高位,含有脱离群众、不了解下情之意。从这个意思来看,“高高在上”不能指“物品”,语段中用其来形容“物品”,对象不合,使用不恰当。这项符合题干要求,作为答案选项。全省平均分为1.72分,标准差为1.48,难度0.57,区分度0.20。第3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答案为B。A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载客”后补充“的压力”。C项成分赘余,“短期内”与“一时”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项句式杂糅,该句可以改为:“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的禁令,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全省平均分为2.11分,标准差为1.37,难度0.70,区分度0.49。第4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答案为D。本语段有4个句子,中心大意是辩证地看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一句话讲的是生产能力,“过度的欲望”与备选项中的“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相吻合;从第三句话中“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可以看出,前面两句话分别表达“生产能力”与“科学技术”的问题,第一句讲了“生产能力”的问题,第二句就应该是讲“科学技术”的问题,所以备选项中“科学技术的发达”最符合语境。“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后面应该是对这句话的引申,接“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第三句话出现了“不是”,备选项中有两句“是”,这两项接这句话就比较合适。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是人类的观念”是概述,“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是具体的说法;先后是最合适的。第四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用“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合适。答案D就符合这样的思路。全省平均分为0.88分,标准差为1.37,难度0.29,区分度0.10。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这道题是全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只有29%的得分率。为什么得分率这么低呢?从题目来看并不是太难,只能说这道题,考生有陌生感,不好完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明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比较欠缺。第5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C。C项“绳”可联想“绳之以法”,作动词“制裁”的意思。全省平均分为2.45分,标准差为1.16,难度0.82,区分度0.33。第6题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C。A项第一个“以”作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作介词,译为“因为,由于”;B项第一个“为”作动词,译为“作为”,第二个“为”作介词,“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两个“而”都作连词,表顺承,译为“然后”;D项第一个“者”作不定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者”作助词,表停顿。全省平均分为1.13分,标准差为1.45,难度0.38,区分度0.48。第7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A。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大致意思。这段要求考生断句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李顺叛乱,张咏激励、劝勉、厚待上官正,使上官正下定决心挥师直进,取得胜利;二是当时在乱寇抢夺之时,民众大多被迫屈从,张咏宽大处理,使他们各归田里。这样的理解,A的断句就是最恰当的,所以作为答案选项。全省平均分为1.59分,标准差为1.50,难度0.53,区分度0.59。第8题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为C。C项“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错误,原文表述为“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歉收时对贩卖私盐的人从轻处分,等到收获的季节,仍然要执行严格的律法。做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题干放回到原文中去,找出对应的部分,进行细致比较。全省平均分为1.88分,标准差为1.45,难度0.63,区分度0.43。第9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试题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查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部分是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能力。参考答案:(1)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参考答案已经比较清楚,但是从答案来看,翻译第一句,“蜂聚”假如翻译成“像蜜蜂一样聚集”,“为”翻译成“造成”就会更好,更符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2)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进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本小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将原来的选择题变成非选择题来考,需要考生对原文意思有大致的理解,难度不算大。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理解“惜才”的含义,就是“爱惜人才”的意思。在此段文中张咏“惜才”表现在三处,一处是谦虚让贤,推荐张覃为第一名,自己甘居其后。第二处是鼓励乡中有学问的才俊积极参加科举。第三处是张咏自身显达之后,仍坚持30年寻访有才德却归隐的旧同学傅霖。本题要求可以摘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从答题技巧来看,用摘抄的方式来答题肯定效果要比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要好。但从命题的目的来看,这道题放到翻译题一块,应该是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阅读文言文,除了有如翻译这样严格的理解要求外,也可以有大致上的意思理解。这样的考查方式是很好的,所以用自己语言作答的能力要求中学还是要落实的。全省平均分为7.55分,标准差为1.99。难度0.76,区分度0.66。第10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1)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词的艺术技巧。“借景抒情”是常用的诗词写法。答题的关键思路是弄清楚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从词作中找出描写的景,是很容易的事情。楼上人在吹笛、山景、水景、云景、燕子、梨花、雨等写景的关键字就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楼上谁将玉笛吹”,是用典。李白的诗作常用到“玉笛”,著名的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有哀怨、思乡之情。“山前水阔暝云低”,春水茫茫,暮云低垂,有心情黯淡、压抑的感情。“劳劳燕子人千里”,看到远飞的燕子,自己身在千里之外,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落落梨花雨一枝”,一枝梨花被雨打后稀疏零落,抒发了凄清孤独之情。考生笼统答为哀怨之情、思乡之情、孤独之情都是可以的。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清明前后,春祭的风俗展现在眼前,但是故乡遥不可及,只能在梦中相见,思乡之情更加真切。夜来江头折柳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已经足以让作者感到伤感皱眉了。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全省平均分为4.13分,标准差为1.85,难度0.59,区分度0.62。第11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参考答案:(1)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2)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4)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根据2012年8月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出的通知,名句名篇默写确定了新的篇目,主要是删除初中部分的内容,增加了部分高中的内容。名句名篇默写是难度较小的一道题,属于识记的层级,能力层级也很低。文两道,诗词两道,考生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记错句子,也就表明考生死记硬背还是不行的,还要懂得其中的意思。第二个容易扣分的是错别字,所以在背的同时需要多动手写。考生在平时多读多写,答好这样的题目问题就不大。全省平均分为4.86分,标准差为1.63,难度0.81,区分度0.64。第12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为AE。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正确,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找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换言之”表明两句话是并列关系,语意相同。B项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C项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可知,“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错误。D项对象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项正确,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全省平均分为3.53分,标准差为1.64,难度0.71,区分度0.36。第13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为D。A项原文为“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从原文逻辑可推断“思想的方法很重要”。另“应用思想方法”是“不会做书本的奴隶”的必要条件,表述为“不就会”的句式后句子意思不变。B项是对原文的提炼概括,原文表述为:“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C项正确,原文认为应用体验的方法要“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这就是“静心诚意”;读同代人的书,读者与作者是在“交流”“沟通”;读古书,读者“含英咀华”,与读者“交接往来”,可见是“把书的作者当朋友”。D项错误,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全体与部分无先后之别。全省平均分为2.07分,标准差为1.39,难度0.69,区分度0.49。第14题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特点相同:不问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目的相同: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答题区间在第二段。要抓住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相同特性,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词语。如“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关键词是“偶然”“实用”“普遍必然”“本质”(“真理”)。全省平均分为3.08分,标准差为1.00,难度0.77,区分度0.46。第15题考查考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玄思的方法。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这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也就是“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通过卖炭翁考察唐代史实,这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就是“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答题区间在第四、五段。首先要理解“玄思的方法”的内涵,然后要把握原文中的例证分析。要懂得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背景。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判断错了,分析也就没分,就只能得0分了。从评分的情况来看,今年这道题得0分的考生特别多;从考生的答卷来看,得0分的,有些分析是比较好的。因此,赋分还可以再完善,使得区分更客观、科学。全省平均分为2.84分,标准差为1.55,难度0.71,区分度0.51。第16题 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本句话重在理解“云端”的含义和“人意”的内涵。“云端”是比喻的说法,一方面表明山高路险、云雾迷蒙,另一方面也表明景色迷人、如同诗境。“人意”主要指作者的心愿,渴望快意人生、纵情驰骋。从上文作者骑马登山的感受可知“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山路险滑,但溪谷间浓雾升腾,如在云端,充满诗意。马小心行走考虑的是在险峻的山路上人马的安全。这种拟人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骑马登山的现实处境的认识和内心诗意梦想的失落。散文的语言是为情感主旨服务的,理解的落脚点要放在作者的情感上来。全省平均分为1.47分,标准差为0.94。难度0.37,区分度0.50。第17题 本题考查对散文形象的概括,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理会。“我”骑马后,马没有表现出传言中的“威风”“神性”和暴烈凶刁的脾性,而是充当了“我”在险峻山路上长途跋涉的工具,表现出马清高斯文、机敏谨慎、坚忍奋进(忍辱负重)的特点。可从作者对马的评价、马与驴的品行对比、马所处的环境和行进中的表现入手来做出概括。全省平均分为2.77分,标准差为1.24,难度0.55,区分度0.57。第18题 本题考查散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要答好这道题,要梳理两个关键的内容。第一个关键内容是梳理作者骑马过山的三个阶段,即骑马前,骑马上山的过程,骑马到达山顶。三个阶段分清楚后,根据各个阶段的心理表现,来概括作者每个阶段的心理感受。第一阶段,在“我”骑马之前,从“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和“将有性命之虞”等句子可以得知“我”对骑马是有点害怕担心的,但是同时,我对骑马上山又有很多想象,“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骑马上山还是颇有向往之情的。这样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一点。第二个阶段,“我”骑马上山,其中“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已经将我的感受表达出来了。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所以让人紧张;之所以“快意”,是因为“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就是“我”在马上可以欣赏美景,也是因为“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人在马上是安全稳当的。这样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二点。第三个阶段,上到山顶,看到的景色是昏暗、荒凉的,如“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我”触景生情,顿生惆怅悲凉之情,而马也“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而“我”又听说“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加上天色昏暗,又担心前面的行程。这样就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三点。答题要体现“丰富”,在每个阶段都要答出两个充满矛盾的心理感受。全省平均分为2.74分,标准差为1.57,难度0.46,区分度0.58。第19题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B。参考答案: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本复句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从否定角度指出“用这些皴法创造的山水画”的艺术特点,第二、第三分句则进一步阐述其艺术特点。第一分句的“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指的就是上文的“师法自然”,即在学习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一种摹拟。第二分句则解释为什么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因为它已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所谓“再现”,在此是艺术用语,即“将经验过的事物用艺术手段如实地表现出来”。虽然是“如实地表现”,但并非“简单摹拟”,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加工”,它虽反映现实,却比现实更典型,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中得心源”。所谓“心源”,即画家内心的感受(画家本人的主观理解和体验)。第三分句与第二分句是同一意思(经过艺术加工)。第二、第三分句合起来,就是说:用皴法创造的山水画是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画家的主观理解和体验(心源)。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风貌的再现”。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原文的“经过艺术加工”“山水风貌再现”是不能得分的,因为并没有对原句的“艺术加工”和“再现”做出解读。全省平均分为1.87分,标准差为0.89,难度0.47,区分度0.34。第20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把握语段的时间词汇“唐”“宋”“元”“清”和地域词汇“终南山”“太湖边”,落脚点在本文说明的对象事理上;形式上,注意该语段出现的“小斧劈皴”“大斧劈”“解索皴”“折带皴”与上下文在结构上的关联。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师法自然”,因为“师法自然”,于是便创造了种种的山石画法(皴法)。第三段,则承接上段的“皴法”,列举了唐、宋、元、清各朝代的各种“皴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是介绍中国山水画山石画法(皴法)与地质学的关系。因此,第四段也就承接第三段的“种种山石画法”,通过一个过渡句“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转入了“种种皴法”与“地质规律”之联系的介绍。全省平均分为2.34分,标准差为1.07,难度0.47,区分度0.52。第21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内容的归纳,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石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为了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本题重在分析古今山水画家不断发展皴法的原因和意义,答题区间在第2、3、5、6段。首先,找准答案的“所在地”。由于题目“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在文中没有同样的表述,因此,有些考生会找不到“答案所在地”,导致胡乱摘抄。其实,只要细心阅读,不难发现在第段中有这样的表述:“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探索新的技法”。这就是题目所说的“要不断发展”。然后,梳理第段的行文思路(结构思路)。本段共7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14句是第一层次,第57句是第二层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12句为第一层次,第34句为第二层次,第57句为第三层次)。第一层次说的是,自然界的山石千姿百态,光靠20多种的皴法是无法完全表现的,因此必须不断丰富、创新(不断发展)。这是从表现对象角度来分析原因,为答案的第一点。第二层次说的是,凡有成就的画家,都必定不愿落前人窠臼,因此必然不断探索新的技法,不断发展新的皴法。这是从画家的艺术追求角度来分析原因,为答案的第二点。全省平均分为2.90分,标准差为1.18,难度0.48,区分度0.46。第22题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能力层级E。参考答案:同:两个年龄段中多数人认为志愿行为对职业履历有帮助,能让自身才干充分发挥,对职业发展有益。异:1825岁的多数人更认同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技能而不是拓展社会关系。2640岁的多数人则更认可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而不是获得技能。本题提供的图表主要内容是“1825岁”及“2640岁”两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情况。试题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对图表信息进行句式转换,答题时要注意对象、程度和意义表达准确。从主体信息及题干要求来看,本题比较的对象是两个年龄段的人,比较的角度是两者在“意义认识”上的“异”与“同”,比较的项目是四个选项所示的内容(对意义的几种认识)。“异”“同”的结论须通过对表中提供的数据(百分比)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才可概括出来。如第一选项的数据是82%和69%,第三选项的数据是74%和65%,据此得出“认识相同”的是第一选项与第三选项的内容,即“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和“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题干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意味着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完全照抄选项的内容,而是把“相同的”和“不相同的”两个选项内容的文字进行概括、整合,然后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如:第一选项数据82%和69%,内容“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第三选项数据74%和65%,内容“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据此,“82%和69%”“74%和65%”的数据可转换成“大多数人”,两项的内容则整合转换为“大多数人认为志愿行为对职业履历有帮助,能让自身才干充分发挥,对职业发展有益”。全省平均分为4.60分,标准差为1.32,难度0.77,区分度0.54。第23题 本题是考查续写,能力层级是E。参考答案:点明主题;语意连贯。示例1:你别生气,听我解释。虽然我是中心,你围着我转,但并不代表我比你重要,其实,这是我们各自的职责所在,我们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我们的工作。示例2:磨盘老兄,你听我说,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自由,但自由这东西不是绝对的。追求自由固然是好事,但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希望你能知道,我不是你追求自由的障碍,而是与你同甘共苦的好兄弟。完成这道试题,除把握续写的特点外,还需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首先是点明寓言的主题。本题的故事内容是讲述磨盘忍耐不住磨心的制约,想摆脱磨心的束缚,却得到了自我损害的结果。要概括寓言的主题,需要分析“磨盘”与“磨心”在“转磨”中各自的角色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造成磨盘“滚到地上去”的下场的原因等。如故事开端的描述“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说明“磨盘”与“磨心”虽角色责任不同,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最后“磨心”的离开致使“转磨”无法进行下去,这个结局说明“相互依存,才能共赢;相互合作,缺一不可”的道理。当然,在分析材料过程中,由于切入角度的不同,主题也因之而呈多样化。如从“磨盘”摆脱“磨心”角度分析,主题可概括为“自由是相对的,但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等。其次是语意连贯。这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是续写应遵循的原则。本题续写的是揭示主题的话语,而主题的提炼概括又必须通过对原故事的情节、形象等做具体的分析才可完成,所以续写时须联系上文内容,结合上文情节及“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等语境进行表述。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的“话话”要符合“磨心”这个形象的特点。全省平均分为4.05分,标准差为1.24,难度0.68,区分度0.34。第24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E。作文题解读与把握:(1)关于题型。这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题,使用的是事件性的材料,引出的写作要求有四个:自选角度;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关于材料的内容与角度。从整体上来理解这个材料,主要的内容是捐助与接受捐助的内容。围绕这个内容,梳理出四个内容:富翁捐助、家庭一高兴受助、家庭二受助要偿还、家庭三拒绝施舍。考生可从富翁的角度、家庭一的角度、家庭二的角度、家庭三的角度入手来写捐助与接受捐助(肯定与否定均可),也可以从不同家庭之间进行比较的角度来写,也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议论,等等。(3)评判细则。在材料内容含意范围内自选角度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内的其他内容选角度,判基本符合题意。如“白手起家”“慷慨”“帮助”。仅以材料为由头,引申话题,离开材料内容、含意作文,也判基本符合题意。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判偏离题意。暗含写法不能判为偏离题意。(4)关于执行等级评分标准。内容项有四个综合指标,要做综合的考量。中心突出和内容充实作为主要的考量项目。表达项也有四个综合指标,要做综合的考量。符合文体特点和语言流畅性是主要考量的项目。发展等级项共12个指标,某个指标突出就可以给分。(5)判偏离题意的文章。内容项确定后,表达项在邻近等级评分。(6)关于扣字数分。400字以上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400字以内的文章,在20分以内评分,不扣字数分。200字以内的文章,在10分以内评分,不扣字数分。只写了一两句话的,给12分,不给0分。全省平均分为38.48分,标准差为6.55,难度0.64,区分度0.71。(三)试题特色及评价1.试题特色(1)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命题的现象,主要还是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重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文阅读中的第15题,让考生运用选文的理论分析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事例,注重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3)命题思路与操作符合新课标精神。广东题严格按照课标版考试大纲的精神来命题,各个部分都能够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尤其是在选考的操作上。选考已经实施多年,一线教师对这个部分颇有微词,但是广东题还是坚定地考查选考的内容。选考是出现一些问题,选考的问题重点是难度平衡的问题,只要想办法在平衡上做点工作,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的。(4)命题操作能够体现最新的命题思想发展趋势。广东题的具体命制,体现了最新的命题思想发展趋势,例如之前谈到的平衡限制性与开放性的问题,非选择题添加一定的限制,使到答题更加集中清晰,这些做法都是体现了最新的命题思想发展趋势的。还有就是作文命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也反映了广东题能够紧跟潮流。今年的作文题命题方式在其他兄弟省份命题中已经出现有几年了,称为“新材料作文”,命题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学也对这种命题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新材料作文还处于试验阶段,产生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是其优越性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材料作文在内容上坚持材料的多元理解,不给倾向性的表述,这样使到考生表达角度多样,表达的空间增大,但又不易套作,可以考查出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有利于选拔人才。2.试卷、试题评估指标分析试卷、试题评估指标见表4-2。表42全卷数据题数满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信度选择题103219.826.100.620.52非选择题1411876.6312.760.650.63全卷2415096.4516.820.640.72(1)全省平均分96.45分,比2012年的91.29分,提高了5分左右,这是一个比较能让学校、社会接受的分数。平均分控制在0.620.65这个难度,也就是全省平均分在9397分是比较理想的。(2)难度0.64,比去年有所降低,全卷总体难度有所降低。(3)标准差。全卷的标准差为16.82。对于全卷标准差应大于15的要求,是达到要求的。(4)从有效提交答卷的考卷来分析,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170492人,占25.17%;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506804人,占74.83%。因为涂卡的问题,不能正常扫描的占1.26%,涂卡问题年年强调,但是还是有这么多考生犯错。(四)考生答卷反映的问题1.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所减少2013年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170492人,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506804人。2012年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256902人,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384404人。两年的情况比较,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比例有所增加,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所减少。重视文学教育应该成为中学语文界的共识,但是在这样的选考情形下,重视文学教育要落到实处还是任重而道远。2.试卷难度有所降低,平均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全省平均分96.45分,比2012年的91.29分高了5分左右。2013年难度0.64,比起2012年的难度0.61有所降低。命题专家在难度控制上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今年的试卷的难度是学校、社会都较容易接受的一个难度,应当坚持,同样的,我们继续呼吁:应该加强难度控制,尽量做到难度控制在一个较平稳的范围之内。今年各个板块具体得分情况分析:(1)基础题(第14小题)。2013年第14小题基础题合计得分为7.18分,而2012年合计得分为6.48,提高了0.70分。(2)古诗文阅读板块(第511小题)的得分有显著的提高。2013年古诗文阅读题板块共7道小题,平均分合计23.59分,而2012年合计19.97分,提高了3.62分。(3)论述文部分(第1215小题)的得分也有一定的提高。2013年论述文部分共4道题,平均分合计11.52分,而2012年合计10.57分,提高了0.95分。(4)选做题的得分有一定的降低。201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三道题(第1618小题)平均分6.98分,而2012年合计8.67分,降低了1.69分。201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道题(第1921小题),平均分合计为7.11分,而2012年平均分合计为8.55分,降低了1.44分。(5)语言综合运用题(第2223小题)得分有一定的提高。2013年语言综合运用两道题,平均分合计8.64分,而2012年合计7.49分,提高了1.15分。(6)作文(第24小题)平均分略有提高。2013年作文平均分为38.48分,而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采购合同
- 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洞察及研究
- 智能范式自适应技术-洞察及研究
- 危化品仓储安全法规完善-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运动后恢复食品专业运动员与大众市场差异分析报告
- 水稻加工副产品环保型粘合剂生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数字身份跨域认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循环水养殖技术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文化用品设备出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政府投资管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0个句子涵盖高中英语3500词汇
- 二手车产品目录
- 医学影像学课件
- 护坡工程竣工汇报
-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课件
- 设备设施管理培训课件
- 急诊科护士的病人家属安抚与沟通
- 单位就业人员登记表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
- 万人计划青年人才答辩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课件
-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情况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