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1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2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3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4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 “ 标准 ” 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 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 标准 ” 中要求的 “ 举例 ” ,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 “ 现状 ” 和 “ 变化 ”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2 / 18 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 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 ,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 “ 标准 ” 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 2)教学重点 3 / 1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 3)教学目标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4 / 18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 P71 活动题第 4 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 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 “ 镜子 ”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5 / 18 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 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 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6 / 18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 P73 活动题第 1、 2 小 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7 / 18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 P76 活动题第 1 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 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较快薄 平坦的地方较慢深厚 8 / 18 坡向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 P76 活动题第 2、 3 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 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9 / 18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 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 P76 活动题第 4 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 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10 / 18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四、板书提纲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五 、教后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目标检测 11 / 18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 B c D 2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流水作用强烈 ,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植物稀少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4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 部的矿物养分 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D成土母质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12 / 18 壤质地并无关系 5发育在下列哪种成土母质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残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冲积物 A B c D 6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 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7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8在各种成土的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是: 成土母质 地形 气候 生物 A B c D 9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13 / 18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 损耗其肥力 三、知识链接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本中活动题参考答案 (一) 78 活动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2略。 3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 3-8 中热带草原带内,河谷地带和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 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二) 79 活动题: 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三) 80 活动题: 1 14 / 18 2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形成原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自然景观由森林 草原 荒漠 草原 森林依 次更替。形成原因是从亚欧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步降低 (四) 81 活动题: 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 1)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3)珠穆朗玛峰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五) 82 活动题: 从图 3-11 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地域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地方性分异现象。 (六) 83 活动题: 15 / 18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如樟树、漆树等,动物主要有猕猴、灵猫等,土壤以红壤为主。 寒带冻原带分为苔原带和冰原带。苔原带由于各月气温都很低,降水也少,树木不能生长,地面生长苔藓,主要动物有驯鹿。冰原带全年气温极低,地面被冰雪覆盖,主要动物在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 企鹅。 例题解析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 2)图中 A、 B、 c、 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 答案: 1( 1)整体性生物(植被)( 2) cAB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6 / 18 解析: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