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ppt_第1页
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ppt_第2页
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ppt_第3页
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ppt_第4页
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名词术语和中古音系 一 汉语音韵学名词术语的特点传统的汉语音韵学有许多深奥的名词术语 容易使人望而生畏 有的名词术语连音韵学家也不能道出其真正的含义 原因有两个 1 其一 汉字是表意文字 而音韵学经常用汉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的读音 当汉字的读音随时地变迁后 其真正读音难以确定 一 汉语音韵学名词术语的特点 2 古时候没有科学的语音学理论 分析语音现象不但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而且自相矛盾 汉语音韵学名词术语的特点就是 经常用汉字来表示语音的类别 这种语音类别的实际涵义并不能从汉字表面看出来 而必须运用语音学知识来观察分析 才能有正确而深入的分析 二 一些音韵学术语的解释和中古音系 1 汉语的读音组织世界上大多数文字是表音文字 它们以字母作为书写符号 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一般说就是一个音节 这倒给汉字划分音节带来了方便 汉语音节传统上分为声韵调三个要素 声母是一个音节起首的辅音 韵母是一个音节起首辅音后面的部分 声调是一个音节在声音上的高低变化 只存在于汉藏语系的某些语言里 汉语的音节有1200多个 汉语文字却有几万个 但汉字声母和韵母有限 这形成了汉字的同音现象 双声叠韵关系等 2 声母与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古人没有今天的拼音字母 将汉字按照声母相同的归为一类 并在每一类中找出来一个字代表一个声母 帮 边 兵 表 背 不 班 等可以用 帮 端 达 旦 大 打 打 代 多 都 等用 端 字来作为这类声母的代表字 这些字只取前一部分的声母 而不管后面的韵母 如 帮代表的只是b 而端代表的则只是d 2 声母与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唐朝末年 守温和尚 根据印度的梵文拼音原理 对古人归为 双声 的各类字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研究 第一个为汉语语音制订了30声母代表字 后来又增加了6个 这就是传统的36字母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现代汉语辅音发音部位 双唇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上下唇之间受阻 如b p m 唇齿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上齿和下唇之间受到阻碍 如f 舌尖前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舌尖和上齿背之间受到阻碍 如z c s 舌尖中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舌尖和上齿龈之间受到阻碍 如d t n l 舌尖后音 又称为卷舌音 发音的时候舌尖卷起在硬腭前部成阻发音 如zh ch sh r 舌面前音 又称为 舌面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舌面后部和硬腭之间受到阻碍 如j q x 舌面后音 又称为舌根音 发音的时候气流在舌面后部和软腭之间受到阻碍 如g k h ng 现代汉语辅音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的时候成阻的两个部分先堵塞气流 然后突然放开 气流迸裂而出 爆破成音 如b p d t g k 擦音 发音时成阻碍的两个部分靠拢 形成缝隙 气流从缝隙中挤压而出 摩擦成音 如f s sh r x h 塞擦音 上述两种发音方法的综合 发音时成阻的两个部分先堵塞气流 然后移开成缝隙 气流从缝隙中挤出 声色既有爆发性 也有摩擦性 如z c zh ch j q 鼻音 发音的时候口腔关闭 气流从鼻腔流出成音 如m n ng 边音 发音的时候舌尖和上腭成阻 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成音 如l 古代发音部位和今天使用名称比较 唇音 分为重唇和轻唇 今天叫双唇和唇齿舌音 过去叫舌尖和舌上 今天叫舌尖中 和舌面中 齿音 分为齿头和正齿 今天叫舌尖前和舌面前音 还有今天没有的舌叶音 牙音 是舌面后音 喉音 是零声母音节 喉音 今无 半齿音 是舌面鼻擦音 今无 半舌音 是舌尖边音l 发音方法的其他两个要素 发音方法除了发音器官的阻碍方式不同外 还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个是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 一个是带音和不带音的分别 送气不送气是指发音的时是否有一股较强的气流送出 这只是塞音和塞擦音两类里面的区别 如b d g z zh j是不送气的 而p t k c ch q是送气的 带音和不带音是指发音的时候气流通过声带是否振动声带 传统音韵学上把带音的辅音称为浊音 把不带音的辅音称为清音 古人发音方法的名称与今天的比较 全清 不送气的清塞音 清擦音和清塞擦音 如普通话b d g f z s zh sh j x次清 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 P t k c ch q 全浊 浊塞音 浊擦音和浊塞擦音 全浊音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全部消失 次浊 指鼻音 边音和半元音 今零声母音节 它们发音的时候也略为振动声带 如m n l 3 韵母和 广韵 的二百零六韵 如冬 红 公 弓 戎 中 宫 终 冲等字归为一个韵部 就用 东 来作为代表字 韵部的代表字和声部的代表字正相反 它只代表这个音节的韵母声调 如东只代表ong这个韵和声调 不管声母 古人分韵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以 四声为纲 来区分韵部 同属于一个韵部的字还要以声调的不同归为不同的韵 古代的声调有四种 称为 平上去入 每一个韵部都要按照四声归为四个韵 因而古代的韵比今天的普通话的韵母多 中古 广韵 有206韵 而现代普通话的韵母严格计算只有39个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凡是元音收尾的是 阴声韵 凡是鼻音收尾的叫 阳声韵 古代阳声韵有三个 m n ng 其中m收尾的韵母已经消失了 凡辅音收尾的叫 入声韵 入声韵收尾的也有三个b d g 它们都是塞音 所以又称为 塞尾 今天普通话中也全部消失了 广韵 类韵书 广韵 本质上是一种以韵母的次序排列的字典 它是用来帮助当时的文人创作诗词韵文时查检押韵字的工具书 最早产生在魏晋时代 现在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 切韵 成书在601年 今为残本 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是宋代陈彭年等的 广韵 全名叫 大宋重修广韵 因为根据 切韵 增订而成 所以又叫 广切韵 成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88年 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它基本反映了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所以习惯上把 广韵 作为中古音系的韵母系统来分析 广韵 较 切韵 的不同 后世流传的 切韵 系统的韵书比 切韵 来说 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增字加注 开始 切韵 只收录了常用字 而且大多没有注释 使用范围比较窄 后世的韵书增字加注 二是分韵加注 根据现存的残卷以及有关资料 一般认为陆法言的 切韵 原书分韵193个 其中平声54 上声51 去声56 入声32 而王仁昫 刊谬补缺切韵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195韵部 增加平声的 严 韵的上声 去声 即俨 酽等 到了 广韵 则分成了206韵 其中平声的57 上声55 去声60 入声34 广韵 体例 广韵 体例概括而言是以四声为纲 韵部为纬 小韵为序 同音归组 也就是用四声将韵部归为206韵 每一个韵目下按照声母的不同划为一个个小韵 每个小韵就是一个同音字群 其中的声韵调完全一样 以反切注音 计有3890个小韵 下面列举 广韵 平声第一卷第一部东韵开头的两个小韵体例 从中可以看出 小韵和小韵之间都以小圈隔开 每个小韵都注明了反切及其同音字数 每个字都释义析形加上注解 然后注明这个小韵字的反切读音 广韵 体例 0東春方也 说文 曰动也从日在木中 德红切十七菄鶇倲0同齐也共也辈也合也 徒红切四十五仝童僮铜 4 声调和四声 现在普通话中的四个调类称为四声 由来已久 但今天的四声却与古代的四声不完全一致 康熙字典 对中古的四声有个描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中古四声到近代的变化 1 平分阴阳 即中古的平声到了近代演变成为两个调类 即今天的 阴平 阳平 人们就称之为平分阴阳 具体的演变规律是 中古的平声清声母字到近代都变为阴平 浊声母 不论全浊 次浊mnl 到近代都变为了阳平 如 春天 在中古是平声的清声母字 今天念为阴平 群 在中古是全浊声母的平声母字 名 在中古是次浊声母的平声母字 所以现在念阳平调 中古四声到近代的变化 2 浊上归去 指中古的上声全浊声母字在近代归入去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声的次浊声母字近代没有变 上声清声母的字近代没有变 仍念上声调 白居易的 长恨歌 中有这么几句 姐妹兄弟皆裂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诗中的土 户 女三个字押韵 中古都是上声 但今天的普通话来读 土因是清声母字 仍读上声 户因是全浊声母字 今天读去声 女是次浊声母字 仍读上声 中古四声到近代的变化 3 入派三声 语音发展到今天 入声韵全部消失 入声调也跟着消失 入声字后来都念了什么调呢 入声的演变最为复杂 总的说 归到了平上去三声 入派三声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今天平分阴阳 中古的入声字实际归到四声里去了 具体的规律是 中古清母的入声字分别归到四声中 屋 阴平 竹 阳平 北 上声 促 去声 中古浊声母的入声字 其中的次浊声母归去声 如 六 纳 麦 月 等 而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如 白 乏 捷 等 平仄 平仄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而讲近体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 安排了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 即是所谓的声律 平仄实际上是在诗歌和韵文方面对汉语声调的另一种划分 文人把四声分为两大类 平声字高平 没有升降 可以延长 归为平声 上 去 入有变化 归为一类 叫仄声 仄就是不平 不正的意思 平仄交替使用 显示诗文的声律美 区分平仄 区分平声字和仄声字比区分平上去入四声要方便一些 对于保存方言区的人尤其如此 因为 只要把普通话阴平字和阳平字中的入声字挑出来 阴平字和阳平字就是中古时代的平声 挑出的入声与普通话话的上声 去声字合在一起就是中古时代的仄声字 辨别入声的一些规律 1 b d g j z ch六个声母的阳平声字是入声 如白 别 达 德 格 直 2 fa fo两个字音是入声字 如发 乏 伐 佛 3 d z zh sh四声母字与e相拼是入声字 如泽 哲 舌等 4 zh ch sh r四声与uo相拼 古为入声 如桌 戳 说 琢等 辨别入声的一些规律 5 b p d t n与ie相拼 古为入声 如迭 贴 捏 蹩等 6 ue 除靴 瘸外 相拼 古为入声 如约 学等 7 h z与ei相拼 古为入声 如黑 另外 韵尾是n ng 韵母是er的 都不是入声字 5 注音方法和反切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 譬况 意思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汉字字音的发音状况 后来采用一个汉字直接为另外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就是读若 直音两种形式 读若 是直接说明甲字的读音和乙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某读若某 而直音则是用同音字来相互注音 格式是某音某 许慎在编写 说文解字 的时候 注音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芨读若急 鄦读若许 芛读若威等 尔雅 中 晋郭璞则常采用直音的方法 如 诞音但 等 5 注音方法和反切 唐以前称为反 宋以后称为切 所以传统上叫反切 所谓反切 从理论上讲就是利用双声 叠韵的道理 用二个字切出第三个字的读音来 具体说就是用两个字分别代表被切字的声母和韵母 包括声调 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 如中 陟弓切 坎 苦感切 原则是 上字取声 下字取韵 反切产生的原因 反切的产生既有内因 也有外因 所谓内因 是说远在先秦时代 汉语本身就有了 二合之音 有些字慢声和急声读音不一样 如 慢声急声不可叵之乎诸何不盍不律笔而已耳瓠芦壶终葵椎 反切的贡献 反切自从产生以来 一直沿用到近世注音字母的产生为止 经历了很长时期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 古人在一千多年前采用了这种方法 能将一个音节分析为声母 韵母两个部分 为今天的拼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无疑是进步的 在语言学史上也有重要贡献 何况实际上也在很长的时间里为当时的人们解决了为汉字注音的问题 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反切的局限 第一 由于反切是利用双声叠韵的关系 所以反切上字可以利用一切凡声母相同的字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 反切字极不统一 这样把原来很简单的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