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检修电工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 检修电工应严格遵守 电气工作安全规程 的规定 不得带 电检修和搬运电气设备 在特殊情况下 必须带电作业时 应 采取安全措施 报矿技术负责人批准 2 检修电工必须熟知所修设备的电气原理及修理工艺质量 要求 必须熟练掌握检修所用的专用设备 仪器 仪表的使用 方法和安全技术要求 检修作业时 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 进行 3 进行修配作业时 严格按照原设计标准进行 如有改动 需提出必要的理论计算和实践根据 报矿技术负责人批准 不 得擅自将设备的保护装置及线甩掉不用 4 检修应有记录 应详细记录有关技术数据及设备编号 检修日期 检修负责人 检验负责人 对设备检修及检验质量 负责 5 检修设备时 应对设备停电 停电后加锁悬挂标示牌 验 电 验电笔应符合所验设备的电压等级 验电时戴绝缘手套 穿 绝缘靴 放电后 方可检查 修理 不得以仪表指示判断设备 有无电 6 操作高压电气主回路时 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 穿 电工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 7 检修作业时 应按规定配戴劳动保护用品 使用机械绕 线时 应将袖口扎紧 女工应戴工作帽 8 起重时 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指挥 所有用品应事先检查 好 大件应先试吊 重物起吊及空中运输时 下方及近处不准 有人 下放时应使用电力下放 不准超速下滑 进行钳工作业 时 应遵照 钳工作业操作规程 执行 9 登高作业时 应严格遵守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的规定 上 下方同时作业时 应互相配合 相互照应 上面 的人应该防止将工具 材料掉下伤及下面人员 检修天车时 严禁在天车轨道上行走 10 穿管时 应互相配合防止挤手 管中穿导线时 不得对 管口呼吸 吹气 防止导线弹出伤人 11 拉 合闸操作规定 1 设备停电顺序为 将控制盘的开关旋钮打在零位 断开控制电源 拉下隔离开关 送电时与此相反 先拉的后合 后拉的先合 2 隔离开关拉合顺序 停电时先拉空气开关 后拉隔 离开关 送电时与此相反 严禁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3 变压器两侧开关拉合顺序 停电时先停负荷侧开关 后停电源侧开关 送电时顺序与此相反 4 跌落保险操作规程如下 停电时先拉开中相 后拉 两边相 送电时顺序与此相反 跌落保险只许停 送空载变压 器 拉合时必须使用高压专用拉闸杆 雨天要用有防雨罩的拉 闸杆 5 熔断器 熔丝的配置和更换应以负荷计算为依据 不可随意增 大或缩小 不得使用铜 铝丝代替 12 检修设备需更换导线或重新布线时 应遵循以下要求 1 导线的更换应选择原型号 如与原型号不同时 其 性能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要求 导线截面的选择 除考 虑载流容量 电压降 短路保护器件的额定电流值外 还考虑 其机械强度 2 不同电路应采用不同颜色的导线 交流或直流动力线 黑色 交流控制线 红色 直流控制线 兰色 照明信号 黄色 地线 黄绿双色线 与地线连接的电路导线或中线 白色 上述颜色不适于多芯电缆 3 导线的连接 包括地线 必须牢靠 不得松动 从一个 接线端子到另一个接线端子之间的电线 不得有中间接头 导 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要在导线端头用压接方法压上压线端头 在与接线端子连接 以保证接触可靠如无压线端头 应在导线 端做一圆环 其内径稍大于螺钉外径 方向应与螺钉的拧紧方 向一致 多股线应刷锡 不许有裂痕和断股 用螺钉和垫圈接 线时应加弹簧垫圈 4 导线两端和接线座端子上头必须有专门的标号 检 修时应注意避免损坏 如有损坏应配齐 线头集中的地方不能 采用金属号牌 5 不同电路的导线可以并排敷设或共用一个导线槽或 在同一电缆中 如果它们的工作电压不同 必须采用可靠的绝 缘隔离或同一导线槽中的全部导线都使用能承受最高电压的绝 缘 6 控制柜外部的连接必须敷设在导线管或槽中 采用 有适当保护的电缆 导线管一般用金属软管 对受外力的地方 如悬挂按钮站导线管 可用橡皮管 对可能受机械损伤的地方 可用水 煤气钢管或其它钢管 管路布置应达到不易受到损伤 和整齐美观 管中不能有接头 管路弯曲或长管路需用管夹固 定 管夹间距 钢管为 800 1000mm 金属软管为 500 1000mm 金属软管不得有裂缝和脱开现象 钢管的内沿 不得有毛刺和锐边 管口应伸入电器箱和电器罩内 并以管接 头连接 电线与管口接触处需有良好的保护 可用护口或套上 塑料管 以防破坏电线的绝缘 13 更换控制柜 板 时 电器元件的布置和安装应按下列要 求进行 1 体积大和较重的电器应安装在控制柜 板 的下面 2 发热元件应安装在控制柜 板 的上面 应注意使感温 元件与发热元件隔开 3 弱电部分应加屏障和隔离 4 需要经常维护 操作 调整用的电器 如插件部分 可调电阻 熔断器等的安装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 5 应尽量把外形结构尺寸相同的电器元件安装在一排 6 电器元件的布置和安装不宜过密 应留有一定的空 间位置 7 电源切断开关应在控制柜内最上部 其顶部不得安 装其它电气设备 8 电力线路的接线座应与控制线路的接线座分开 自 成一组 9 控制柜上的电器和电气部件以及分散安装的电器 都必须有清晰耐久的标志 并与电气原理图的代号一致 10 所有操作器件 如按钮选择开关 指示灯等必须有 清楚简明的功用说明标志 14 拆修电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拆装电机对轮 端盖 轴承等元件时 应按工艺规 定使用拨轮器 油压 撞木 铜锤等工具 不准使用大锤敲击 以免损坏机件 拆时应做好标记 装时按标记复位 如轮或轴 承过紧需用喷灯加热时 要注意用湿布包住轴 以减少传到电 机内的热量 2 拆卸转子时 应在转子和定子之间垫上耐磨的厚纸 以防损坏定转子绝缘 安装时应检查定子内是否有杂物 必要 时用皮老虎或压缩空气吹扫 3 拆除电动机旧绕阻需加热时 应采用适当的加热方 法 但加热温度不宜超 180 以不致损坏铁芯绝缘 并在拆除 时应留取完整的线圈 以便制作绕线模 4 绕线前应选用符合要求的电磁导线 应仔细检查导 线的直径公差和绝缘厚度不应超出规定值 同时还应注意导线 的软硬 绕线过程中 如果有导线严重破损或断头需要焊接时 其接头需放于端部 焊后除掉毛刺穿上黄蜡管做好绝缘处理 5 下线前 操作者必须熟悉地掌握电机有关技术数据 即极数 绕组节距 极相组 绕组形式 并联支路和数接线方 式 并画出展开图 做为下线依据 安排下线顺序 6 下线前应清整好电机铁芯线槽 放好符合要求的槽 绝缘 下线时周围环境及工作面要保持清洁 下线操作者工作 中 手要干净 不要使线圈上有铁屑 油污 灰尘等物 下线 中按规定做好层间绝缘和相间绝缘 按规定程序绕组全部下完 后 用橡皮榔头或垫竹板将端部打成喇叭口 口的直径要适当 应使转子进出方便 通风散热好 但也不宜过大 以防端部与 机壳太近影响绝缘强度 之后按绕组接线图将绕组连接线焊好 并在定子中通交流电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7 绕组浸漆次数及使用绝缘漆的品种应按绝缘强度要 求确定 浸漆前应作预烘加热 加温时间一般为 3 4 小时 或 绝缘电阻达到 30 50m 时即可浸漆 浸漆时漆要高出绕组 保 持 10 15 分钟 使用浇灌方法需将绕组上下灌满绝缘漆 浸漆 后将绕组静放 30 分钟左右 将多余的漆控净 即可加热烘干 烘干时 开始温度不宜过高 一般在 60 70 左右 加热 30 分 钟左右时 将烘干装置门拉开放气 促使漆的溶剂挥出 放气 后 关门再进行加温 加温应根据电机绝缘等级的不同控制温 度 温度升起后 一般在 6 小时以上 或热态绝缘电阻达 2m 以上时 即可停止加温 如需二次浸漆 应等绕组温度降到 60 左右时 再行浸漆 浸漆应无气泡出现 时间一般在 15 分 钟左右 然后控净烘干 烘干时间在 10 小时以内 热态绝缘电 阻在 1m 以上 常用加热温度 a 级绝缘 100 105 e 级绝 缘 110 120 8 浸漆过程中 要注意漆内不能有灰尘等杂物 周围 环境内不得有烟火 并加强通风 浸后应将出口 铁芯擦干净 9 烘干时 烘干装置应设专人监护检查 被干燥物应 放置平稳 烘干室外附近两米内严禁烟火 并禁止室内 外堆 放易燃易爆物品 10 电机检修更换 出厂前应进行下列试验 测定绕组 在冷态下的直流电阻 测量绕组对地 相间的绝缘电阻 做绕 组对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