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12分)今年的选择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较容易。字音、字形、词语辨析、及语病考查的都是常见的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掌握能力较容易解答。1.拼音第1题是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这道题C四个选项都有错,所以更降低考试难度,属于送分题。“浮燥”应为“浮躁”,“尴尬”的 “gn”应为“gn”,“莫明其妙”应该为“莫名其妙”,“屏气凝神”的“屏”应读“bng”。2.选词第2题答案考查词语的辨析。答案为A,第一个空选“丰富”。心灵只能用“丰富”,跟物质财富相关才用“富裕”。第二个空选“自强不息”,面对灾难,人应该自强不息,这是重在说“自强”,而不重在说“不屈”。第三个空选“财富”。“财富”可以指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指无形的精神财富。而“财宝”只用来指有形的东西。3.病句第3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答案选D,此句属于主宾搭配不当,“石碑上的刻文”不能成为“集中场所”。4.句义第4题考查学生语句还原能力。答案选C,由语句关系可以看出,C选项之前的句子都在围绕“安顿的场所”来说,C后陶渊明的例子正好说到了“富贵的诱惑”。总结:看清题干,排除法优先2. 短文阅读(9分)这是一篇有关中国建筑的文章,内容比较平易,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文章结构清晰,先总说中国建筑中的狮子雕塑,紧接着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不同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最后介绍了不同风格的雕塑形成原因。第5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前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判定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全面的答案为D。第6题答案选B。B项前半句是对的,宋代的石狮是比唐代更具写实性,但文中说宋代石狮头部和身体轮廓用了夸张手法。所以B选项后半句说宋代石狮头部刻画得真实不对。第7题答案选B,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推断能力。每个时代的狮子雕塑的风格都和其时代特征相关。清代在政治上保守腐朽,不可能把当时的狮子身上的卷毛设计的很酷,很夸张。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做题:1.看清选题题干要求2.结合原文理解题意3. 文言文(9分)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都比较简单,文言文没有出现生僻词,只要学生做题仔细一点都能得高分。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与2012相比,在文言翻译上分值从两题6分减少为一题4分,表面上是分值的减少,其实考察力度加大了,考查句子翻译的难度加大了。今年的文言文考查文章篇幅长度适中,题型比较平稳。第8题文言实词的考查较为简单,可以说是书本知识的延伸,第9题文言虚词的考察难度也不大,与2013四月调考大体相似,考查文言虚词“之”。第10题文意理解相对去年来说,难度比较平稳,答案也很明显,第11题文言文翻译考查了特殊字、省略、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翻译的难度较去年有所提升。总体而言,今年的文言文考查难度适中,与去年相比,知识点变化不大。诗词默写难度不大,全靠学生平时积累,难度稍微大一点的第(4)问,考查的两个知识点也不是很难,学生可以轻松得分。大概从下面三点分析做题: 1.理解字词的古今义 2.古今义词同类比较 3.把握古文中心主旨 第二卷(非选择题)4. 古诗词(14分) 重点考查的是常见字的古今义,对课外古文阅读的整体把握,要根据原文中心主旨看清题干答题。主要以以下两点做题: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理解文旨默写规范5. 现代文阅读(18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坚持武汉中考命题的一贯风格,是一篇散文,关乎人的精神家园,关于现代文明的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题型上,考查了筛选信息、欣赏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把握文意这些常见题型,难度不大。13题属于整体感知类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内容概括能力,难度不大,只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14题属于考查学生的句子鉴赏能力。15题属于文章的整体感知,侧重考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和解析概括能力。16题考查了文章的主旨,建议从作者写作的材料来解析此题。可以从下面两点分析做题:1. 结合原文理解题意2. 看清题干言简意赅6. 综合性学习(10分)综合性学习关注武汉城市建设的热点话题,即武汉的文明形象和交通现状,题型是常见的设计话题、提建议、劝阻三类题,没有设置任何陷阱,但是这道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能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17题的答题要点,一要注意要求的是具体的调查项目,实际上也是问“公共场所”包涵哪些场所。18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19题注意话语中要包含“闯红灯很危险”、“闯红灯不文明”两层意思,其次用于要委婉礼貌,不得用易激怒他人的语言。注意以下两点:1. 结合时下热门时事灵活发挥2. 结合材料组织语言条理分析七、写作(50分) 材料的前半部分,并列列举了四种情况,也提出了四个“如何”,依次是:“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可见,“看见”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看见”才是主旨。再看材料的后半部分,也就是总结式的一句话:“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更是将如何“看见”的问题进行了彻底解答,也告之了考生“看见”与“看”的区别。所以,一味写能“看见”了何其丰富的世界、何其丰富的生活,而没有交代是如何“看见”的,我个人以为,都有跑题危险。此外,简单地将“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等同于“细心观察”等品质能力,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显然缩小和降低了“头脑和灵魂”的内涵,尤其是“细心观察”这一类立意,一旦操作不当,就变成了被命题者所否定的“需要眼睛”的“看”。或许,会有考生和考生家长为“看”与“看见”的关系纠结,我举一个例子,以便大家具体理解命题的内涵。例如,有人去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看到了红色的外观,看到了中国元素,无论看得多么细,这都只能叫做“看”;但有些人则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