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实验报告课案_第1页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课案_第2页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课案_第3页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课案_第4页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课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本科科生生 实实验验 报报告告 实实验验课课程程 工工程程物物探探 实实验验 学学院院名名称称 环环境境 与与土土木木工工程程 学学院院 专专业业名名称称 地地质质 工工程程岩岩土土钻钻掘掘 学学生生姓姓名名 王王 英英 杰杰 学学生生学学号号 2 2 0 0 1 1 4 4 0 0 3 3 1 1 0 0 0 0 5 5 1 1 1 1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张张 玮玮 实实验验 地地点点 X XH H3 30 08 8 实实验验 成成绩绩 二二 一六年十二月一六年十二月 在此处键入 2 填填 写写 说说 明明 1 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 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 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 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 格式要求 用 A4 纸双面打印 封面双面打印 或在 A4 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打印排版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 1 5 倍行距 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 上 下 2 54cm 左右 2 54cm 页眉 1 5cm 页脚 1 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 值 缩放 100 间距 标准 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具体要求 题目题目 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 摘要 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 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 小 4 号宋体 关键词关键词 隔行顶格书写 关键词 三字 提炼 3 5 个关键词 用分号隔 开 小 4 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第 1 1 章章 小二号黑体居中 段前 0 5 行 1 11 1 小三号黑体 段前 段后 0 5 行 1 1 11 1 1 小四号黑体 段前 段后 0 5 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黑体小二号居中 段前 0 5 行 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 参照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 T 7714 2005 在此处键入 3 在此处键入 4 实验一实验一 ABMNABMN 排列排列 跑极方式 测量时 A B 不动 M N 逐点向右同时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A B M N 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 A B 不动 M N 逐点向右同时移 动 得到另一条滚动线 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 得到平行四边形断面 适用地质情况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A MNA MN 矩形矩形 跑极方式 测量时 M N 不动 A 逐点向左同时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M N 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 A 逐点向左同时移动 得到另一条滚动线 这样 不断滚动测量下去 得到矩形 适用地质情况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在此处键入 5 测点分布范围 矩形二维电性分布剖面 MN BMN B 排列排列 跑极方式 测量时 M N 不动 B 逐点向右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M N B 同时向右移动 一个电极 M N 不动 B 逐点向右移动 得到另一条 滚动线 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 得到 矩形断面 适用地质情况 该装置适用 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四极测深排四极测深排列列 跑极方式 测量时 MN 固定 AM NB A B 沿剖面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MN 向右或 向左移动一个电极距并固定不动 A B 同样沿剖面移动 得到另一条滚动线 这 在此处键入 6 样不断下去得到矩形断面 适用地质情况 适用于 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AMAM 排列排列 跑极方式 测量时 A 不动 M 逐渐向右同时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A 点 向右移动一个电极 M 点向右移动 得到另一条滚动线 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 去 得到平行四边形断面 在此处键入 7 适用地质情况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ABMABM 滚动滚动 跑极方式 测量时 A B 不动 M 逐点向右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A B M 同时向右移动一 个电极 A B 不动 M 逐点向右移动 得到另一条 滚动线 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 得到平行 四边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在此处键入 8 B B 排列排列 测量时 MN NB 为一个电极间距 M N B 逐点同 时向右移动 得到第一条剖 面线 接着 MN NB 增大一 个电极间距 M N B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另 一条 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 得到倒梯形断 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A A 排列排列 测量时 AM MN 为一个电极间距 A M N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第一条剖 面线 接着 AM MN 增大一个电极间距 A M N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另 一条剖面线 这 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 得到倒梯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在此处键入 9 排列排列 测量时 AB BM MN 为一个电极间距 A B M N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 第一条 剖面线 接着 AB BM MN 增大一个电极间距 A B M N 逐点同时 向右移动 得到另 一条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 得到倒梯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勘探特点 偶极装置对电阻率异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尤其对横向等轴状电阻 率异常体的分辨率较高 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异常体的中心位置 范围和形状 等 这种装置常用于地下管道 溶洞 空洞和隧道探测等 排列排列 测量时 AM MB BN 为一个电极间距 A M B N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 第一条 剖面线 接着 AM MB BN 增大一个电极间距 A M B N 逐点同时 向右移动 得到另 一条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 得到倒梯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在此处键入 10 勘探特点 当地形起伏不大时 微分装置能较完整地显示出各地层 当地形起 伏时 微分装置能够大致反映地层但不完全 排列排列 测量时 AM MN NB 为一个电极间距 A M N B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 得到 第一条剖面 线 接着 AM MN NB 增大一个电极间距 A M N B 逐点同 时向右移动 得到另一条 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 得到倒梯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勘探特点 温纳装置对垂向视电阻率异常的分辨率较高 抗干扰能力强 常用于 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和探测水平地质体 如划分层位 确定覆盖层厚度和基岩面 与微分装置和偶极装置相比 反演的结果更完整 当地形起伏较大时 温纳装 置能完整的显示各地层 微分装置和偶极装置次之 对覆盖层厚度探测 温纳 装置最准确 微分装置和偶极装置次之 温纳装置对于电性的水平方向变化比 垂向 变化反映灵敏些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地电条件 具体情况具体 分析 先做实验 选取最适合当地地电条件的装置及方法 从而取得最佳的物探 效果 AMNAMN 排列排列 在此处键入 11 测量时 A 不动 M N 逐点向右同时移动 得到一条滚动线 接着 A M N 同时向右 移动一个电极 A 不动 M N 逐点向右同时移动 得到另一条滚动 线 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 去 得到平行四边形断面 适用范围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实验二实验二 等值线图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11 1 0 3 0 2 0 1 0 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201403100511 在此处键入 12 影像图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11 1 0 3 0 2 0 1 0 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201403100511 数据分析 四周红色区域是地下某一深度呈现高阻部分可能是坚硬的围岩 中 间的蓝色地阻区域可能含有大量金属的黄铜矿或铁矿 地面水平 根据电阻率 判断地表沉积物多为沙土 卵石等 中部高阻范围较地表塌陷区大 而且深部 地层构造的地表投影基本与 高阻等值线形状一致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11 1 0 3 0 2 0 1 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201403100511 在此处键入 13 实验实验 3 3 直达波 时距曲线为经过原点的直线斜率 斜率的导数为速度 也就是视 速度 折射波 时距曲线为直线与坐标轴相交的时间为交叉时 与反射波相切 切点以前为盲区 没有折射波 并且远处无限接近直达波 反射波 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是直达波时距曲线渐近线 与折射波相切 在此处键入 14 实验实验 4 4 计算步骤 t1 T t2 差数时距曲线 t0 t1 x T t2 x0 v1 v 850 m s v2 2cos x 2 x 2700 m s0 常数 K V1 V2 2 V22 V12 447 8 界面法线深度 h K t0 25 07m 4 首先假设 V1 850m s 则可画出左侧 t1 的直达波线 右侧 t2 的直达波斜率 和左侧相同 但是截距不同 每个直达波设定一个截距 列出折射波的数据 并保证两边的折射波最后到达的时间相同 即互换时 T 相同 然后根据差数 时距曲线公式算出 x t0 x 然后根据 x 的斜率算出 V2 即 在此处键入 15 可 便可由 V1 V2 算出 K 的值 然后由 K 和 t0 x 算出深度 h 即可 再 以各个深度点所对应的 X 为圆心 h 为半径 作出一系列的圆 在作出这些 圆的包络线 就可以表示实际的地下深度变化情况 分析 T0法的优点 在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埋深大得多的情况下 t0法通常具有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且具有简洁快速的优点 对较浅的地层进行物探分析的时候 t0法步骤相对繁琐 且数 据较大 不宜采用 在此处键入 16 学生学生 实验实验 心得心得 实验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