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学设计_第1页
道士塔教学设计_第2页
道士塔教学设计_第3页
道士塔教学设计_第4页
道士塔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道士塔教学设计m 道士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相关文化现象 情感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四、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2 / 6彩。 五、教学设想 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 25 公里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 336 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3 / 6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 336 年到 20 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那里 5 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有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和壁画。但在 20 世纪初,这座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却被一个卑微、愚昧的道士把持着,一个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就由此开始。余秋雨先生的这篇道士塔 ,让我们读出这段历史的沧桑、困惑、愤怒,还有那,深深的思索 (二)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 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 国际著名学者录 ,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 4 / 6(三)整体感知: (1)阅读第一部分,明确: 这个道士是谁?他的外貌特征怎样?为什么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用原文回答) 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为是什么态度?(出示原文,学生朗读) 怎样理解“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一句作者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请概括说明王道士对敦煌文物有哪些破坏性行为? 对此,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出示图片及画面) 当王道士打开的藏经洞的门,面对这些无比珍贵的文物,王道士,当时的官员们以及外国冒险家们各是什么态度呢?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出示原文,学生朗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这部分的结尾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你认为作者在恨什么? (4)结合第四部分思考: 在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学者宣布“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说明了什么? 5 / 6“然而,中国的专家们没有太大的激动,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圆寂的塔前。 ”为什么?那么,历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索呢? (四)举一反三 历史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着 (1)新华网布鲁赛尔 5 月 6 日电 美英联军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不久,各地哄抢成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11 大博物馆之一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内的 28 个博物馆,也被不法分子的糟蹋、劫掠,丢失的艺术品达 17 万件之多。收藏有人类早期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证明和古兰经最古老的版本之一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被扫荡。 (2)这是建于公元 5 世纪,世界上最高的立式大佛像,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誉为阿富汗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出示图片) 2001 年 3 月 8 日,塔利班政权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将其炸毁(出示图片) 面对此景,你有何感受呢?仅仅是对这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