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3+四车道路基宽度24.5米公路-Ⅰ级全长252 m3x40+3x40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说明书、土方计算表、CAD图纸)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623691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04.94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7-12-07
上传人:超****计
IP属地:浙江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a83
车道
路基
宽度
公路
全长
m3x40
x40
装配式
预应力
混凝土
连续
说明书
仿单
土方
计算
cad
图纸
- 资源描述:
-
A83+四车道路基宽度24.5米公路-Ⅰ级全长252 m3x40+3x40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说明书、土方计算表、CAD图纸),a83,车道,路基,宽度,公路,全长,m3x40,x40,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说明书,仿单,土方,计算,cad,图纸
- 内容简介:
-
说 明 书一、概 述本项目为某地区高速公路一段设计,该项目的实施将对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方便地方人民群众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是联系本地与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采用 80 公里/小时,路基宽度 24.5 米,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级。该段路线全场长 2.960 公里,全线挖方 50586.7m3, 填方 27790.3 m3,防护工程 m3,路面 m3,大桥 252 米/1 座,涵洞 5 道,互通立交 1 座,占地 235.4 亩,全线设有配套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总预算 5592.8844 万元,平均每公里 1889.488 万元。二、路 线1、平面线形设计本项目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处理好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的交叉关系,使路线与既有景观协调一致;处理好高速公路与当地水库的关系,重视路线位置与水库库位的选择,将路线景观与防洪统一协调;处理好路线线位与地方城镇的关系,使高速公路的修建能更方便的为当地地方经济服务;处理互通立交与上下高速的关系,更有利方便群众,减小拆迁的干扰。全线以曲线为主,极大限度的顺应地形条件,满足大型规划项目的布局情况;灵活地掌握线形指标,使之既要大于标准的低限值又不能苛求高指标;相邻曲线技术指标讲求连续均衡,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本路段内共设 3 个交点,平曲线半径分布在 410500 之间,曲线均是顺应山坡布设。均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都设有缓和曲线,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150 米。全线平曲线最小半径 410 米,共 1 处,最大半径 500 米,共 1 处。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160 米。2、纵断面线形设计本路段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纵断面设计中,本着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尽量使路线顺应自然地形的起伏;充分考虑与地方道路在纵面的交叉关系,处理好上跨或下穿的关系;尽量控制路基填土高度,以减小拆迁占地;变坡点位置及标高、坡率和坡长、在满足平纵组合的情况下优化组合,竖曲线半径尽量采用较大值。本路段最大纵坡 2.3,最小纵坡 0.35,最小坡长为 200 米。6 处竖曲线中:3 个为凸形,最小半径 7000 米,大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一般最小值 4500 米;3 个为凹形,最小半径 4500,大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一般最小值 3000 米。三、路基、路面及排水1、设计依据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及有关指导性意见等进行设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J0189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J0339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其它有关的规程、规范及设计指导意见。2、路基横断面(1)路基标准横断面整体式路基宽度:采用整体式路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 24.5m。其中:行车道7.50m2,硬路肩 2.50m(含右侧路缘带 0.5m)2,土路肩(混凝土硬化)0.75m2,中央分隔带 2.0m,左侧路缘带 0.5m2。分离式路基宽度:单向双车道,路基宽度 12.25m。其中右侧硬路肩 2.50m,行车道3.75m2,左侧硬路肩 0.75m,土路肩 0.75m2。(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路基设计高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处路面标高。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设 2横坡,土路肩设 3横坡。(3)路基超高及加宽本项目路段主线超高按路线规范之规定设计,整体式路基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分离式路基设计基准线为左侧路基边缘。为使得行车轨迹从整体式到分离式(或从分离式到整体 式)的路基上保持连续性,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设定为距左侧边缘 1.0 米处。(4)碎落台和护坡道挖方路段边沟外侧设 2.0m 宽碎落台,并设置回填种植土槽种植攀岩植物;填方路段设2.0m 宽护坡道,护坡道设向外倾 2%横坡。(5)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中央分隔带采用凸起式,植树防眩、种草绿化。中央分隔带每隔 2.02.5km 左右设一处开口。(6)公路用地范围路堤坡脚或排水沟外缘 2.0m、路堑边坡坡顶或截水沟外缘 2.0m、桥梁上部构造水平投影边缘外侧 2.0m 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3、路基设计(1) 、填方路基 一般填方路基设计路基填方边坡坡率是根据路基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确定。一般路基边坡坡率如下:路基边坡高度小于或等于 8.0m 时,边坡按 1:1.5 设计;当边坡高度大于 8.0m 时,大于8.0m 的部分,根据地形变化情况分别采用 1:1.75 的坡率或采用路肩墙、护脚的形式收缩坡脚。 半填半挖路基设计为了减少半填半挖路基的纵向、横向不均匀沉降,挖方路基部分在路槽下超挖 80 cm 后回填土方,路基纵向超挖处理渐变长度为 10 m。填方路基部分,当地面横坡陡于 1:5 时,地表开挖反向台阶,台阶宽度 2.0m。同时为保证路基稳定,在纵向填挖交界处设置了 10 米的过渡段,土质过渡段要求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砾类土、碎石填筑,石质路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基。在填挖交界处,必要时设置横向渗沟,并与挖方路段纵向渗沟相联接。 陡坡路堤设计陡坡路堤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当地面陡于 1:5 时,对基底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 2m,阶面设向内倾斜 4的横坡,并对路堤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合地形和填土高度,因地制宜设置了路肩挡土墙等支挡防护工程。(2) 、挖方路基 一般路堑设计挖方路基的边坡设计是根据地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路堑边坡高度、岩层产状与路线的关系,土石方填挖平衡和该地区其它已建公路挖方边坡坡率及形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挖方路基边坡按以下原则设计:A.边坡设一级或多级平台,各级边坡高度一般为 810m(土质为 8m,石质为 10m) ,对于局部岩石边坡,采用一坡到顶;B.每两级边坡间设 2m 宽平台,平台内侧设 3030cm 的截水沟,外侧设回填种植土槽,进行绿化。C.边坡坡率:土质及全风化岩石地段的路堑边坡为 1:0.751:l;强风化至弱风化的硬质岩石,弱风化至微风化软质岩石,路堑边坡坡率为1:0.51:0.75;对花岗岩、片岩及变粒岩等硬质岩石边坡,边坡上没有对路堑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的结构面时,坡率采用 1:0.3。4、路基防护设计根据路线所经区域的地形、地貌、气象及水文等特点,认真贯彻“争取将柞小高速公路建设成环保型、生态型的样板工程”的精神,对路基防护采取了以生态防护为主的边坡防护形式。(1) 、路堤边坡防护三维网护坡:当边坡高度小于 5m 时,采用三维植被网垫湿式喷播植草防护。三维网植草是以高强度、长寿命、无污染的树脂三维网,经坡面平整、挂网固定、覆土盖网,采用常规的湿式喷播草籽,最终养护成型的生物防护技术。湿式喷播技术(也称液压喷播技术)是采用专门的喷播设备施工,施工时将植物种子、土壤稳定剂、肥料、覆盖料、添加剂和水等材料按一定的配比加入到喷播机内,充分搅拌后,用喷枪将混合物均匀喷射到坡面,淋水养护。草种应选用适用当地土质和气候条件、成活率高的优良品种。三维植被网材料技术要求:厚度14mm,抗拉强度3KN/m,层数2 层。 拱形骨架植草防护:当边坡高度大于等于 5m 时,采用浆砌片石拱形骨架防护,拱圈 内采用客土喷播植草。客土喷播是使用专门的设备,将植物种子、保水材料、稳定材料、疏松材料及适合植物生长的富含有机质的客土和缓释长效、速效肥料按配比充分混合,再通过压缩空气,将材料喷射到骨架内形成一定的厚度,淋水养护成坪。草种应选用适用当地土质和气候条件、成活率高的优良品种。为确保桥头路堤及锥坡的稳定性,桥台四角路堤 5 米范围的边坡采用浆砌片石防护。挡土墙防护:对于沿线的陡坡路堤,为保证路堤的稳定,收缩坡脚,或为避免与其它建筑物干扰,尽可能少占农田,根据边坡高度、地形地质条件分别设置了仰斜式路肩墙的形式。护肩及非浸水挡土墙墙体均采用 M10 号浆砌块片石砌筑,并采用 M10 号水泥砂浆勾缝。挡土墙基础埋置在天然地面以下不小于 1 米的持力层中,对于岩石地基,其埋置深度不小于 0.5米。(2) 、路堑边坡防护根据挖方边坡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及挖方边坡坡率和高度,分别采用了以下的边坡防护形式。 路堑墙:当路堑边坡土质较松散,开挖后易造成边坡不稳定时,在坡脚设置路堑墙进行防护。拱形骨架植草护坡:当挖方路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破碎较为严重的岩石以及土质边坡时,为防止边坡冲刷并阻止边坡进一步风化剥落,对挖方边坡坡率缓于 1:0.75 的挖方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骨架采用浆砌片石砌筑,并采用 25 号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镶边,镶边石高出骨架面 10cm,以汇导水流,使坡面水在边坡上顺镶边石形成的凹槽集中排除。人字形骨架内采用客土喷播植草绿化,以美化路容。护面墙:适用于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风化破碎较严重的石质边坡,且边坡坡率为1:0.5 和 1:0.75 时的边坡防护,当防护长度小于等于 10 米时,采用实体浆砌片石防护;当防护长度大于 10 米时,采用了窗孔式护面墙,窗孔式内放置土袋植草绿化。三维网植草防护:当挖方边坡为土质边坡且边坡坡率缓于或等于 1:1.0 时,采用三维植被网防护。维网植草是以高强度、长寿命、无污染的树脂三维网,经坡面平整、挂网固定、覆土盖网,采用常规的湿式喷播草籽,最终养护成型的生物防护技术。湿式喷播技术(也称液压喷播技术)是采用专门的喷播设备施工,施工时将植物种子、土壤稳定剂、肥料、覆盖料、添加剂和水等材料按一定的配比加入到喷播机内,充分搅拌后,用喷枪将混合物均匀喷射到坡面,淋水养护。草种应选用适用当地土质和气候条件、成活率高的优良品种。三维植被网材料技术要求:厚度14mm,抗拉强度3KN/m,层数2 层。5、路基路面排水排水设计原则鉴于路线所经区域土地资源珍贵、排灌体系较为完善,在路基综合排水系统的设计上,从保证路基稳定、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尽量减少对沿线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及环境的特殊要求,对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设置路侧排水沟以及线外涵洞、急流槽等连通排水沟,避免污水直接排入农田而造成对当地水利资源的污染和危害。通过设置各种桥涵等构造物,确保沿线的排水、灌溉体系的正常运作。设计的总体原则为:(1) 、公路修建后,尽量做到不干扰、不改变农田原有的排灌系统,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2) 、全线填方路基均考虑了排水沟设计,通过桥涵构造物与沿线排洪沟渠衔接,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3) 、路基排水沟与沿线通道、灌渠交叉产生干扰时,采取改移沟渠、设置线外涵洞等工程措施,尽量做到不干扰、不破坏原有的排灌体系,同时避免路面污水直接排入农田。(4) 、为使排水通畅,便于维修、养护,路侧排水沟、边沟等均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全铺砌防护。并在边沟上加盖钢筋混凝土盖板,以保证行车安全,并可美化路容。6、取土、弃土设计及水土保持原则本项目路线填挖比较频繁,土石方工程量较大,一般尽量保持填挖方平衡,局部困难路段采取了合理的弃方。为减少弃土和取土对环境和耕地的破坏,本次设计全线所用路基填料以纵向调用为主,减少借方,合理设置取土场和弃土场。对不能利用的废方本着少占良田,尽量减少破坏植被,诱发新的地质病害,不影响路基稳定,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设置弃土场。这些弃土场设置结合沿河居民点的防洪要求寻找较平坦、不易受洪水冲刷的洼地。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在本项目的取、弃土场的选择及设计中,严格执行了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164 号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 意见通知精神,所设取土场采取集中开采,实施复耕还田;弃土场采取集中堆弃,周围设置护坡防护,并作好排水设施,弃渣完成后要对渣场进行绿化,绿化树种尽量采用当地适生树种,渣场的截排水沟要及时疏导防止堵塞,最终达到不占或少占耕地;并考虑弃土场与拆迁安置工作相结合,使项目周边自然环境的扰动减小到最低的目的。7、路面设计路面结构主线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行车道、路缘带路面结构如下:沥青混凝土面层:4cm AC-13 沥青混凝土抗滑层5cm AC-20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 AC-25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 7cm ATPB-25 粗粒式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表处下封层34cm 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8cm4水泥稳定碎石(填方、土质挖方、半填半挖)互通立交匝道收费站收费广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如下:面层:26cm 水泥混凝土面板 26cm沥青表处下封层基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4水泥稳定碎石附属部位路面结构为方便施工,硬路肩、中央分隔带开口及分离式路基开口均采用与行车道相同的路面结构及厚度。土路肩顶部采用 10 号现浇 16cm 厚 10 号混凝土进行加固,混凝土顶面采用 2cm M10 水泥砂浆抹面。设计方法路面为沥青混凝土与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模式,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以路表设计弯沉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以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容许弯拉应力进行验算。四、桥梁、涵洞(1)采用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2)公路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 (3)桥梁宽度:2净 10.75m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0.05,按 g0.1 设防(5)设计洪水频率:大桥、中桥、小桥及涵洞均为 1/100。(2)设计要点神仙河大桥1、桥位概况: 桥址位于神仙河上,桥梁中心桩号为 K1+240。2、桥型方案:神仙河大桥全长 252.00m。桥梁平面在 K1+210 之前位于直线上,在 K1+210 之后位于 R=410m、Ls1504m 的缓和曲线上。纵断在 K1+202 之前面位 R4500m 的凹型竖曲线上,变坡点桩号、高程分别为 K1+130、247.93m,在 K1+202 之后位于 i=1.1%的纵坡上。上部结构为:3x40+3x40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桩基础,U 型桥台、扩大基础。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