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1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2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3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4页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三次诊断模拟考试试卷(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晕(yn) 搓捻(ni) 攲(q)斜 咄咄(du)逼人B . 粗犷(kun) 粼粼(ln) 倜(t)傥 混(hn)为一谈C . 静谧(m) 莅(l)临 棱镜(ln) 呼朋(pn)引伴D . 菡萏(dn) 分歧(q) 收敛(lin) 居心叵(p)测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心有灵犀 盘虬卧龙 深霄灯火B . 屏息凝神 奈人寻味 姗姗来迟C . 忧心忡忡 耀武洋威 精疲力竭D . 血气方刚 慷慨淋漓 当之无愧3. (2分)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这道难题,他漫不经心地做,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来。B . 当四川汶川大地震不期而遇时,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C . 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D . 车站会的展位供不应求,得到展位的各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B . 滨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C . 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D .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5.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B . 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C . 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D . 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6. (2分)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B .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C .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D .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7. (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寄托和痴迷。古人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正是让人们在纷扰间寻求诗意栖息、找到心灵安慰的大门。古往今来,读书对个人品质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1分)8. (6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你真的会读书吗你真的会读书吗?书是“执拗”而“冷酷”的,它从来不愿意让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完全拥有它。有时,你以为你是懂它的,可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你会发现你和“它”隔得远极了,甚至还没有碰触到它思想的根须!“会读书”之“会”,首先取决于你有正确的阅读观。读书是你的生活方式,而非你的生活“插曲”。读书是你的精神生活,你的精神“海拔”的提升和读书密切相关;而你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交往关系的建立与持续,也和你的“阅读”有着意义关联。会读书的你,必定是主动朝着书奔过去的,而书呢,也会迎向你,与你邂逅于美好的“花园”。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主动去读一本书的快乐,要远远超过“撞见”一本书的快乐。拒绝成为庸常的人,避免“匍匐”于功利之下,你只有经常主动去打开一本书。“会读书”之“会”,再要追问你良好的阅读品味。不加选择地见书就读,对形成阅读品味没有任何裨益。好似打开购物网站,面对陌生商品,你肯定会在下单前比对、权衡,判断它是否优质。在无法确定之前,你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或采用他人的经验,最后才会决定取舍。请问,对待阅读,你可有这样的耐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应该做个挑剔的读书人。不要轻易打开一本书,在你确认它的价值前;也不要轻易合上一本书,在你还没有完全读透前。如何确定它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呢?善读者的建议很关键。另外,读得多了,你的判断也会建立起来。读书,毕竟是自己的事,尽可能自己“做主”。“会读书”之“会”,还要你拥有基于“联系”的阅读策略。对于精读、泛读、概览之类的既定法则,相信是你耳熟能详并能运用的。建立一种“联系”的阅读方式,不是简单地对单一文本做静态的阅读。你应该在“联系”的阅读里,体验感性的美,更见证理性的深和道德的善,由此丰盈你的温度和有宽度的人生。比如,你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可以同时读鲁迅的野草,这两部作品创作于同一时期。前者是散文集,鲁迅将自己扔回回忆的“场”,故事、故人、故乡、故情,柔婉明朗;后者是散文诗集,鲁迅直面当下,灵魂的挣扎、寂寞的际遇,希望与绝望一直在冲撞。若是我们根据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就确定“彼时”鲁迅的人生体验与思想光芒,那会是多么狭隘。当你用“联系”的方式去读书的时候,会感觉,书读厚了,读宽了,也读深了。书以沉默的方式和你“说话”,虽然它不能直接引发人的变化,但人存在的独特与自由是阅读赋予的。读书足以抵抗虚无,读书可给予你一颗高尚的心灵,读书可以陪伴着你走出一条感性、知性、理性的思想之路。你真的会读书了吗?(选自语文世界2018年4月刊,有删改)(1)作者认为“会读书”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2)选文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其作用。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请你为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9.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本文第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请仿照例子,概括另外两组对比。 第一组:北平刮风与济南没有风声作对比第二组:_第三组:_(2)修辞是文章语句华丽的外衣,品味句子,指出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3)写作需要字斟句酌,有人说下面句子的“顶”可以用“覆盖”来代替,你同意吗?为什么?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4)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显得如诗如画。请你结合全文,看看本文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每种手法简要举一个例子说明。 10.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也有语言夏爱兰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1)文章中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段中划线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4)“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侧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 (5分)默写。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_。(毛泽东沁园春雪) (2)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气蒸云梦泽,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苏轼定风波)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7)淫慢则不能励精,_。(诸葛亮诚子书)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_,_。 (10)古代仁人志士都有超越个人忧乐的博大襟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担当,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_,_”就体现了这种襟怀和担当。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 (1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注】贾至曾调守到此。(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分)13. (1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1)以上文段选自_作者是_。 (2)“疲于奔命”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 文段中“大规模的转移指什么?千百万的农民为什么不再“害怕”红军了?六、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7分)14. (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黑龙江虐猫事件、北大学生杀死流浪猫事件、南京烧狗事件、当着狗妈妈的面摔死小狗事件网络上曝光的种种虐待动物的行为,让广大网友愤怒不已,动物们的悲惨命运也一次次撕扯着众人的神经。(1)说说你读过材料后的感想。 (2)如果你们班利用假期开展一次“善待动物”的主题活动,请写出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15. (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_悉如外人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叙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过程。B . “黄发垂髫”指结着辫子的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C .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的人们,不想让外人知道他们的情况,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