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doc_第1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doc_第2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doc_第3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doc_第4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诗歌鉴赏(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诗歌鉴赏 (共8题;共42分)1. (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帘招,指酒旗。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片春愁待酒浇”,起笔点题,指出时序。B .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和情景。C .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D .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B .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洒浇愁的心理。C . 词的下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中“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两件事:洗客袍、调笙。D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2. (5分)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 . 颔联用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表示悼念而已。C . 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D . 尾联点明馈赠原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3. (5分)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解释下列诗句中画线的词。 八十始得归_ 松柏冢累累_兔从狗窦入_ 不知饴阿谁_(2)本诗主人公从军时间有多久?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是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4)“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暗指主人公家中境况怎样?主人公的感受怎样? (5)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政府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4. (5分)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 .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 .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C .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 .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5. (6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6. (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以“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7. (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霁寄远(唐)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一句的意境。 (2)下面不是描写傍晚景象的诗句是( ) A .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B .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C .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D .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谢灵运游南亭)(3)“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是名句,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对此句进行赏析。 8. (5分)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