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_第1页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_第2页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_第3页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_第4页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第19卷第2期电池工业xx年4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罗晓华 余瑞芳 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锂硫电池 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高容量储能体系 将是下一代电动汽车以及 混合电动汽车的化学能源 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开发 虽然对其电化学过程中复杂反应机理还 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描述 但是围绕锂硫电池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 果 回顾了过去十余年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介绍 了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该体系的缺陷和存在的问 题 并展望了今后锂硫电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T M912 9A1008 7923 xx 02 0103 05R esearc hpr ocess ofl ith ium sul f ur b atter iesL UO Xiao h ua Y UR ui f ang Z huhai Yi nlong Ener gy Co L td Z huhai Crua ngdong519000 C hina A bstractL ithium sulfur batteryis ahig hcapacity energy storage systemw ithbright future and itis co n sideredas thenex tg eneratio np ortab le ener gysu pply dev ice for electricv ehicle E V an dhybrid electricvehicle H EV T hroug hdecades ofresearch anddev elopm ent people understandthe sy stem stepwisely T he electrochem istrym echanism of sulfurcathode isvery co mplex andh ardto exam ine w hic his thekey point to dev elop lith iu m s ulfu r b attery A lthou ghth ere are many unknownmechanism inthe electrochemicalprocess ofcharge discharge of the lithium sul furb attery som e ac hievem entsh aveb eenmad eo nth edevelop men t of catho de material sw hich p rov ide v ario uss ourc est ost udy T heach ievem ents onlithiu m su lf ur battery int hepas td ecade fro mth eres pects o f lithium su lfu r batterysysteman dcatho demateria lsare review edin thisp a p er T he weak nesses are revealedan dth ef uture isp rospected K eywordslithium su lfur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 posite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经过多年的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日趋完善 已成 功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随着电动车和移动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 和比能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因此寻找和开发新型的具有高比容 量和高比能量 安全 廉价的二xx 10 24作者简介罗晓华 1982一 女 福建人 硕士 B iographyL UO Xiao hua 1982一 female m aster次电池是目前研究热点 而锂硫电池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高能电池之一 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锂硫电池以金属锂为负极 单质硫为正极 理论比能量可达到2600W h kg 远大于现阶段商业化的二次电池 此外 单质硫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环境友好 极具商业电池工业 罗晓华 等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历价值 xx年 美国Sion Power公司制作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为无人驾驶环球飞机Zephyr提供 夜间动力 最近1O年来 随着锂硫电池研究的升温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日 本 韩国等国外机构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 防化研究院 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等均对该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回顾了最近10余年国内外对锂硫电池特别是正极材料的研究 分析了锂硫电池体系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 最近两年内提出的新思路和新材料 对今后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了展1 1 1锂硫电池工作机理及难点锂硫电池工作机理锂硫电池的反应机 理较为复杂 至今尚未有明确研究证明 现阶段公认的机理是锂硫电池是采用硫或含硫化合物作为正极 锂 或储锂材料作为负极 以S S键的断裂或生成来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一类电池体系 与摇椅反应的锂离子电池一样 充放电过程中 L i作为导流子在正负极之间穿梭 放电时 L i从负极向正极迁移 正极的S S键断裂 与L i生成L i S 充电时L iS电解 释出L i重新迁回负极 沉积在金属锂或储锂材料中 图1为锂硫电池工作原理图l 图2为锂硫电池典型的充放电曲线 图1锂硫电池工作原理图Fig 1The workingprinciple diagramof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1 放电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第一阶段固液反应过程 主要是由固 体的硫和少量溶解的硫离子形成长链的多硫化物Li s组成 多硫化物离子一旦形成 在电场作用下便会马上溶解到电解 液中 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 硫慢慢溶解到电解液 多硫化物阴离子逐渐 向负极迁移 此阶段放电电压平台是2 4V 第二阶段液相转变过程 主要是由L i S转变成可溶的短链的多硫化物L iS x 4 的过程 随着104J 05mA cm2 I IIIl lIV L L 0500l0001500Sp ecif i ap acity m Ah g图2锂硫电池典型的充放电曲线Fig 2T hedischarge charge curve of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多硫化物链长的变短 电压逐渐降低 这个阶段受电解液影响较大 第三阶段固液反应过程 短链的多硫化物L i S向不溶的Li S和L iS转变 此阶段放电平台为2 1V左右 第四阶段固相与固相的反应 主要是L is向L iS转变的过程 上述四个阶段中 第三阶段对容量的贡献最大 所产生的容量和电 压平台会随着多硫化物的改变而改变 当放电的主要产物是L is时 电池具有更高的容量和较低的放电电压平台 可以使第四阶 段变短甚至消失 由于L is和Li S的不导电性 容易使第四阶段反应慢且极化大 2 充电过程由图2可以看到 充电过程中只有一个平台 反应可以 表示为如式 1 所示 8L i2S S8 16L i 1 硫离子被还原为单质硫 充电过程中只有一个尖峰 电压开始有 一个很小的下降 这个电压的变化是由于溶解的多硫化物 L iS和氧化反应过程 可以由式 2 和式 3 表示l3 S 的反应 是一个L i2S L i2S L i2S一 L i2S1 2 L i2S L i2S2一L izS L i2S2 3 发生 2 和 3 反应时 不溶的Li S和L iS溶解到电解液中 这对电池的可逆性有很大的帮助 1 2锂硫电池研究难点开发锂硫电池至今尚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在 于 1 无论是单质S还是Li S均为绝缘体 影响了电荷的传递 2 L i S可逆性差 容易失去电化学活性 3 存在体积效应由于Li s与s的密度差别较大 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循环发生体积膨胀 收缩 变化大 会破坏电极结构 5 4 存在中间产物多硫化物 易溶解在电解质V OI 19NO 2A prxx第19卷第2期电池工业历嘶xx年4月中 并向负极迁移 造成活 性物质损失及较大的能量损耗 5 充放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中间产物 过程复杂 反应机理 仍不明确l 7 因此 开发锂硫电池的关键在于明确正极的反应过程 制备合适的 正极材料 选用合适的电解质体系 保护负极 将负极的活性锂和 反应中产生的多硫化物有效隔离 22 1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有机硫化物材料采用有机硫化物作 为正极 电化学反应中通过形成或断裂S S键进行能量存储和释放的有机物或聚合物 包括二硫化物 有机多 硫化物和硫化聚合物 其特点是不含金属元素 质轻环保 但是由 于S C键不稳定 硫容易从有机链上脱落而失去反应活性 造成这类材料 的循环性能欠佳 另外 活性分子中无电化学活性的有机官能团所占质量比较大 使 这类材料的比容量相对锂离子电池无机材料无明显优势 xx年后相 关的研究较少 文献 8 对各种有机硫化物正极材料做了很好的总结 表1为几种重 要的有机硫化物 表1各种有机硫化物的结构与性能嘲T able1T he stru cture and perf orma nceofvarious organ osulfides 有机硫化物种类结构比容量 mA h g2 2硫 碳复合材料硫碳复合材料是采用高导电性和大比表面 的碳材料来与硫物理复合 由于碳的表面对硫具有亲和性 与硫之间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 非常适合作为硫的载体 Choi等口 认为 复合材料中硫的颗粒越小 炭的吸附能力越强 活性材料 的利用率也越高 只有利用率在5O以上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9外 碳105材料的导电能力 复合材料与电极的形貌以及硫在复合物中的 含量等因素都会对电化学性能造成影响 般来说 碳材料不仅能够作为复合材料传输电子的导电骨架 还提 供电化学反应界面 1 结构稳定的碳骨架还能够有效抑制反应中死硫化锂的形成和体积变 化对电机的破坏 1J 碳材料的种类繁多 筛选合适的碳材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研究人员分别尝试了各种类型的碳材料与硫复合 有高比表面活性 碳 1引 导电炭黑 1 碳纳米管 纳米碳纤维 石墨 膨胀石墨ll7 石墨烯口 和多孔碳材料口等 综上研究成果 碳纳米管 石墨烯和高比表面导电炭黑都是理想的 复合载体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表面积较大 电导率高 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目前 所采用的复合方法主要是高能球磨复合口和湿法复合 高能球磨法可以将单质硫破碎到亚微米尺度并均匀分散在导电碳中 但硫与碳之间接触的紧密程度不高 硫或其生成物容易从碳的导电 网络脱落 因而循环性能较差 热复合法是利用硫的熔沸点低的特点将硫 碳混合物加热到硫的熔 点甚至升华温度以上 让大比表面积的碳饱和吸附液态气态的硫分 子 优点是碳硫结合紧密 美中不足的是硫会相互粘结在一起结成较大 的块 造成电化学反应中锂离子传输障碍 澳大利亚的Wang等将多孔炭和升华碳混匀后在密闭容器中阶梯加热 至300 一 热S C球磨热处理湿泣图3用球磨 热复合和湿法复合三种不同 方法制备的硫 碳复合材料示意图T hescheme ofthe sulfur carbon positesprepared Fig 3by three differen tmeth odsba llmill ing therm otr eating and wet meth od湿法复合是先将碳材料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 再利用沉淀反应在 碳材料表面均匀沉积硫 从图3可以看到 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 硫紧密包覆在碳表面 形 成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 硫层均匀 厚度可调 颗粒与颗粒之问不 黏结 以多壁碳纳米管作为碳核的复合材料中硫的负载量可以达到85以上 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V Ol19NO 2A pr xx电池工业罗晓华 等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咖根据硫 碳结合方式 硫 碳复合材料还分为硫包碳结构和碳包硫结构 不同于以上硫包碳结构的复合材料 碳包硫型复合材料是采用具有 丰富孔结构的碳材料作为载体 硫填充在碳材料的孔道中 作为载体的碳材料包括有序介孔碳 1 大孔碳胶l 2 碳纳米管 等 硫分散填充在碳载体内部的孔和通道中 硫离子的尺度被限制在纳 米级表现出极好的反应活性和高的利用率 文献 1这类材料在首次放电中比容量均超过1300mA h g 其次 碳材料提供的刚性骨架 不仅是电子传输的通道 还抑制了 反应中活性物质体积变化对电极结构的破坏 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循 环性能 厦门大学董全峰课题组 2提出了采用微孔 介孔二阶结构的碳凝胶 作为载体 只将硫填充在微孔 而介孔作为吸吮电解液 提供离子 通道的通道 具有此结构的复合材料展示出良好的倍率放电性能 在0 2C倍率下 硫的放电容量达到I107 1mA h g 30周后 放电容量仍保持在800mA h g 碳包硫材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硫的载量普遍不高 提高硫的负载量 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2 3硫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采用聚苯烯腈 PA N 聚吡咯 PPy 聚噻吩 PT h 及其衍生物等导电聚合物与单质硫制成复合材料 该类型复合材料不仅可以增加两者分子水平上接触 提高电子传导 速率 还可以起到固化硫 抑制多硫化物的流失的作用 硫 聚合物复合材料是采用具有分支结构的聚吡咯 聚噻吩等与硫 复合的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材料 xx年 Zhang Y ongguang等磨 没有进行热处理 制得了纳米结构的硫 聚吡咯二 元复合材料 SEM图显示聚吡咯的分支结构均匀分散在硫的表面 由于没有经热处 理 避免了硫的损失 复合材料的硫含量高达65试 首次放电比容 量为1320mA h g 经25次循环后容量为600rnA h g 4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500mA h g 因此该化合物在电化学性能和硫的利用率方面都得到了显著 的提高 应归功于聚吡咯的导电性好和大的表面积 此外 聚吡咯的分支结构能够提供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的空间 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 炭凝中所报道通过简单的一步球 进行电化学性能测3展望锂硫电池作为高比能的锂离子电池新体系 通过1O余年的研究和探索 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 在对其深入剖析 复杂的硫反应机理也日渐清晰 这些基础性的工 作 为我们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活性材料和电极 结构提供了指导 但是 在该体系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其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循环稳定性 探 索新的硫材料的电极反应和电极存在状态 硫锂电池是个长久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Akridge JR Possible technologicalimprovements sul fur carb onco mp ositessu lfur co nd ucting poly mer cor n posites J Solid StateIonics xx 175243 Zhang SS T ranD T A proof of concept lithium E23s ulfur liquid battery w ith exc eptio nall yhig hc apac ity density J J ournalof Power Sources xx 211169 172 3 Zhang SS Role ofL iNO3in rechargeable lithium sul fur battery J E lectrochimicaActa xx 70344 348 4 Zhang SS Read JA A newdirection forthe perform ance improvem entof rechargeablelithium sulfur batter ies J J ournalof PowerSourcesxx xx7 82 He XM Ren JG W angL et a1 E xpansionand shrink Fs age ofth esulfu rco mp osit eel ectr ode inrech argea bl elithiumbatteries EJ J ournalof PowerSources xx 190 1 154 156 6 M ikhaylikY V Akridge JR Polysulfide shuttlestudy inL i S batterysystem batteries fuel cells and energyconversionr J J 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 Society xx 151 11 A1969 1976 7 Ryu HS Guo ZP A hnH J et a1 Investigation ofdis chargereaction mechanismoflithium liquid electrolyte sulfur battery J J ournalof PowerSources xx 189 2 1179 1183 Es 孙莞柠 应皆荣 黄振雷 等 锂离子电池有机硫化物电 极材料r J2 化学进展 xx 21 9 1963 1968 Choi YS K imS Choi SS et a1 Effect ofcathode COr n 9 p onentonth een ergydensit y o fli thium sul furbattery J E lectrochimicaA cta xx 50 2 3 833 835 1o Kim NI Lee CB Seo JM et a1 Correlation betweenpositiv e electrode morpholog yand sulf ur utilization inlithium sulfur battery J J ournalof PowerSources xx 132 1 2 209 212 11 Shim J Dtriebel KA Cairns EJ T helithium sulfur recharg eablecel ieffects ofelectrode positionand sol vent oncell performance J J E lectrochem Soc xx 149 10 A1321A1325 V oI 19NO 21O6Apr xx第19卷第2期电池工业嘶xx年4月 12 J ix L L eeK T Nazar LF A highlyordered nano str uctur ed carbon sul phurcathode for l ithium sul phurbatteries J Nature Materials xx 8 6 500 5O6 13 张波 陈思婷 高学平 离子液体对硫一超导炭黑复合材 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J 电化学 xx 16 1 35 38 14 Zhang B L aiC Zhou Z et a1 Preparation andelectro ch emi calprop erties of sul fu r a cetylen eblack po sites ascathode materials J E lectrochimicaA cta xx 54 14 3708 3713 15 Han SC Song MS Lee H et a1 E ffectof multiwalledcar bonnanotubes on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lit hi ur n Sulfur reehargeable batteries J J Electrochem Soc xx 150 7 A889 A893 16 Choi YJ K imK W Ahn HJ et a1 Improvement ofcy cle propertyof sulfurelectrode for lithium sulfur bat tery J J ournalof alloys and Compounds xx 449 1 2 313 316 17 Y uanK G Wang WK Y uZ B et a1 Electrochemical per for man ceofth eex foliated gra phitecontain ing sulfur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J Electro chem istry xx 15 2 202 205 18 W angC T hepreparation andelectrochemical perform an ceofcathodep ositemater ials forlithiumsulfu rbattery D Doctoral Dissertationof Xiamen University 2O10 19 赵春荣 王维坤 刘荣江 等 常温下真 空浸渍制备的L MC S复合材料 J 电池 xx 40 1 6 9 2O Cheon SE Cho JH Ko KS et a1 Structural factorsof sulfurca thodeswithpoly ethy leneox ide bi nderfor performance of rechargeable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J J Electroch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