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旬况的教育思想墨家 法家的教育主张道家的教育主张 儒 墨 道 法教育思想之比较 2 儒家 1 孔子字仲尼 BC551 479 鲁国陬邑人 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50 54 任中都宰 后为司空 大司寇55岁开始周游列国68岁整理 六经 3 2 孟子孟轲 公元前372 前289年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 今山东邹县东南 人 据说孟轲 夙丧其父 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赵岐 孟子题辞 民间还有 断织劝学 的传说 据 史记 载 孟轲 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 所以在儒家中 有 思孟学派 之称 4 3 荀况字卿 也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 人 他的政治 学术 教育活动约在公元前298 前238年之间 他曾象孔孟一样 周游列国 到过赵 齐 楚 秦等国 他年轻时曾到过齐国稷下学宫学习 后长期执教 三次担任 祭酒 主持人 荀子 一书共32篇 学术界多认为其中26篇是他本人所著 余下的6篇是他的学生们所作的 杂录 5 墨家墨翟 战国初年鲁国人 也有人说是宋国人 大约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同时 墨翟是 农与工肆之人 既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传说墨子原来也是 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淮南子 要略训 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 创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 严格的纪律 具有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 6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史记 说他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 曾任 周守藏室之史 即周管理藏书的史官 后人都称他为 老子 老 是年高德重之意 老子 传说是老子讲授 由他的弟子一代代口耳相传 后人整理的 全书共八十一章 分上下两篇 共5200多字 后人称之为 老子道德经 或 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五千言 7 庄子庄周梦蝶庄周 约前369 前286年 庄周继承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思想 主张 无以人灭天 不要人为地破坏天道 庄子 秋水 庄子提出的神妙莫测的 道 是万物的主宰 它能沟通人生有限与无限的联系 可以使人生从有限达到无限 个人生命从短暂达到永恒 这种人生哲学对于精神痛苦而又无所寄托的士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 8 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法家活动开始集中于 三晋 韩 赵 魏 且与子夏的讲学有关 法家教育思想是三晋地区文化教育的反映 商鞅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 锐意改革 提倡耕战 主张严刑峻罚 他们吸取了各家的思想 又扬弃了各家的虚无主义 阶级调和思想等 并与各家展开了争论 他们是地主阶级的激进派 9 儒 墨 道 法教育思想之比较一 关于教育目的问题儒家主张培养 君子 圣人 贤人 有时也叫 君子儒 大丈夫 大儒 等 主张培养的人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能为实现德治 仁政 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对君子的要求 一是能够注重道德修养 具有仁爱克己之心 二是具有治国安民之才 10 墨家主张培养 兼士 义侠 等 认为要实现 兼相爱 交相利 只有培养能 以兼易别 的 兼士 培养博学多能 文武兼备 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 有财分人 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 才能建立一个 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乱者得治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的 公平合理 社会 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分别阐述了墨家学说对于 兼士 三个方面的要求 厚乎德行 是道德的要求 要求 兼士 有很好的内在品质 辩乎言谈 则体现了墨家学说对 兼士 在思维辩论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要求 兼士 能言善辩 并通过他们的 上说下教 推行其主张 博乎道术 则是对 兼士 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 即要求 兼士 博通各种技能和知识 有完成墨家政治目标的实践能力 11 道家主张培养 上士 隐君子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 努力去实行 中士听了道的理论 将信将疑 下士听了道的理论 哈哈大笑 上士 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 中士 即平庸的贵族 下士 即浅薄的贵族 上 中 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 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家强调 道法自然 回到自然中去 过着 小国寡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 能体悟自然之道 12 道家对儒家提出的积极有为的教育主张并不反对 另一方面 道家更强调 正言若反 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否定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束缚 或者叫做 无为而无不为 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 依事物的自然性 顺其自然去做 因此 道家对于儒家提出的积极有为的 仁 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认为不合自然之道 所以道家的培养目标是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 的人 这些人能让百姓归真返朴 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 13 法家主张培养 耕战之士 或 智术能法之士 主张以法治国 反对儒家的 仁义道德 和墨家的 兼爱 等说教 也反对道家的 恍惚之言 恬淡之学 韩非子 忠孝 要求教育也 服之以法 韩非子 说疑 以培养 法术之士 为教育目的 14 各家都维护自己的教育目的 并贬斥别家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墨家主张培养 兼士 便讥讽儒家的 君子 圣贤 为 别士 认为儒家的 仁爱 是 爱有差等 儒家也攻击墨家的 兼爱 是 爱无差等 所以孟子辱骂墨家 兼士 如同禽兽 法家也斥责儒家的 君子 圣贤 与墨家的 兼士 是虱子 蠹虫 儒家也 回敬 法家 说法家培养的 智术能法之士 是 少仁义如同虎豹 15 二 关于教育内容及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孔子重视道德教育 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 但道德教育又是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的 所以孔子是以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为主要教材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孔子提出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只阐述不创作 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好古敏以求之 爱好古代文化 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 述而 以及 温故而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 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为政 等等 16 孔子很重视总结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他的一生一项重要的工作正是对尧舜以来到夏商西周三代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孟子称赞孔子为 集大成 者 孔子一方面对于尧舜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 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从孔子开始 私人讲学蔚然成风 到了战国时代 百家争鸣的盛况蓬勃兴起了 但孔子过分强调了 述而不作 对于创新重视不够 孔子宣扬德治 对于军事重视不够 孔子推崇礼乐 对于生产劳动重视不够 孔子很少讲鼓励创新的言论 这是一种偏守旧的态度 17 思孟学派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 其教育内容基本上同于孔子 仍以 六经 作为基本教材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也同与孔子的 述而不作 他们的口号是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继承尧舜的传统 效仿周文王 武王的典章 提出 言必称尧舜 还声称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 未之有也 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 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显然他们更是以继承为主 缺少鼓励创新的言论 态度也偏于守旧 他们以歌颂先王时代的传统文化 以传授 诗书礼乐 为己任 18 荀子学派的教育思想荀子学派也是孔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 其教育内容也是以 六经 为主 荀子认为 礼 之敬文也 乐 之中和也 诗 书 之博也 春秋 之微也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对于传统文化 荀子的态度还是比较公允的 一方面他重视 先王 时代的传统文化 他说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 凡言 不合先王 不顺礼义 谓之奸言 虽辩 君子不听 这是对道家与法家学派的批评 另一方面他不赞成守旧的复古思想 尖锐地批评思孟学派在宣扬传统文化中的片面性 呼先王以欺愚者 19 荀子还提出了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 善言古者 必有节于今 善言天者 必有征于人 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 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为此应注意寻找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 他把这一般逻辑称之谓 类 他说 类不悖 虽久同理 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之理 所以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之性 这已初步接触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 这种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20 墨子教育思想墨子提出 厚乎德行 辨乎言谈 博乎道术 他和孔子的教育内容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 德行 墨子也讲过 诗 书 给 诗 书 保留了一定的地位 但墨子引用 诗 书 多是为了给自己的学说作证 至于 礼 乐 墨子全盘否定了它们的价值 21 墨子重视武艺的学习 他本人就 善守御 这是为他的 非攻 学说服务的 墨家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重视科技教育 墨家后学所著的 墨经 中涉及到几何学 物理学 光学 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墨家还注重辩论学 逻辑学 这些都说明墨家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 六经 的范畴 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 不仅在中国 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也居于领先和突出的地位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墨子也不同于孔子 墨子提出 述而且作 的思想 墨家格外重视 所以墨家在教育内容中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范畴 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饶有价值的创造 22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了 法 即 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其次也重视 耕战 尤其重视军事教育 提高人民的实际作战能力为主 并强调培养勇敢善战之精神 即所谓 尽死力以从上 为勇者尽之为军 以斩首为勇 等 这与法家的教育目标是相关的 23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法家采取的是断然反对 否定的态度 商鞅从 反古 更礼 思想出发 对传统文化 诗书礼乐 以及 仁义孝悌 等道德规范予以否定 法家提出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的口号 所谓 以法为教 实际上是以法代教 以吏为师 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 并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文化和百家学说 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 直接影响并导致后来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 政策 24 三 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引起了传统宗教天命观的动摇和无神论思潮的高涨 尤其在奴隶和平民寻求解放的斗争中 民众的力量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显现出来 使人们的视线开始由天转向人 从外转向到内 从自然转向到社会 因此人性问题成了各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呢 教育对人性的发展发生什么作用呢 这样一个教育理论问题往往是从人性论引申出来的 25 儒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 孔子提出了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人性情本相近 因为习染不同 便相距悬远 的命题 孟子提出了 性善论 使人们对人性的探讨达到了高潮 虽然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是天赋的 但孟子高度估价了教育作用 儒家荀子学派提出 性恶论 与孟子学派提出的 性善论 相对立 荀子说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伪装的 按照荀子的意思 顺着人的自然本性 必然发展为恶 而产生相互争夺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它来改变人的本性 树立人为的道德观念 接受社会的约束 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 26 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虽有不同 但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却是殊途而同归 什么是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 是人具有的先天的道德观念 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性 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情欲 孟荀二人各持一端 都反映了一部分真情 却又都是片面的 抽象的 没有能触及人性的关键问题 即人的社会性问题 27 人性从何而来 孟荀都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先天具有的 从根本上说 他们都是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但他们又都有其合理成分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性 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性 孟子看到了人之所以变坏 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原因 荀子看到了人之所以能变好 树立道德观念 是后天的教育与修养的结果 28 荀子与韩非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 但荀子讲人性恶是为了强调礼义之教的重要 是为了肯定教育的重要作用 而韩非子讲人性自私是为了强调严刑峻法 说明只有严刑峻法 才能使恶人就范 荀子与韩非子在看待人性善恶问题上是一致的 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同 荀子肯定教育的作用 而韩非子肯定法治的作用 一个强调礼义教育 一个强调刑法治理 这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之处 29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商鞅认为凡人都是贪生怕死 好逸恶劳的 韩非认为人的行为总是从私心私利出发 从考虑个人利害的角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 也是充满着自私自利的打算 朋友 主仆 君臣之间更是如此 30 法家认为教育作用犹如养鸟 驯良的办法是把它的翎羽剪掉 使它不能起飞 这样它就只能靠人饲养 焉能不驯服 这就是说 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不得为非 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楼顶漏水维修协议书
- 旧货转让合同协议书
- 收购公司免责协议书
- 消防公益宣传协议书
- 早教托班合同协议书
- 春游家长免责协议书
- 机械车库购买协议书
- 死亡民事赔偿协议书
- 标准财产分割协议书
- 昆山资金托管协议书
- IBM-顺丰集团孵化业务管理体系指导手册-2014
- 晕血晕针的应急预案
- 导航信号抗干扰
- 桌面推演应急演练方案脚本
- 婚房布置合同(2篇)
- 3.4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因素的探究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总体取值规律的估计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高职)教学课件
-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题库
- 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件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