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时期的哲学- 20211520768_第1页
第四编隋唐时期的哲学- 20211520768_第2页
第四编隋唐时期的哲学- 20211520768_第3页
第四编隋唐时期的哲学- 20211520768_第4页
第四编隋唐时期的哲学- 2021152076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本科生课程 中国哲学史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 制作 中国哲学史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概 述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隋唐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再一次的统一。唐王朝一直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儒、佛(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推进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的大发展,已经成熟起来,尤其是北方禅学和南方义学的深入展开,为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最主要的佛教宗派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在隋唐宽容的文化环境下,三教的冲突和融摄得以较为充分的展开。中唐以后,三教合一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隋唐经学长于注疏,在哲学方面并无开创性的成就。中唐以后,在韩愈、李翱等的努力下,儒学开始复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做了先期准备。 第一章 概 述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以宗派作为自己的生存基态,表明佛教中国化的深入。隋唐时,几乎所有的佛教宗派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形态。诸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同时又各立门户,互争高低,促进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一、三论宗 三论宗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之一。三论宗肇始于鸠摩罗什时代,大兴于摄岭,至法朗、吉藏时实际立宗。陈隋之际,吉藏把三论宗学说系统化。三论宗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特别是禅宗、华严、唯识宗等的成立和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吉藏身后即盛极而衰。吉藏弟子慧灌传之日本。 三论宗以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纲领性著作 中论 、 百论 、 十二门论 为基本典籍,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印度大乘中观学派思想的移植和发挥基础上的。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三论宗的基本理论: 藏三轮”的判教理论 邪显正”、“道非邪正”的方法论与真理观 重二谛”说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二、天台宗哲学 创立于陈隋之际,创始人为智顗,追溯其源于龙树、慧文、慧思,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之一。 由智顗所建立的磅礴的理论体系和叙述方式,对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理论架构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天台宗在中国历史上几番起落,唐时传至日本,至今仍是日本佛教许多宗派的重要源头,在韩国也颇有影响。 天台宗以 法华经 为基本典籍,用其 “ 会三归一 ” 的圆融精神,对南北朝时期南义北禅的学风加以圆融,提倡教观并重、止观双修,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天台宗哲学的哲学体系: 性具实相 ” 的理论体系 止观双修 ” 的实践原则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三、华严宗哲学 华严宗是研习 华严经 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法藏,号 “ 贤首 ” ,故华严宗又名 “ 贤首宗 ” 。此宗在武则天时达到极盛,中唐时发展到新的高度。到宗密时走向衰落。 华严宗以 华严经 为基本典籍,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行了批判总结,提出了他自己的 “ 五教十宗 ” 说,确立了 华严经 的根本宗经地位。 2.“ 性起 ” 说是华严宗的核心理论。华严宗就佛果的境界来展开事物的缘起,提出了法界缘起 “ 性起 ” 理论,并以 “ 四法界 ” 、 “ 十玄门 ” 、 “ 六相圆融 ” 来阐述其理论体系,构成华严哲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四、唯识宗哲学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慈恩宗,是初唐时期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共同创立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带有浓厚的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窥基之后不久就凋零了。直到千余年后,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得到了空前繁荣,成为一些仁人志士用以解救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改造中国国民道德的养料。 唯识宗的基本经典有 “ 六经 ” 、 “ 十一论 ” ,其根本经典是 成唯识论 。唯识宗在继承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思想的基础上,其基本思想是“ 八识 ” 论、 “ 唯识无境 ” 、 “ 转识成智 ” 。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五、禅宗哲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佛教宗派。禅宗溯源于菩提达摩,其形成历史,可分为初期禅宗史、南能北秀时期和五家七宗时代三个时期,最终形成于唐武则天时。 中国禅宗学说体系丰富而繁杂,大致而言可分为达摩至神秀北宗一脉相承的如来禅和慧能所传的祖师禅。 在历史上绵延流长的是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五家七宗在大江南北的弘传把南宗禅推上了它的高峰。慧能把大乘般若空宗思想引入达摩禅法,提倡 “ 自性是佛 ” ,创立了 “ 教外别传 ” 、 “ 直指人心 ” 、 “ 不立文字 ” 、“ 顿悟成佛 ” 的佛学理论。 第二章 佛教宗派的基本思想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一、唐代儒学发展概说 尽管在唐代,佛学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表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的缺席。唐王室一直实行“尊孔崇儒”、“释道并行”的政策,儒学在唐代呈现复兴景象。唐王室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和对文学的提倡,使得许多士僧出入诸典,融通诸学,促进了他们平等对话的可能,促进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到中唐时期,伴随着文学上“古文运动”的兴起,儒学的复兴成为儒者们的自觉行为,从上古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的价值支撑成为有唐以来一直延续到宋代学人孜孜寻求的文化目标。自唐中叶始,孟子(约前 385前 304)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关注,为宋时确立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道统论奠定了基础。 在古文运动中,出现了一批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等。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二、三教的冲突和熔融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又存在着融合的需要。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就是在三教的冲突和熔融中逐步完成的。 三教的冲突与融合并非到隋唐时才产生,有关三教之争的资料主要保留在梁僧佑的 弘明集 、唐道宣的 广弘明集 和 集古今佛道论衡 中,其主要问题有: 1夷夏之辩 2形神之辩 3礼仪之辩 三教融合之趋势在中唐以后更为成熟。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三、韩愈的“道统”说 韩愈( 768 824),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文章汇编成 韩昌黎集 ,其中 原道 、 原性 等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之为天下国家所以致乱之原因。他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把儒学看作是自古以来治世的唯一正道,这个“道”是由上天命定、圣君体现、传之有统、不可更改的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统”说的中心思想是儒家的“仁义”。韩愈的“道统”说,为理学的道统观开了先河。 品”说,把“性”与“情”并提,相应地分成上、中、下“三品”,“性”是“情”的基础。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四、李翱的“复性”论 李翱( 772 841),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有 李文公集 ,主要的哲学著作有 复性书 。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李翱依据 中庸 的思想,吸取了佛教对心性的关注,提出了“复性”以成“圣人”的一套理论体系。李翱继承了韩愈对性情的划分,但认为性情对立,性善情恶,“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复性书 上),他提倡人努力消除情欲的蒙蔽,恢复“性”原来的光明,此之谓“复性”。恢复善的本性的方法是“不动心”。 李翱欲以“复性”以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权威,抗衡佛教信仰的权威。由于其思想受了佛教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目的是无法实现的。但他的性情对立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宋明理学。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 柳宗元( 773 819),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其著作被编为 柳河东集 ,其中 天说 、 天对 、 答刘禹锡天论书 、 封建论 和 非国语 等是主要的哲学著作。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柳宗元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的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他指出,古人言天命,是为了欺骗愚昧之人,国家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在于“人”,而不在于天。天地不过是像大瓜果一样的物质性的东西,天地中充满了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世界万物。 柳宗元的天论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五、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天论 刘禹锡( 772 842),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其著作编为 刘宾客集 ,其中哲学著作是其中的 天论 三篇。 第三章 唐代儒学复兴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哲学 刘禹锡在柳宗元 天说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之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刘禹锡指出,天是“有形之大者也”,人是动物中之最高者。“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 天论 ),都是一定的物质性的存在。“大凡入形器者,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