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元件选型_第1页
测温元件选型_第2页
测温元件选型_第3页
测温元件选型_第4页
测温元件选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温元件选型测温元件选型 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测温方式主要区分为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 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测温方式主要区分为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 接触式测温常用的测温元件有 热电阻 热电偶 双金属 接触式测温常用的测温元件有 热电阻 热电偶 双金属 热电阻 热电阻的测温原理是基于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工业用热电阻一般采用 Pt10 Pt100 Pt1000 Cu50 Cu100 目前 Cu50 Cu100 基本也已弃用 铂热电阻也以 Pt100 应用最为广泛 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场合使用 Pt1000 铂热电阻的测温 的范围一般为零下 200 800 摄氏度 铜热电阻为零下 40 到 140 摄氏度 热电阻和热电偶相 比 其不需要补偿导线 而且比热电偶便宜 热电阻接线有二线制 三线制 四线制 二线制连接方式存在引线电阻无法消除的问题 特别是远距离传输时 导致测量误差 大 这种接法只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场合 三线制连接方式在热电阻的根部的一端连接一根引线 另一端连接两根引线 这种方 式与电桥配套使用 两根导线分别接在电桥的两个桥背上 另一根线接在电桥的电源上 消除了引线电阻的误差 三线制连接方式是最常用的热电阻连接方式 四线制连接方式在热电阻的根部两端各连接两根导线 其中两根引线为热电阻提供恒 定电流 I 把 R 转换成电压信号 U 再通过另两根引线把 U 引至二次仪表 这种接线方式可 完全消除引线的电阻影响 主要用于要求高精度的温度测量场合 热电偶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 将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连接成闭合回路 当 两个接点处的温度不同时 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势 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又称为塞贝克 效应 闭合回路中产生的热电势有两种电势组成 温差电势和接触电势 温差电势是指同一导体的两端因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电势 不同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子 密度 所以他们产生的电势也不相同 而接触电势顾名思义就是指两种不同的导体相接触 时 因为他们的电子密度不同所以产生一定的电子扩散 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平衡后所形成 的电势 接触电势的大小取决于两种不同导体的材料性质以及他们接触点的温度 目前国际上应用的热电偶具有一个标准规范 国际上规定热电偶分为八个不同的分度 分别为 B R S K N E J 和 T 其测量温度的最低可测零下 270 摄氏度 最高可达 1800 摄氏度 其中 B R S 属于铂系列的热电偶 由于铂属于贵重金属 所以他们又被 称为贵金属热电偶 而剩下的几个则称为廉价金属热电偶 B 型热电偶 铂铑 30 铂铑 6 温度范围 0 1600 短期内可用到 1800 R 型热电偶 铂铑 13 铂 温度范围 0 1300 S 型热电偶 铂铑 10 铂 温度范围 0 1300 短期内可用到 1600 K 型热电偶 镍铬 镍硅 温度范围 200 1200 短期内可用到 1800 N 型热电偶 镍铬硅 镍硅镁 温度范围 200 1300 短期内可用到 1800 E 型热电偶 镍铬 康铜 温度范围 200 750 短期内可用到 900 J 型热电偶 铁 康铜热电偶 温度范围 210 1000 T 型热电偶 铜 康铜 温度范围 200 350 短期内可用到 400 热电偶的信号传输需要补偿导线来进行传递 不同分度号的热电偶需要不同的补偿导 线 其主要作用就是与热电偶连接 使热电偶的参比端远离热源 从而使参比端温度稳定 热电阻 热电偶是温度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远传信号温度器件 结构有两种 普通型 和铠装型 双金属温度计 双金属温度计是一种测量中低温度的现场检测仪表 可以直接测量各种生产过程中的 80 500 范围内液体蒸汽和气体介质温度 工业用双金属温度计主要的元件是一个用两 种或多种金属片叠压在一起组成的多层金属片 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在温度改变时膨胀程度 不同的原理工作的 是基于绕制成环性弯曲状的双金属片组成 一端受热膨胀时 带动指 针旋转 工作仪表便显示出热电势所应的温度值 接触式测温元件在选型时主要考虑插深 材质 过程连接 输出信号 插深影响测量精度 材质选择主要看被测介质腐蚀性强弱 测量腐蚀性较强的介质一 般采取保护管衬氟的防腐措施 过程连接影响安装 输出信号决定信号采集模块或者二次 表选型 非接触式测温主要以红外测温仪为主 非接触式测温主要以红外测温仪为主 红外测温仪的测温原理基于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 红外辐射能量 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 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 与它的表面温 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 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 能准确地测定它 的表面温度 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所依据的基础 当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量目标的温度时 首先要测量出目标在其波段范围内的红外辐射量 然后由测温仪计算出被测目标的温度 单色测温仪与波段内的辐射量成比例 双色测温仪与两个波段的辐射量之比成比例 红外测温仪由光学系统 光电探测器 信号放大器及信号处理 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 光学系统汇聚其视场内的目标红外辐射能量 视场的大小由测温仪的光学零件及其位置确 定 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器上并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 该信号经过放大器和信号处理 电路 并按照仪器内的算法和目标发射率校正后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选择红外测温仪可分为三个方面 1 性能指标方面 如温度范围 光斑尺寸 工作波长 测量精度 响应时间等 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 如环境温度 窗口 显示和输出 保护附件等 其他选择方面 如使用方便 维修和校准 性能以及价格等 也对测温仪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确定测温范围 测温范围是测温仪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每种型号的测温仪都有自己特定的测温范 围 因此 用户的被测温度范围一定要考虑准确 周全 既不要过窄 也不要过宽 根据 黑体辐射定律 在光谱的短波段由温度引起的辐射能量的变化将超过由发射率误差所引起 的辐射能量的变化 因此 测温时应尽量选用短波较好 3 确定目标尺寸 红外测温仪根据原理可分为单色测温仪和双色测温仪 辐射比色测温仪 对于单色 测温仪 在进行测温时 被测目标面积应充满测温仪视场 建议被测目标尺寸超过视场大 小的 50 为好 如果目标尺寸小于视场 背景辐射能量就会进入测温仪的视声符支干扰测 温读数 造成误差 相反 如果目标大于测温仪的视场 测温仪就不会受到测量区域外面 的背景影响 确定光学分辨率 距离系灵敏 光学分辨率由 D 与 S 之比确定 是测温仪到目标之间的距离 D 与测量光斑直径 S 之 比 如果测温仪由于环境条件限制必须安装在远离目标之处 而又要测量小的目标 就应 选择高光学分辨率的测温仪 光学分辨率越高 即增大 D S 比值 测温仪的成本也越高 确定波长范围 目标材料的发射率和表面特性决定测温仪的光谱响应或波长 对于高反射率合金材料 有低的或变化的发射率 在高温区 测量金属材料的最佳波长是近红外 可选用 0 18 1 0mm 波长 其他温区可选用 1 6mm 2 2mm 和 3 9mm 波长 由于有些材料在一定 波长是透明的 红外能量会穿透这些材料 对这种材料应选择特殊的波长 如测量玻璃内 部温度选用 1 0mm 2 2mm 和 3 9mm 被测玻璃要很厚 否则会透过 波长 测量玻璃内 部温度选用 5 0mm 波长 测低区区选用 8 14mm 波长为宜 再如测量聚乙烯塑料薄膜选 用 3 43mm 波长 聚酯类选用 4 3mm 或 7 9mm 波长 厚度超过 0 4mm 选用 8 14mm 波长 又如测火焰中的 CO2 用窄带 4 24 4 3mm 波长 测火焰中的 CO 用窄带 4 64mm 波长 测 量火焰中的 NO2 用 4 47mm 波长 确定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表示红外测温仪对被测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 定义为到达最后读数的 95 能 量所需要时间 它与光电探测器 信号处理电路及显示系统的时间常数有关 如果目标的 运动速度很快或测量快速加热的目标时 要选用快速响应红外测温仪 否则达不到足够的 信号响应 会降低测量精度 但并不是所有应用都要求快速响应的红外测温仪 对于静止 的或目标热过程存在热惯性时 测温仪的响应时间就可以放宽要求了 因此 红外测温仪 响应时间的选择要和被测目标的情况相适应 环境条件考虑 测温仪所处的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有很大影响 应加以考虑并适当解决 否则会影响 测温精度甚至引起测温仪的损坏 当环境温度过高 存在灰尘 烟雾和蒸汽的条件下 可 选用厂商提供的保护套 水冷却 空气冷却系统 空气吹扫器等附件 这些附件可有效地 解决环境影响并保护测温仪 实现准确测温 在确定附件时 应尽可能要求标准化服务 以降低安装成本 当烟雾 灰尘或其他颗粒降低测量能量信号 双色测温仪是最佳选择 在噪声 电磁场 震动或难以接近环境条件下 或其他恶劣条件下 光纤双色测温仪是最 佳选择 在环境条件恶劣复杂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测温头和显示器分开的系统 以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