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基本工作_第1页
施工测量基本工作_第2页
施工测量基本工作_第3页
施工测量基本工作_第4页
施工测量基本工作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 第一节 施工测量概述 各种工程在施工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施工测量 包括 施工前施工 控制网的建立 施工期间将图纸上所有设计的建 构 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 工程竣工后测绘各建 构 筑物的实际位置和高程 以 及在施工和管理期间对建 构 筑物进行变形和沉降观测等 一 施工测量的特点 施工测量与地形测量相反 它是将图纸上的建筑物 构筑物按其设计位置 和高程 测设到地面上 作为施工的依据 因此 测量员应熟悉图纸 对放样 数据要反复校核 对所用的仪器 工具应进行检验校正 放样之后 还要对建 筑物自身尺寸进行检查 以确保建 构 筑物关系位置正确 施工测量与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关系密切 因此 测量员应了解施工方案 掌握施工进度 使测量工作能满足施工进展要求 由于机械化施工和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堆放 人来车往 土方填挖量大以 及交叉作业等原因 使得地面变化和震动大 各种测量标志易遭破坏 因此 必须将测量标志埋设牢固 妥善保护 经常检查 及时恢复 施工现场工种繁多 干扰较大 测设方法和计算方法应力求简捷 以保证 各项工作衔接 同时要注意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 二 施工测量的原则 施工测量与地形测量一样 也必须遵循 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细部 的原则 因此 在施工之前 应在施工场地上 建立统一的施工平面控制网和 高程控制网 作为施工放样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位置的依据 这一原则能使分 布较广的建筑物 构筑物保持同等精度进行测设 以保证各建筑物 构筑物之 间的关系位置正确 有关施工控制测量的内容将在后面章节中作详细介绍 施 工测量的另一原则也是 步步有校核 以防止差 错 漏的发生 三 施工测量的精度 为了保证建筑物 构筑物放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施工测量必须达到一定 的精度要求 施工控制网的精度 由建筑物 构筑物的定位精度和控制网的范围大小等 决定 当点位精度标较高和施工场地较大时 施工控制网应具有较高的精度 具体要求可参照不同工程的有关规范 总之 测量应根据具体的测设对象 制定切实可行且必须满足工程要求的 精度标准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如果制定的标准偏低 将影响施工质量 这 是不容许的 如果太高 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 物力浪费 概括起来讲 对 于精度问题 因具体工程而异 既要满足工程标 又要经济合理 第二节 测设的基本工作 测设就是根据已有的控制点或地物点 按工程设计要求 将建 构 筑物 的特征点在实地上标定出来 因此 首先要确定特征点与控制点或原有建筑物 之间的角度 距离和高程关系 这些关系称为测设数据 然后利用测量仪器 根据测量数据将特征点测设于地面 测设的基本工作包括水平距离 水平角和 高程的测设 一 水平距离的测设 水平距离的测设是根据给定的起点和方向 按设计要求的长度 标定出线 段的终点位置 一 钢尺测设 1 一般方法 测设给定的水平距离 当精度要求不高时 可用钢尺从已知起点 开始 根 据所给定的水平距离 沿已知方向定出水平距离的另一端点 为了校核 将钢 尺移动 10 20cm 同法再测设一点 若两次点位之差在限差之内 则取两次 端点平均位置 作为最后的位置 如图 9 1 所示 2 精确方法 精确地测设水平距离 必须考虑尺长改正 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 根据给 定的水平距离 计算出在地面上应测量的距离 D 9 1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 进行测设 举例如下 已知待测设的水平距离 26 000m 在测设前进行概量定出端点 并测量 两点之间的高差 0 800m 设所使用的钢尺尺长方程式 30 0 005 0 000012 30 20 m 测设时的湿度 25 求 的长度 按第四章中的方法求出三项改正数 1 尺长改正 2 湿度改正 0 000012 25 20 26 000 0 0016m 3 倾斜改正 最后结果 26 0 0043 0 0016 0 0123 26 0064m 故测设时应在已知方向上量出 26 0064m 定出端点 要求测设两次求其平 均位置并进行校核 二 光电测距仪测设 由于光电测距仪的普及 目前水平距离测设 尤其是长距离的测设多采用 光电测距仪 1 趋近法 如图 9 2 所示 安置光电测距仪于 点 用视距法测设已知水平距离 D 定 一点 用光电测距仪测出 的水平距离 算出 与 之差值 当 为正时 说明 小于 再用钢尺从 点沿 方向 向前量 得 点 若 为 负 测沿 方向量 将反光镜移到 点 再测 实长 如果 与 之差在限差之内 则 为最后的 测设结果 如果 与 之差超过限差 则按上述方法再次测设 直到 小于规定限 差时为止 从而是定出 点 2 跟踪法 当距离较长时 宜用自动跟踪的光电测距仪进行测设 如图 9 2 所示 安 置仪器于 点测出气象参数 湿度 和气压 输入到仪中 观测时将由仪器自动 改正 将反光镜安置于 点附近 开动光电测距仪自动跟踪开关 进行跟踪测量 并根据所显示的斜距移动反光镜 当斜距稍大于已知距离 时 停止跟踪 测出 竖直角 计算斜距 再按自动跟踪键 并在 直线上移动反光镜 这时测距仪 上会不断显示距离变化的数字 直至显示 D 长度时 反光镜停止移动 再测 竖直角 与 便将镜站中心投到地面上 点处 得到水平距离另一端点 二 水平角的测设 水平角测设是根据一个已知方向及所给定的角值在地面上标定出该角的另 一个方向 一 一般方法 如图 9 3 所示 为已知方向 欲在 点测设 角 定出该角的另一边 可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 安置经纬仪于 点 盘左瞄准 点 同时配水平度盘读数为 2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 使水平度盘增加 时 在视线方向定出一点 3 纵转望远镜成盘右 瞄准 点 读取水平度盘读数 4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 使水平度盘读数增加 时 在视线方向定出一点 若 和 重合 则所测设之角已为 若 和 不重合 取 和 的中点 C 得到 方向 则 就是所测设的 角 因为 点是 和 的中点 故此方法亦称盘左 盘右 取中方法 二 精确方法 当水平角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 可采用垂线支距法进行改正 如图 9 4 所 示 在 点安置经纬仪 先用盘左盘右取中方法测设 角 在地面上定出 点 再 用测回法多个测回测出 得 设 和 的长度 计算垂线支距 9 2 式中 过 点作 的垂线 从 点沿垂线方向外侧 0 或向外侧 0 量支距 定出 点 则 就是所测设的 角 为了检核 再用测回法测出 其值与 角之差 应小于限差 例 已知地面上 两点 要测设直角 作法 在 点安置经纬仪 利用盘左盘右取中方法测设直角 得中点 C 量 得 50m 用测回法测了三个测回 测得 89 59 30 89 59 30 90 00 00 30 过 点作 的垂线 向外侧量 0 0 007 定得 点 则 即为直角 三 高程测设 高程测设是根据邻近水准同程 在现场标定出某设计高程的位置 如图 9 5 所示 设某建筑物室内地坪 0 的设计高程为 31 495m 附 近一水准点 的高程为 31 345m 现要将室内地坪的设计高程测设在木桩 上 其测设步骤如下 1 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 和木桩 之间 读取水准点 上水准尺读数 1 050m 2 计算水准仪的视线高程及木桩 点水准尺上的应读读数 31 345 1 050 32 395m 32 395 31 495 0 900m 3 将水准点靠在木桩 的一侧上下移动 当水准仪水平视线读数恰好为 0 900m 时 在木桩侧面沿水准尺底边画一横线 此线就是室内地坪设计高程 31 495m 的位置 当需要向低处或高处传递高程时 由于水准尺长度有限 可借助钢尺进行 高程的上 下传递 现以从高处向低处传递高程为例说明操作步骤 如图 9 6 所示 已知高处水准点 的高程 需求低处水准点 的高程 施 测时 用检定过的钢尺 挂一个与要求拉力相等的重锤 悬挂在支架上 零点 一端向下 分别在高处和低处设站 读取图中所示水准尺读数 和 由 此 可求得低处 点高程 9 3 从低处向高处传递高程方法与此类似 在图 9 6 中 若已知 点高程 求 点高程 则 9 4 为了检核 应改变钢尺位置再观测一次 两次高程之差应满足限差要求 第三节 坡度线测设 在道路和管道工程中 经常会遇到坡度线的测设工作 测设给定坡度线是 根据现场附近水准点的高程 设计坡度和坡度端点的设计高程等 用高程测设 方法将坡度线上各点的设计高程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测设的方法通常采用水平 视线法和倾斜视线法 一 水平视线法 如图 9 7 所示 为设计坡度线的两端点 点的设计高程 32 000m 两点的距离为 75m 附近有一水准点 其高程 32 123m 欲从 到 测设坡 度 的坡度线 其测设步骤如下 1 沿 方向 根据施工需要 按一定的间距 在地面上标定出中间点 1 2 3 的位置 图中 均为 20m 为 15m 2 按下式计算各桩点的设计高程 9 5 则第 1 点的设计高程 32 000 1 20 31 800m 第 2 点的设计高程 31 800 1 20 31 600m 第 3 点的设计高程 31 600 1 20 31 400m B 点的设计高程 31 400 1 15 31 250m 检核 32 000 1 75 31 250m 3 如图 9 7 所示 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 R 附近 读取后视数 a 1 312m 则水准仪的视线高程为 32 123 1 312 33 435m 4 按测设高程的方法 算出各桩点水准尺的应读数 33 435 32 000 1 435m 33 435 31 800 1 635m 33 435 31 600 1 835m 33 435 31 400 2 035m 33 435 31 250 2 185m 5 根据各点的应有读数指挥打桩 当水平视线在各桩顶水准尺读数都等 于各自的应有读数时 则桩顶连线为设计坡度线 若木桩无法往下打时 可将 水准尺靠在木桩的侧 上下移动 当水准尺的读数恰好为应有读数时 在木桩 侧面沿水准尺底画一横线 此线即在 坡度线上 图 9 7 中的 3 点 若桩顶高度 不够 可立尺于桩顶 读取桩顶实读数 则 填挖尺数 9 6 当填挖尺数为 时 表示向下挖深 填挖尺数为 时表示向上填高 图 9 7 中的 1 点 与 之差即为桩顶填土高度 二 倾斜视线法 倾斜视线法是根据视线与设计坡度线平行时 其两线之间的铅垂距离处处 相等的原则 以确定设计坡度上各点高程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坡度较大 且 地面自然坡度与设计坡度较一致的地段 其测设步骤如下 1 按高程测设方法将坡度线的端点的设计高程标定在地面的木桩上 其 A 点的高程 可在设计图上查到 点的高程 按下式计算 式中 设计坡度 2 图 9 8 所示 将经纬仪安置于 点 并量取仪器高 瞄准 点的水准 尺 使该数为仪器高 此时仪器的倾斜视线平行于设计坡度线 3 沿 方向 根据施工需要 按一定的间距在地面上标定中间点 1 2 3 的位置 4 在各中间点上立水准尺 并由观测者指挥打桩 当桩顶读数均为 时 各桩顶的连线即为设计坡度线 当坡度不大时 倾斜视线法可用水准仪进行 安置水准仪于 点 并使水准 仪的一个脚螺旋在 方向线上 另两个脚螺旋垂直于 方向 量取仪器 瞒准 点水准尺 旋转 方向的脚螺旋和微倾螺旋 使 点水准尺上的读数为仪器高 此时视线与设计坡度线平行 然后指挥打桩 当各桩顶的读数均为 时 则各桩 顶的连线就是设计坡度线 第四节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有直角坐标法 极坐标法 角度交会法和距 离交会法等 可根据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形式 控制点的分布 地形情况 放样 精度要求以及施工现场条件等 选用适当的测设方法 一 直角坐标法 当建筑物附近已有互相垂直的主轴线或方格网时 可采用直角坐标原理确 定一点的平面位置 这种方法称为直角坐标法 如图 9 9 所示 设 I II III IV 为建筑场地的建筑方格网点 为需测设的某厂房的四个角点 根据设计图上各点坐标 可求出建筑物的长 度 宽度及测设数据 现以 点为例 说明测设方法和步骤 1 根据 点和 点的坐标算出测设数据 520 00 500 00 20 00 m 630 00 600 00 30 00 m 2 安置经纬仪于 I 点 对中 整平后 瞄准 IV 点 沿视线方向测设距 离 y 30 00m 定出 m 点 3 安置经纬仪于 m 点 对中 整平后 瞄准 IV 点 逆时针方向测设 90 角 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 x 20 00m 即得 点在地面上的位置 同法可测 设出 各点的位置 4 根据设计图纸的数据 检查建筑物自身的尺寸和角度 此法计算简单 测设方便 是常用方法之一 二 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如图 9 10 所示 设 为地面上已有控制点 已知坐标分别为 和 欲测设 点 其设计 坐标为 测设前 先按下列坐标反算公式求出测设数据水平角 角和水平距 离 式中 AB 边的坐标方位角 AP 边的坐标方位角 测设时 在 A 点安置经纬仪 对中 整平后 瞄准 点 顺时针方向测设 角 得 方向线 再沿该方向测设长度 即得 点的平面位置 例 如图 9 10 所示 已知 100 00m 100 00m 80 00m 150 00m 40 00m 120 00m 求 测设数据 和 解 三 角度交会法 角度交会法是在两个或多个控制点上安置经纬仪 通过测设两个或多个已 知角度交会出待定点的平面位置 这种方法又称为方向交会法 在待定点离控 制点较远或量距较困难的地区 常用此法 如图 9 11 所示 为控制点 为待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