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音乐_第1页
宋元时期的音乐_第2页
宋元时期的音乐_第3页
宋元时期的音乐_第4页
宋元时期的音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 6 章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第 1 章章 概述概述 宋之前的唐朝宫廷音乐 是当时中国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这一成就的获得 与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和国际性地位密不可分 而唐后期的战乱决定了宫廷音乐活动的趋势必然从盛唐恢弘规模的 高峰逐渐下滑 不复以往的辉煌 因此宋朝的宫廷音乐大致具有以 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宫廷音乐艺艺术向着小型 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 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 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 演奏 称之为 摘遍 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的纯器乐形式 也开始盛行于宫廷 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宫廷音乐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 到了偏安一隅的 南宋 教坊这一掌管与从事宫廷音乐艺术表演的机构始被废止 后 再建再废 此消彼长的是宋元时期市民音乐异峰突起 在宋元及宋元以后 牢牢占据了时代音乐的显要地位 宋元时期的社会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城市 镇 人口急剧增长 其兴旺程度大大超越了汉唐时代 作为市民阶层的贫民百姓 必须 依靠出卖劳动力或进行小型商业活动才能维持生计 而他们在辛苦 劳作之余又需要有适合自身的娱乐活动来消除疲劳 放松精神 这 样 既为满足市民阶层需求 又为表演者 创作者和组织者提供谋 生手段的市民文艺就此营运而生 并迅速影响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 层 从而成长为当时的文化主流 而市民文艺中的音乐大致存在以 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具有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 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 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 瓦子 中的 勾栏 第三 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 勾栏艺人吧演出作为养家 糊口的长期谋生手段 有的终生固定表演于一个场所 同时 艺人 们一专业之分 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 称之为 社会 第四 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 市民音乐兴起后 以其追求通俗 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 第五 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 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 代音乐的代表 在市民音乐中 固然有细乐 清乐等纯音乐的器乐 演奏 但绝大多数是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 如唱赚 鼓子词 诸宫调等歌曲和说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舞旋 舞剑 舞判等舞 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而杂剧 南戏等戏曲更是音乐与戏剧 舞 蹈和文学的多项综合 综上所述 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崛起 是宋元时期音乐 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第第 2 节节 歌曲艺术歌曲艺术 1 曲子 曲子 一词 即可统指一种出现于隋 成长于唐和五代而鼎 盛于宋代的词体歌曲形式 也可单指其用于填词的曲调部分 曲子 的歌词部分被称作 曲子词 在唐以前以整齐句式为主 唐末和五 代以来转向了长短句形式 到了宋代 长短句式的曲子词被称作 宋词 宋代曲子的创作方法主要有旧乐填词曲两类 前者以隋唐 以来的曲子 民歌以及大曲 法曲的片段等固有曲调填入新词 填 词时可作为 减字 减少原词字数 偷声 增加原词字数 摊破 增加原曲乐句 和 犯调 一指把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 组成新曲牌 另一指变调高和调式 的不同变化 后者是作者自己 创作歌词和曲调 称 自度曲 其创作次序常为先作词 后按词创 曲 宋代曲子的结构有单段体和两至多段体两类 令曲有单段体曲 式 多数曲子分为两段 成上下阙或前后阙 较长的则多至三四段 宋代曲子拥有大量曲牌和大批词作家 丰富的曲牌是当时及后 世多种音乐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 特别是为唱赚 诸宫调 杂居和 南戏等其他综合性音乐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姜夔 约 1155 1221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世称姜白石 江 西鄱阳人 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 他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是 为后人留下了附有乐谱的 白石道人歌曲 词曲集 这一存有宋代 词曲音乐的实例的歌曲集 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其中他的 14 首自度曲如 扬州慢 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显作曲家的声乐 作品 琴歌 古怨 是现存最早用减字谱纪录的琴乐作品 扬州慢 是姜夔自度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此曲分上下两阙词 写景为主 下阕词着重抒情 其下阕的旋律安排不按一般词乐与上 阕相同或只作 换头 变化的惯例 而是将旋律在换头基础上再作 展开 结束前才回到上阕 这一手法既加强了上下两段音乐之间的 对比 又使全曲得到了统一 瓦子 又称 瓦舍 瓦肆 取 来时瓦合 去时瓦解 易 聚易散 之义 是城镇中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的集散地 内既有各 式店铺和摊子 也有用棚遮盖 用栏杆或幕布围隔而成的表演场子 称为 勾栏 和 乐棚 游棚 观众需付费入场 北宋都城汴梁 的几个相邻的瓦子 内有大小勾栏 50 多个 有的可容数千人 南宋 都城临安的瓦子勾栏发展更盛 城内外瓦子 25 处 仅城内北瓦一处 就有 13 座勾栏 元代的瓦子勾栏也仍遍布各地 在勾栏内的表演和 观看 可以不避风雨寒暑而日日进行 因此这种固定场所的出现 似的商业性娱乐活动 包括音乐的开展更为兴盛 唱赚 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 其特点是以 缠令 和 缠达 的曲式结构 将各类曲牌组合成为套曲进行演唱 其组合的各类曲牌来源广泛 既有传统的曲子 也有当时汉族 和少数民族的民歌 其中 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根据民间 故板 中四段结构的 太平令 所创的新曲调 赚 因独具特色而成为唱 赚常用的重要曲牌 唱赚常见的表演形式为歌者一人击鼓演唱 另一人拍板 还有 一人吹笛伴奏 其表演者是专业唱赚艺人 通过艺人们的努力 唱赚成为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歌曲艺术之 一 它的曲牌套曲形式 很快被随后新兴的诸宫调 杂剧 南戏等 说唱和戏曲艺术所采用 由此开创了日后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的曲牌体音乐的先河 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 由北宋汴京 今河南 开封 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 每套 曲牌使用一个宫调 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 故得名 其曲调来源于 唐宋大曲 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乐 其表演形式为艺人讲唱 到底 同时自击鼓或者锣和届方 水盏 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 西厢记诸宫调 它的音乐部分共用正宫 道宫等宫调 14 个 曲牌 151 个 含变体则 有 444 个 其曲调与调式调性的丰富 结构的复杂 充分表现出宋 金说唱音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我国戏曲从萌芽到确立 历经了千年之久 从南北朝到唐朝 又相继出现了以人物角色用歌舞或对白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如 拨头 踏摇娘 等歌舞戏和以说白为主的参军戏 这已是戏曲 的雏形 宋杂剧是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其名唐时就有 北宋 时宫廷和瓦子勾栏内都有表演 南宋时在各种伎艺演出中已处于主 要地位 它的结构通常为两段 一称艳段 是表演日常生活熟事的 开场小段 二称正杂剧 是表演故事的杂剧主体 后面有时加上表 演滑稽的尾端 称之散段或杂扮它的表演已形成固定的角色行当 有 末泥 装旦 副净 副末 装孤 和 引戏 等 前 四种相当于后世的生 旦 净 末 丑 宋杂剧的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 法曲 词调和市民音乐中的 各种曲调 其音乐表现形式为歌唱与说白交替出现 通贯全剧 并 有乐器伴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因起源于北 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 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后为区别与北 宋的杂剧而称南戏 当地称之为戏文 南戏的出现虽晚于宋杂剧但 因有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 故常被认为是我国 戏曲艺术正式确定的标志 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创造 产生了流传至今的 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和 琵琶记 等著名剧作 南戏音乐与元杂剧相比 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曲牌体唱腔上 以采用吾生音阶的南曲为主 风格细腻委婉 在宫调使用上 没有 可以的定规 一套曲子可有两三个宫调 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 的灵活性 在演唱样式上没有一人主唱的约束 各行角色都可随时 演唱 并采用独唱 对唱 轮唱和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 在曲调运 用上 出现朴素的戏剧性手法 生 旦 净等正剧人物多用电压凝 重的曲牌 净 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诙谐轻松的民歌 在创腔方式上 创造了 南北合套 的形式 即将同一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的曲牌相 间连缀成套 以求得套曲曲牌连接的多样变化 而最能代表宋元整体性器乐独奏艺术的则是古琴音乐 其中 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浙派琴乐 浙派琴乐 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师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 在当时诸琴派中最负盛名 郭沔 字楚望 浙江永嘉人 是南宋著 名琴家 他收集整理了北宋宫廷古谱和民间传谱 并进行演奏传授 又自创新曲 其代表作有 潇湘水云 秋鸿 和 泛沧浪 等 潇湘水云 是浙派琴乐的奠基人郭沔 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 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 为浙派代表作之一 乐曲运用应合 荡吟 与滚拂等多种演奏技巧 以及音区 速度 节奏等多种变化与对比 成功地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和烟波浩淼的景象 以及对元兵南侵 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该曲最早刊印于明代 神奇秘谱 分十段 经后人不断演绎 清代已有十八段 现存琴谱版本 50 种 遂成为一 首我国传统音乐遗产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宋元时 民间出现了新的小型器乐合奏形式 主要有细乐 清 乐 小乐器和鼓板等 细乐 是用萧管 笙 秦 轧筝 嵇琴 方 响等乐器的合奏 清乐 是用笙 笛 筚篥与方响 小提鼓 拍板 札子 水盏和锣等乐器的合奏 这些器乐小合奏盛行与南宋都城临 安的瓦子勾栏中 也传入宫中演奏 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器乐合奏主要出现在宫廷 如教坊大乐和 鼓槌乐 后者包括随军番部大乐和马上乐等 教坊大乐 是宋朝的大型宫廷燕乐器乐合奏形式 北宋时其乐 队有吹管乐器筚篥 龙笛 笙 箫 埙 弹弦乐器琵琶 箜篌 打 击乐器方响 拍板 杖鼓 大鼓和羯鼓等 13 种 规模庞大 宋朝鼓吹乐 作为皇帝出行使用的仪仗军乐 是宋代最为盛大 的宫廷器乐合奏形式 讲究气势而缺少艺术性 是其音乐特点 梦溪笔谈 的音乐论述是宋代音乐成就的体现 它为中国音 乐史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碧鸡漫志 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 南宋王灼 字晦 叔 号颐堂 遂宁人 撰 该书为绍兴年间作者旅居成都碧鸡坊时 所著 故有此名 全书五卷 分三部分 一是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 衍变 二是评论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 三是考证 霓裳羽衣曲 等 28 首唐代乐曲的命名 源流以及宋词的关系 并介绍张山人 孔 三传等北宋民间艺人 该书是今日唐宋音乐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一部 重要作品 乐书 世称 陈旸乐书 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 的音乐类书 共计 200 卷 其体制宏大 资料周全 被誉为我国第 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该书前 95 卷摘录 礼记 周礼 仪礼 诗经 论语 和 孟子 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 为之训议 阐述儒家音乐思想 后 105 卷论述十二律 五声 八音 历代乐章 乐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