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内涵_第1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_第2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_第3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_第4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中医 治未病治未病 的内涵的内涵 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源自思想源自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 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将人群的健康 状态分为三种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三是已病未传 态 因此态 因此 治未病治未病 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 先 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先 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治未病 起源与临床意义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 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 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黄帝内经 在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中提出 是故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 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 指出了 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 素问 刺热 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 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 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此 病虽未发 结合上 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 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而 这 治未病 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 从而使这 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 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 灵枢 逆顺 上工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刺其未 盛者也 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处 治未病 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要想成为一名 高明的医生 要善于预防疾病 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 综合各家说法 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 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 未病态 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 状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 或已经 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 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 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传态 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 根据 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 病理关系 病邪可能传入其 他脏腑 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 治未病 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 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 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 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是 医学的最高目标 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 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是欲病施治 防微杜渐 指在疾病无明显症 状之前要采取措施 治病于初始 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 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三是已病早治 防止传变 指疾病已 经存在 要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 防其由浅入深 或发生脏腑之间的 传变 这是欲病未病态 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另外 还有瘥 后调摄 防其复发 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 邪气留恋 机体处于不 稳定状态 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 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 病态 潜病未病态 或欲病未病态 故要注意调摄 防止疾病复发 黄帝内经 中的经脉第十篇 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的发展演变思想的发展演变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将疾病分为 未病 欲病 已病 三个层次 治未病 思想源自 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对于 治未病 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 治 未病 的理论和应用 可见古人对于 治未病 思想之重视 医圣张仲景秉 黄帝内经 难经 之旨 在临床医学实践 中贯彻 治未病 思想 他在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 中云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 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 是 治未病 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将疾病分为 未病 欲病 已病 三个层次 在 备急千金要方 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 法 惟风宜防尔 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元代朱丹溪指出 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 不若摄养于无疾之 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 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 所以为医家之 法 未病而先治 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 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何 患之有哉 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 明代的杨继洲 针灸大成 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 如 但未中风时 一两月前 或三四月前 不时足胫发酸发重 良 久方解 此将中风之候也 便宜急灸三里 绝骨四处 各三壮 如春交夏时 夏交秋时 俱宜灸 常令二足灸疮妙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 的特点 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 损及肾 阴 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 以 先安未 受邪之地 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范 近年来 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 治未病 实践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 治未病 健康基石为主题的 系列活动和 治未病 工程 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 治未病 高峰论坛暨 治未病 健康工 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 治未病 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 意见 当前 治未病 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之一 治未病 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对于单个 患者 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 限与数量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 费 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国际卫生组织 1996 年在 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 21 世纪 的医学中也明确西医学正从 疾病医学 向 健康医学 发展 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 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 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 从群体治 疗向个体治疗发展 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 从强调医生 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疾 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 我们看到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 中医的 治未病 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 从而有了 体质三级 预防学说 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一级 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 积极改善特殊体质 增强自身的抵 抗力 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 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 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的 三早 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对 已患某些疾病者 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 防止恶化 在 治未病 原则指导下 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 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中医药 治未病 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 而且其防治意义已 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 人们可以主动的避 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 但是 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 因素并不明确 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 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 因 此 根据中医 治未病 的思想 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 在对于疾 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应用应用 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 有疾病和虚弱 而是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五禽戏图帛画五禽戏图帛画 华佗曾模仿虎 鹿 熊 猿 鸟五种动物的运 动姿态 编成 五禽戏 作为自己和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 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 Berkm a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 他当时将之称为 第三状态 又称 次健康 中间状态 游离 移 状态 等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 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是身体 心 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有统计表明 人群中真正的 健康者 第一状态 和患病者 第二状态 所占比例不足 1 3 有 2 3 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即 亚健康 状态 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 7 亿人 知识分子 企业管理者 机 关干部 70 以上处于亚健康 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 比例接近 50 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 35 45 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 十五 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 十一五 期间中国青年发 展趋势研究报告 显示 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 十岁 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对 1 万名年轻心 梗患者进行调查 最低年龄为 20 岁 80 低于 30 岁 30 岁的身 体 60 岁的血管 上海 5 年间脂肪肝增加了 50 倍 低龄化趋势 严重 西方国家虽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 题 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 生理 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 体的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 所致 患者自觉头昏 头重 胸闷 乏力 精神不佳 或食欲不 振 入睡困难或多眠 心悸 虚汗 大便失调 小便清长等 以 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 亚健康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 的异常 无实验室检查异常 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 即 便诊断明确 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 位 二是饮食不合理 三是社会压力大 心理平衡差 四是起居生活 不规律 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 点 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 通过个性化用药 治疗及调养 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医 治未病 理论涵盖了 亚健康的防治 运用中医 治未病 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 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调摄精神中医强调 形神合一 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 生 发展 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 强烈的精神刺激 或反复 持续 的精神刺激 可使人体气机逆乱 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 中医有 百病皆生于气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 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的说法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 招 致外邪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 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现代医学 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 如长期的高度紧张 心理 压力 抑郁 低沉 悲哀等的持续作用 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 变主要是情绪异常 首先产生焦虑 愤怒 抑郁等 之后出现交感 神经 植物神经 内分泌 免疫等一系列变化 而心情舒畅 精 神愉快 则人体气机调畅 气血和平 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 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 上古天真论 说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 神内守 病安从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也指出 清静则内 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 使真 气和顺 精神内守 无从得病 所以 调摄精神 可以增强正气抗邪 能力 预防疾病 因此 我们应该强化修养 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这样不但可防止 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 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 使正气存内邪 不可干 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恰当的锻炼可 使机体的气血周流 关节滑利 耳聪目明 情志畅达 对于抵御病邪 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的理论 创造了 五禽戏 健身运动 即模仿虎 鹿 熊 猿 鸟 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促使血脉流通 关节流利 气机调畅 以增强体质 防治疾病 后世发展的太极拳 八段锦 易筋经等 多种健身方法 不仅能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吕氏春秋 指出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现代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 筋骨 关节 能疏经活络 振 奋阳气 畅行气血 增强体质 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 重要手段 同时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 谢 增强体质 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素问 上古天真论 说 其知道者 法 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 要保持身体健康 精神 充沛 益寿延年 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 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对饮食起居 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不要 以酒为浆 以妄 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截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 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 周礼 天官 记载有 食医 专门 研究饮食养生 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 宜食 忌食 饮食 要注意适当 在饮食时间 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 孙思邈说 凡 欲治病 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 后乃药尔 在讲究保健与健康 生活的今天 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食疗安 全 经济 简便易行 无创伤痛苦 无毒副作用 是亚健康状态 的重要疗法 顺应四时节气变化 天地人合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说 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充分 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才 能够避免疾病发生 而且引申到起居的规律性 要白天活动 夜晚 休息 不能日夜颠倒 作息紊乱 药物预防亚健康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 亦有脾虚湿 盛 肝郁脾虚 肝肾不足 痰湿内生 湿热内蕴 阴虚火旺 气 血亏虚 脾肾阳虚等证型 治疗上关键在于理气健脾 疏肝解郁 以 及养心安神 健脾和胃 滋阴补肾等为主 多用四君子汤 四物 汤 归脾汤 六味地黄丸 参苓白术散 养心汤 甘麦大枣汤 杞菊地黄丸 二陈汤 三仁汤 二妙丸 知柏地黄丸 人参归脾 丸等加减 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 证施治 综合调理 针灸推拿运用针刺 艾灸 推拿手法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以调 整阴阳 疏通经络 运行气血 从而调整脏腑功能 沟通内外上下 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 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的状态 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 肌肉 关节 神经 血管以 及淋巴等处 促进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