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资料 - 1 - 利用居中性正向原理解化学题 高低求中计算问题是一大类混合物计算类型,该类型涉及组成混合物的两个纯量及其丰度,以及由这两个纯量组成的混合量;它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居中性原理、趋强性原理和同一性原理 、一种分析方法 (极限分析法 )、求和公式及其变式、三角正弦图式法、十字交叉图式法、平均比、平均百分率、平均式法和平均方程式法。解决高低求中问题的方法是一类化学计算的技巧方法,本文将分别叙述之。为使广大师生掌握和运用,本文收集了大量相关习题供参考或使用。 居中性原理及其应用 有两种纯净物,一种为高量 一种为低量 由两种纯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的量,叫混合量或中量为 A,由此可得出 居中性原理 : 中量可以是高量和低量之间的任一数值。若 末, A 利用居中性原理可对一些计算题进行技巧计算。 一、居中性原理的正向应用 这类问题是已知两个纯量,或能找到两个纯量,利用居中性原理的关系式确定中量。有时两个纯量要采用极限值法 (极端假设法 )加以确定。 1 一定条件下受热裂化可生成 4、 6、 8 五者的混合气体,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子 ( C ) A. 14 B. 57 C. 38 D. 无定值 解析:此题只有生成物的分子式,没有相应的体积分数,看似无法求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若根据烷烃热裂知识来求解,很繁;若用居中性原理则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相对分子质量中的低量为 对分子质量为 16;相对分子质量中的高量为 8,相对分子质量为 56。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大于 16,小于 56,只有 38 适合,故应选 C。 2 38.4 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 22.4 准状况 ),反 应 消 耗 的 物 质 的 量 可 能 是 ( ( C ) A. 10 3 B. 10 3 C. 10 3 D. 10 3 析:铜为 10 3 生的气体为 1 10 3 铜与硝酸反应全部生成 10 3 铜 与硝酸反应全部生成 10 3 产生的气体有 O。若铜与硝酸反应全部生成 耗的 10 3 铜与硝酸反应全部生成 耗的 10 3 照居中性原理,只有 10 3 合,故应选 C。 3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见下表 : 上海 9912 T 0 10 20 30 40 Sg / 100 g 水 把质量分数为 22%的该盐溶液由 6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应在 D A 0 10 B 10 20 C 20 30 D 30 40 解析: 3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0时为 1961%, 40时为 273%, 22%介于二者之间,故应选 D。 化学资料 - 2 - 4 g) 2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有 80%的 时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约为 D A 23 B. 46 C. D. 析:相对密度为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6,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23; 2,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46。所得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应小于 46,大于 23,只有 合,故应选 D。 5将 1 O 和 1 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 CO(g)g) g) H2(g)达到平衡时,有32化为 条件相同时,将 1 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 体积分数可能为 ( B ) A. B. C. D. 解析:对于后一气态反应来说,无论反应如何进行,物质的量总是 3 成的 少不低于32,故体积分数在 间。 6镁在空气中燃烧不 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 由此推知, 6 g 镁在空气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C A 103 g B 10 g C 97 g D 83 g 解析:在判断混合物组成的计算题中,可采用极限分析法求解,即假设原混合物是单纯的某一组分,进行计算或分析讨论以求得答案。 若设 6 g 镁全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得 10 g。若设 6 g 镁全部与氮气反应生成氮 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得 3 g。实际上,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氧化镁和少量的氮化镁,故所得产物 质量应小于 10 g,大于 83 g。 7将 02 a 2;将剩余固体与过量浓盐酸混合加热又生成 b 时锰元素均以 式存在。若 a m,则 m 的值可能为 B A 035 B 045 C 055 D 060 解析:若 可得 01 2,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可得: 05 2 01 2 2b, b 03, a b 04;若 应, a 0,则可得: 05 2 2b, b 05, a b 05;根据居中性原理,选 B。 8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69、 23、 K 39、 85。有某碱金属 2O 组成的混合物 108 g,加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干燥得固体16 g。据此可确定碱金属 M 是 B A B C K D 析: M m m 17 216 18 108 g 52 g 108 g 52 g 353, 107,介于二者之间的是 9将一定量的 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28 L标准状况 ,化学资料 - 3 - 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 2 g B 4 g C 8 g D 10 g 解析: 28 L 氢气为 025 原子,相应所需金属的质量为: g, 1 g, 25 g。故 A、 D 在此范围之外。 10将一小块焦炭和 x g 强为 在一定条 件下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为 2加入焦炭的质量 m 为 D A m83B m43C m01 D m10析:由化学方程式 C 283化学方程式 2C 243际上介于二者之间,即可加入 2。 11在 150下,将 a 2O气 和 6 g 到 b 合气,玻璃管内固体增重 46 g,则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能是 B A 126 g / B 252 g / C 454 g / D 175 g / 解析:所得混合气体可能是 和 平均摩尔质量应介于 18 到 44 之间。 12在一定条件下气体 A 可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3Cg,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 25,则可推知 C A 34 B 85 C 16 D 17 解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85,假设 1 全部反应生成 2 和 C,最低量为85,则 1 为 17 g最高量 ,答案应介于 85 到 17 之间。 13 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 280 L 准状况 ,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可能是 A 0120 B 0150 C 00800 D 0100 析:假设全是 产生 0125 2标准状况 ,需 0125 全是 产生 0125 2标准状况 ,需 00833 于混合物,应介于 00833 0125。 14用足量的 原 14 g 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 25 g,这种混合物 不可能 是 A A. B. C. D. 解析: (1) O M 56 g / (2) 量为 量为 58) (3) 量 58, 72, C 中, 58, D 中, 72,故只有 化学资料 - 4 - 15将 1 O 和 1 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某条件下达到平衡: CO(g) g) g) H2(g),此时有32化为 相同条件下,若将 1 12和 1 2O(g)充入同一反应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 B A. B. C. D. 解一:极限法。若增加 1 2Og后, 1 O 全部转化为 时 若增加 1 2Og后不发生平衡移动, 3231 实际上, 之间,故应选 B。 解二:若只增加 1 2Og,同时增加 1 O,则相当于加压,平衡不移动,此时 体积分数为 实际未增加 以,相当于平衡左移, 体积分数要减少,故应小于 讨论选项 D。设 反应量为 x, CO(g) g) g) H2(g) 1 2 0 0 x x x x 有3x 0368, x 1104 大于 1 然错误。 16含 n g 好使 5.6 有 O(无其它还原产物 ),则 n 值 不可能 是 ( A ) A. B. C. D. 析: (1) 4 2 0.4 63 g / 25.2 g, D 符合。 (2) 3 8 3 2 4 8363 g / 16.8 g, 于 间,发生以上两反应,故 C 也符合。因此,本题应选 A。 以下几题供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该混合气体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是 D A 25% B 40% C 50% D 70% 2在标准状况下,将充满 分反应后水充满试管,气体完全溶解无剩余。设其产物不扩散,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数值大小的范围是 B A. 0 cc281C. c281 c - 5 - 1 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 16 g,充满 22 g,充满某气体时重 114 g,则某体 不可能 为 D 2 A. B. C. D. 在标准状况下,有一体积为 V L 的烧瓶中收集满 2的混合气体,将其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假定烧瓶内的液体不扩散 ),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终为多少? 答案:281 c - 6 - 利用趋强性原理解题 高低求中计算之三 有两种纯净物的量,一种为高量 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另一种为低量 占的物质的量分数 (以下简称为“丰度” )为 由两种纯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的量,叫混合量或中量为 A,那末可得 趋强性原理 : 中量的数值应在高量和低量之间,且趋近于所占丰度大的一个纯量。丰度趋大,则越趋近。 若 2 1,则有 A A +。 利用趋强性原理可巧解一些化学问题。 例 1:标准状况下,在臭氧发生器中装入 100 2,在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最后又恢复到标准状况 下,其体积为 95 最终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 (标准状况 )是 ( B ) A. 1.3 g / L B. 1.5 g / L C. 1.7 g / L D. 1.9 g / L 解析:氧气的密度 g / L,臭氧的密度是 g / L,中间值为 于氧气转化为臭氧较少,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应趋近于氧气的密度,在 间,故应选 B。 例 2:充分燃烧 3 L 由甲烷、乙烯和丙炔组成的混合气体,生成 7 L g 水 (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 况下测定 ),则原混合气体中甲烷、乙烯和乙炔的体积比可能是 ( B ) A. 1 1 1 B. 1 2 3 C. 3 2 1 D. 3 1 2 解析: 3 L 混合气体生成 7 L 每摩混合气体含碳为 37 233 甲烷含碳原子数为 1,乙烯含碳原子数为 2,丙炔含碳原子数为 3,中量在 2 3 之间,故甲烷与丙炔的比应小于 1, A、 C、 D 皆不可能,故应选 B。 例 3:将 1 O 和 1 2O 混 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 2,达到平衡时剩余了 75%的 平衡混合气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的 ( B ) A. B. C. 23 倍 D. 解析: 由 ) 对分子质量 28 18 44 2 对 14 9 22 1 由于 蒸气也如此 有 75%未发生转化,故中量应在 9 14 之间,故应选 B。 例 4:右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 X(X A、B、 C)的物质的量 n(X),纵坐标表示消耗 n(A、 C 是 混合气体,则 C 中 n(A)n(B)为 ( ( A ) A. 2 1 B. 1 2 C. 1 1 D. 任意比 解析:从横坐标刻度 2 往上看, 中量 相差 1, 差 2,混合气体的 C 量趋近于 A,故 ,应选 A。 例 5:丁烷、甲烷、乙醛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同,已知其中丁烷占总体积的 25%,那末三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D 化学资料 - 7 - A. 1 2 5 B. 5 2 1 C. 2 5 1 D. 2 1 5 解析:由题意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为 44。由于乙醛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故能以任意比存在于混合物中。现在只须考虑丁烷和甲烷的比值 ,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58、 16,平均值为 37。按照趋强性原理, 44 趋近于 58,丁烷和甲烷的比值应大于 1,符合此条件的只有 2 1,故应选 D。 例 6:据测哈雷慧星上的碳的两种同位素 12C 和 13C 的原子个数比为 65 1,而地球上12C 和 13C 的原子个数比为 89 1。地球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那么哈雷慧星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是 C A. B. C. D. 析:由于哈雷慧星上 12C 和 13C 的原子个数比为 65 1,按照趋强性原理,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趋近于 12。又由于 65 1 89 1,在哈雷慧星上 13C 所占比值比地球上13C 所占比值大,应选 C。 例 7 1 气 (放电后有 30%转化为臭氧 (则放电后所得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C A B. C. D. E. 析:氧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16,臭氧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24,混合量应在 16 到24 之间,处于此间的量有 底该是哪一个数值呢?由于氧气只有 30%转化为臭氧,按照趋强性原理,混合量应趋近于前者,从选项知,应为 应选 C。 例 8 5 体积烷烃和 1 体积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该混合气体与氢气的体积比为 1 16,则该混合气体为 D A 甲烷和乙烯 B 甲烷和丙烯 C 乙烷和乙烯 D 乙烷和丙烯 解析: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32,按照居中性原理可淘汰 A 和 C。由于烷烃所占体积分数大,按照趋强性原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趋近于烷烃,故 D 正确。也可用三解正弦快捷确定正误。 例 9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 由此推知, 6 g 镁在空气 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C A 86 g B 10 g C 97 g D 83 g 解析:在判断混合物组成的计算题中,可采用极限分析法求解,即假设原混合物是单纯的某一组分,进行计算或分析讨论以求得答案。 若设 6 g 镁全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得 10 g。若设 6 g 镁全部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得 3 g。实际上,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氧化镁和少量的氮化镁,故所得产物 质量应小于 10 g,大于 83 g。再利用趋强性原理,应接近于 10 g,故选 C。 例 10仅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31%,则此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D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 0%; 71% 70% 731% 771% 31 46 化学资料 - 8 - 前者含铁应比 50%多一点。 下面有关问题,供参考使用: 1 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为 191 和 193 的同位素,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 A 2 A. 39 61 B. 61 39 C. 1 1 D. 39 11 2铜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2963和 2965铜的原子量为 2963百分含量是 ( D ) A. 20% B. 25% C. 50% D. 75% 3 氮的近似原子量为 自然界中有 714N 和 715N 两种稳定同位素,则 714N 所占物质的量分数是 D A. B. C. D. 4 一定条件下测得 2衡时 0%,则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 D B. C. D. 无法确定 5镁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为 的三种天然同位素 242526, 24 在 镁 元素 中 的原 子百 分 数 ) 是 ,则 26丰 度 应是 ( B ) A. B. C. D. 6已知 25%氨水的密度为 g , 5%氨水的密度为 g ,若将上述两溶 液 等 体 积 混 合 , 所 得 氨 水 溶 液 的 质 量 分 数 是 ( ( C ) A. 等于 15% B. 大于 15% C. 小于 15% D. 无法估算 7元素 X 有质量数为 79 和 81 的两种同位素,现测得 X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99,则同位素 81元素中的质量分数是 B A 544% B 456% C 55% D 45% 化学资料 - 9 - 利用同一性原理解平均式问题 在用平均式来解决高低求中的一类问题时,要进行检验,这是因为这类问题中存在一个同一性原理。 同一性原理 : 高量(或低量)的丰度与高量(或低量)在各组成元素中所占的丰度相同;高量和低量的比值与高量和低量在各组成元素中所占的比值相同。 大家知道,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四个点可以确定许多面 。因此,一张桌子如果在一个面上要搁稳,则它的四支脚应在一个面上。否则,这张桌子就搁不稳当。这就是同一性原理。 若 C、 2、 : 1% C( H( 2 C( H( )H (A )H (A)C(A )C(A 212121 如: n1 1HC 对分子质量为 n2 对分子质量为 合后,若平均分子组成为对分子质量为 M ),则有: (1)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12211 ,当 221 (2) 平均碳原子数:212211 nn ,当 221 xx (3) 平均氢原子数:212211 nn ,当 221 yy 故同一性原理也可以表示为:12121221 yy 若 1 1HC 1 1HC 氧量分别为 z z z 得: (4) 平均耗氧量:212211 nn ,当 221 zz 例如,两种烃分别为 3合该两烃所得混合物的平均式为 有: 由于两烃中氢原子数都是 4,它们可以是任意比 包括 1 1。 由上可知, 3 原子数之比,以及 - 10 - 原子数之比都是相同的 1 1。这就是同一性原理的表现。 采用同一性原理,可以巧解一些有关求平均式的问题。 例 1有两种气态脂肪烃的混合气体,它们都能使溴水褪色,且分子中碳原子数均小于 5。 1 体积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可得 积的 体积的水蒸气 (体积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测定 ),这两种烃的分子式及体积比为 ( C ) A. 4积比为 17 53 B. 4积比为 17 58 C. 4积比为 2 3 D. 4积比为 17 23 解析:由 363求得此烃的平均式为 照居中性原理, 4 个选项都适合。但利用同一性原理,要求 碳、氢和整个分子的比值都相同,则只有C 选项符合。此可用下面三角正弦法计算证实。 注意:氢是任意比。 答案应为 C。 通过这个例题可以看出,用平均式法确定混合物的组成,要根据条件进行检验,其中,以利用同一性原理来判断则较为简捷。 例 2 150时, 1 L 混合烃与 9 L 氧气混合,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当恢复到 150时 , 容 器 内 压 强 增 大 8% , 则 该 混 合 烃 的 组 成 是 ( D ) A. 甲烷乙烷 1 1 B. 丙炔乙炔 1 4 C. 乙烯丁烷 1 4 D. 乙稀丁烯 1 4 解析:由公式: a (1) V,可得 1 y 于 A、 符合居中性原理,舍去。对于 C、 D,用三角正弦求得组成比,用同一性原理确定选项的正误。 C 中乙烯丁烷 1 1, D 中乙稀丁烯 1 4,故应选 D。 例 3经测定由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8%,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 x 。 解析:按烃的知识可知, x 可能是常见的 5、 6、 7 或 9。可用同一性原理进行试探确定。 1 若是 碳 60%, 57%,混合物含碳 78%,由三角正弦可得:043。 氧 60%, %,设混合物含氧 8%,由三角正弦可得:043。化学资料 - 11 - 符合同一性原理 ,正确。 2 若是 碳 60%, 33%,混合物含碳 78%,由三角正弦可得:03。 氧 60%, %,设混合物含氧 8%,由三角正弦可得:043。不符合同一性原理,舍去。 采用同样方法可知, 9 答案: 6。 例 4经测定由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8%,此混合物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 x 是 C A B C D 解析:本例题与例 3 内容相同,但例 3 是填空题,本题是选择题,题型不同,解法就有区别。技巧解法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本题可用同一性原理采用中值试探法。 12 不正确。取中值试探,方法同上。 若是 碳 60%, 57%,混合物含碳 78%,由三角正弦可得:043。 氧 60%, %,设混合物含氧 8%,由三角正弦可得:043。符合同一性原理,正确。 化学资料 - 12 - 哪些问题要考虑盐类水解 我们知道,盐类按照组成可分为一般简单的盐和复盐、络盐,一般盐又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盐按照其水溶液的酸碱性,又可以分为中性盐、酸性盐和碱性盐。盐按其能否水解又可分为水解盐 包括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 和非水解盐 强酸强碱盐 。盐与盐之间 可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哪些问题该考虑盐类水解,而哪些问题又不能考虑盐类水解,这确实是一件比较头痛的难题。不过,只要很好地理解了盐类水解的概念,掌握了盐类水解的规律,就不难判断了。 下列情况应考虑盐类水解: (1) 确定盐溶液的离子种类和数目; 1在 2 L 醋酸钠溶液里,下列各种离子中 _含量最多。 (A. B. C. D. H+ 2下列物质的稀溶液中,溶质的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 1 2 的是 ( B ) A. B. C. ( D. 物质的量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粒子种类最多的是 ( 上海高考 96) ( D ) A. B. C. D. 将 0.1 列物质置于 1 L 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C ) A. B. H)2 C. D. (2) 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 1 在氢硫酸溶液中 cH+ 和 c 的 比值是 ( 上海高考 85) ( C ) A. 1 B. 2 C. 大于 2 D. 1 2 之间 2 下 列 叙 述 中 , 正 确 的 是 ( A. 液中)S()2+ 2 B. 液中)S()2+ 2 C. 液中)S()2+大于 2 D. 液中)S()2+大于 2 3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 浓度最大的是 (上海高考 ( B ) A. B. C. D. 与 50 .2 L 液中的 浓度相同的是 C A. 50 .2 L B. 50 L (C. 100 .2 L D. 50 .2 L 下列溶液,阴离子总浓度最大的是 C 5 A. 0.2 L B. 0.1 L H)2 C. 0.2 L D. 0.2 L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 度最大的是 ( A ) A. B. C. D. (在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着多种离子和分子,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c c cH+ c B. c c cH+ 2 cC. c c c c D. c 2 c 2 c 2 c8某氨水的 X,某盐酸的 Y,已知 X Y 14,将上述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 合 后 , 所 得 溶 液 中 各 种 离 子 浓 度 的 关 系 正 确 的 是 ( 化学资料 - 13 - A. c c c cH+ B. c c c cH+ C. c c cH+ c D. c cH+ c c 9 11 的 液和 3 的醋酸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 c的正确关系是 C A. c c B. c c C. c c D. 不能确定 10将等体积的 0.4 L 液与 0.2 L 合液中各离子浓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_。 11某盐酸溶液中滴入 2 3 滴酚酞试液,用碳酸钠溶液滴定到刚好出现浅红色,这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_。 12 0.1 L 三种阴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 _。 (三南高考 答案: c、 c、 c (3) 解释当平衡体系具有一定酸、碱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洋工程总承包管理及配合措施
- 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协调措施
- 一年级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计划
- 科研院所实验室危化品管理职责
-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外拓展计划
- 乡镇卫生院免疫接种工作计划
- 工业厂房模板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实践
- 工期承诺及人才激励措施
- 淘宝美妆店铺策划书范文
-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他
- 2025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250题)
- 2023年安龙县体育教师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GB/T 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
- GB/T 23312.3-2009漆包铝圆绕组线第3部分:130级聚酯漆包铝圆线
- 国外发票模板invoice
- GA/T 168-2019法医学机械性损伤尸体检验规范
- 卡特彼勒标杆研究报告
- 2022年重庆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大猪料配方设计思路课件
- 工程竣工图章样式
- 技工序列考评、评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