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苏星_第1页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苏星_第2页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苏星_第3页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苏星_第4页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苏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一 设计目的 1 进一步掌握舰船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掌握船机浆设计工况选择的理论和方法 3 掌握工况船舶采用双速比齿轮箱速比优先选计算方法 4 掌握主机选型的基本步骤方法 5 初步掌握船机浆工况配合特性的综合分析方法 二 基本要求 1 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本设计 2 方法合适 步骤清晰 计算正确 3 书写端正 图线清晰 3 已知条件 1 船型及主要尺寸 1 船型 单机单桨拖网渔船 2 主尺度 序号尺度单位数值 1水线长M41 0 2型宽M7 8 3型深M3 6 4平均吃水M3 0 5排水量T400 0 6浆心至水面距离M2 5 3 系数 名称方形系数 Cb菱形系数 Cp舯刻面系数 数值0 510 600 895 4 海水密度 1 024T M3 2 设计航速 状态单位数值 自航KN10 4 拖航KN3 8 3 柴油机型号及主要参数 序号型号 标定功 率 KW 标定转速 r min 柴油消耗率 g kw h 重量 kg 外形尺寸 L A H mm 16E150C 11637502382500 2012 998 1 325 26E150C 12207502383290 2553 856 1 440 38E150C A21710002282700 2065 1069 1405 48E150C A28910002283500 2591 957 1 405 56160A 1316410002383900 3380 880 1 555 6X6160ZC22010002183700 3069 960 1 512 76160A 11607502383700 3380 880 1 555 8N 855 M19510001751176 9NT 855 M26710001791258 1989 930 1 511 10TBD234V83201000212 4 齿轮箱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型号 额定传递能 力 kw r min 额定输入 转速 r min 额定扭 矩 N m 额定推 力 KN 速比 13000 184 0 257750 1500 1756 2 2459 8 49 0 2 04 2 5 3 3 53 4 1 2D3000 184 0 2571000 2500 1193 64 2459 8 49 0 4 4 48 5 0 5 5 5 5 9 7 63 3240B0 1841500175630 501 5 2 3 4SCG30010 16 0 22750 230030 50 1 5 2 3 2 5 3 5 5SCG35010 257750 2300 1 3 2 3 2 5 3 5 4 6SCG35030 2571000 2300 4 5 5 5 5 6 6 5 7 7SCG25030 1841000 2300 4 4 5 5 6 6 5 7 8GWC32350 45 1 35 1800 4283 12858 112 7 2 06 2 54 3 02 3 57 4 05 4 95 5 双速比齿轮箱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型号 额定传递能 力 kw r min 额定输入转 速 r min 额定推力 KN 速比 1GWT36 390 42 1 23400 100098 072 6 2GWT32 350 52 1 32 1800112 782 6 3MCG4100 74 1 84400 1200147 01 4 5 4S3000 18 0 26750 250049 03 2 23 2 36 2 52 2 56 5SD3000 18 0 24750 250049 03 4 4 48 4 6 4 95 4 计算与分析内容 1 船体有效功率 并绘制曲线 2 确定推进系数 3 主机选型论证 4 单速比齿轮箱速比优选 桨工况特性分析 5 双速比齿轮箱速比 6 综合评判分析 5 参考书目 1 渔船设计 2 船舶推进 3 船舶概论 4 船舶设计实用手册 设计分册 6 设计计算过程与分析 1 计算船体有效功率 1 经验公式 EHP E0 E L 式中 EHP 船体有效马力 排水量 T L 船长 M 在式 中 船长为 41 0M 时 E 的修正量极微 可忽略不计 所以式 可简化为 EHP E0 L 根据查 渔船设计 5 可知 E0 计算如下 船速 v 10 4 1 852 3 6 5 35M S L 41 0 Cp 0 60 V L 10 3 400 0 1 024 41 10 3 5 67 v gl 5 35 9 8 41 0 27 通过查 渔船设计 可得 E0 0 072 2 结果 EHP E0 L 184 41 2 不确定推进系数 1 公式 P C PE PS c s p r 式中 PE 有效马力 PS 主机发出功率 c 传动功率 s 船射效率 p 散水效率 r 相对旋转效率 2 参数估算 伴流分数 w 0 77Cp 0 28 0 182 推力减额分数 由 渔船设计 得 t 0 77Cp 0 3 0 162 s 1 t 1 w 1 0 162 1 0 182 1 02 取 c 0 96 p 0 6 r 1 0 3 结果 P C c s p r 0 96 1 02 0 6 1 0 0 575 3 主机选型论证 1 根据 EHP 和 P C 选主机 主机所需最小功率 Psmin PE P C 184 41 0 575 320 7 马力 235 7KW 参数 10 功率储备 Ps Psmin 1 10 259 27KW 查柴油机型号及主要参数表选择 NT 855 M 型柴油机 参数 额定转速 1000r min 额定功率 267KW 燃油消耗率 179g kw h 2 设计工况点初选 a 取浆径为 1 9M 叶数 Z 4 盘面比为 0 40 和 0 55 b 确定浆转速范围 225r min 左右 4 单速比齿轮速比优选 桨工况点配合特性分析 1 设计思想 按自航工况下设计 2 设计参数及计算 a 螺旋桨收到的马力 DHP DHP EHP s p r 184 41 1 02 0 6 1 0 301 3 马力 b P DHP 301 3 1 024 17 15 c 桨径 D D 1 6 d 自航航速 vs 10 4KN 拖航航速 vs 3 8KN e 进速 va vs 1 w 10 4 1 0 182 8 51 f 估计桨转速 225r min 根据图谱计算 3 具体计算 根据桨径 D 1 9M 用 B4 40 和 B4 55 图谱计算转速为 200r min 225r min 250r min 275r min 300r min 航速为 10 4KN 时桨的螺距比 H D 敞水效率 p 并绘制图谱求得最佳 p 和 H D 4 列表计算 序号计算项目 1桨径 D M 1 91 91 91 91 9 2桨转速 n r min 200225250275300 3航速 VS kn 10 410 410 410 410 4 4进速 VA rw 8 518 518 518 518 51 5直径系数 3 28nD VA146 5164 8183 1201 4219 7 6功率系数 Bp n p VA2 516 218 320 322 324 4 查 B4 40 图谱 7 p 0 6080 6260 6150 5990 581 8H D1 070 990 810 760 64 9H M 2 031 881 541 441 22 查 B4 55 图谱 10 p 0 6050 6210 6090 5910 57 11H D1 050 910 870 730 70 12H M 2 001 731 651 391 33 5 作图确定桨各项最佳参数 6 通过作图确定桨的各相应参数 项目B4 40B4 55 桨速 r min230225 p 0 6230 621 H D0 970 91 H M 1 841 84 D M 1 91 9 通过作图确定出此船在自航状态下即航速 VS 10 4KN 时 桨的最佳转速 从而准确得出自航状态下的减速比 7 选择单速比齿轮箱 参数 a 主机输出扭矩 Ne 9550 PN nN 267 1000 9550 2550N M b 主机转速 n 1000 r p m c 减速比 i 4 5 根据以上参数选择 齿轮箱型号 SCG3503 外形尺寸 854 880 1312 传递能力 0 257kw r min 8 分析自航状态下的机桨配合特性 图中 A 点为船自航状态下的设计配合点 即额定工况点 此时主机在设计 负荷下工作 主机可发出额定功率 螺旋桨亦可发出设计推力 使船在自航设 计航速即 10 4KN 航行 9 双速比齿轮箱速比优选 桨工况配合分析 设计思想 根据拖航工况选择减速比 由上面自航时的两种盘面比对应的参数求出拖网 时再吸收全部主机功率情况下具有的最大推力的螺旋桨的转速及减速比 设计参数 拖航航速 vs 3 8kn 进速 va 0 515vs 1 w 1 71m s 具体计算 查 船舶原理与推进 P186 p1 p p c C D B A Pe Pp 100 序号计算项目 1桨径 D M 1 91 91 91 91 9 2桨转速200225250275300 3航速 VS kn 10 410 410 410 410 4 4进速 VA rw 1 711 711 711 711 71 5 Dn V J a 60 0 270 240 220 200 18 6 n2 6075 DHP QM1079 5959 6863 6785 1720 1 7 52 3600 Dn Q K M M 0 03830 02690 01950 01470 0114 查 B4 40 图谱 8H D0 870 720 630 530 434 9KT0 2950 240 1960 1650 09 10 p 0 3360 3380 3410 3450 35 11 DK QK T M MT 43764506456846384523 12Te T 1 t 36673776382838873700 查 B4 55 图谱 13H D0 850 700 620 5250 43 14KT0 2930 2360 1920 1630 089 15 p 0 3330 3350 3380 340 346 16 DK QK T M MT 43464431454145824473 17Te T 1 t 36423713380538403659 作图确定最佳参数 10 通过两种盘面比的螺距比确定桨的转速 敞水效率 项目B4 40B4 55 D m 1 91 9 H D0 720 80 p 0 3380 334 n r min 225220 相应减速比4 444 54 11 空泡校核 项目B4 40B4 55 VS kn 3 83 8 va 0 515vs 1 w 1 61 6 D m 1 91 9 H D0 720 80 p 0 3380 334 0 7 0 3 0 5 0 9 0 9 0 7 0 5 0 3 0 4 0 3 0 2 0 1 0 4 0 3 0 2 0 1 2 60 7 0 D N 246 5241 2 2 a0 7 2 60 7 0vv D N 249 4243 9 0 5 v20 71276912689 P PV1651116581 0 7 2 V 0 7R v0 5 P P 1 291 32 c 0 250 258 T kg 45064414 c0 7 2 min v 2 1 T PA 1 411 37 D HD A A A E P23 0 07 1 4 2 1 031 38 按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APMIN 根据上图可得出螺旋桨设计参数自航与拖航的减速比 盘面比 0 62 螺距比 0 7 自航航速10 4kn 螺旋桨直径 1 9m 自航 p 0 622 拖航 p0 336 自航时减速比4 4 拖网时减速比 4 49 12 选择双速比齿轮箱 型号 GTW32 35 额定输入转速 1800 r min 速比范围 2 6 额定传递能力 0 52 1 32Kw r min 13 机桨配合工况分析 如上图所示 曲线 I 为自航对桨推进特性曲线为拖网时推进特性曲线 A 点 为设计工况点 即 MCR 点 自航时 机桨在设计工况下工作 即在 A 点工作 此时主机发足功率 桨 吸收全部功率 船以设计航速前行 拖网时 船阻力较大 p 减小 桨推进曲线上移 此时若还用第一级传 动比传动 主机必须发出超出额定功率的功率 这样将不利于主机的工作和机 桨的配合 若用第二级传动比传动 可是机桨配合点在 B 点 这样主机能发足 功率 桨可以吸收全部扭矩来运转 使船在拖航时仍在设计航速下顺利航行 此时主机转速仍未额定转速 因而船 机 桨均在设计工况 拖航 下运行 14 综合评价分析 用单速比齿轮箱传动时 拖航时主机功率不足 油耗大 经济性差 同 时主机功率有大量剩余 而桨又吸收不到全部扭矩 航速将降低 在运行工况 恶化时甚至造成主机热负荷大大增加 使主机不能正常工作 自航 拖航 A B i1MPN C i2MPN I nN i2 VS nN i1 Pe Pp 用双速比齿轮箱传动时 可以使主机在拖航和自航中都发出全部功率 使 主机在两种工况下都能按额定转速运转 使主机处于最佳状态 提高了经济性 渔船在拖网时 螺旋桨的效率相对自由航行时要低的多 但考虑与直接传动定 距桨相比 由于桨速可以选配 自由航行时效率可提高 对于高增压中速柴油 机更好适宜 同时配合特性曲线图可以看出桨的最低稳定转速 另一方面 用了减速齿轮箱 由于传动比效率 主机发出功率将被消耗掉 一部分 同时齿轮箱也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使机舱中布置更为紧凑 轴系设计与校核轴系设计与校核 一 设计任务书 一 已知条件 1 船舶基本参数 船型 单机单桨拖网渔船 船速 自航 10 4kn 拖航 3 8 水线长 41 0 型宽 7 8 型深 3 6 吨位 400 0 2 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 NT 855 M 型柴油机 额定转速 1000r min 额定功率 267KW 燃油消耗率 179g kw h 3 螺旋桨参数 直径 1 9m 重量 1050kg 材料 铸钢 4 轴线长度 二 完成任务 1 轴径估算 强度初步校核 2 确定各轴段 各部分结构尺寸 3 选择合适的传动装置 支承部件 4 进行轴系布置 并绘制轴系布置图 5 轴系较中计算 30001100 41003500 RA 主机输出法兰 6 尾轴管置结构设计 并绘制尾轴管总图 7 绘制机舱轴承传动部分的装备图 二 轴径估算 强度校核初步 一 轴系轴径计算 序号名称符号单位公式及来源数值 1 中间轴螺旋桨 轴材料 35 钢 2 中间轴螺旋桨 轴标定校核强 度下限 b N mm2按航规225 4 3 轴传递额定功 率 PnKm按主机说明书267 4 额定功率相应 转速 nNr min按主机说明书1000 5 中间轴直径部 分系数 C按船规1 0 6 螺旋桨直径部 分系数 C2按船规1 22 7 中间轴最小直 径 d 2mm 3 5 176 608 100 bn n E n P cd 94 7 8 螺旋桨轴最小 直径 d kmm 3 2 5 176 608 100 bn n k n P cd 116 5 9 选用中间轴基 本直径 dZmm150 10 选用螺旋桨轴 基本直径 dKmm180 二 轴系强度计算 1 中间轴强度计算 序 号 名称符号单位公式及来源数值 1中间轴基本轴径dZcm15 2中间轴转速nn r p m 225 3中间轴传递最大 功率 Pnkw267 4中间轴的截面模 数 wZcm3 3 zz d 16 W 662 3 5中间轴传递最大 扭矩 Mn N cm n n n n P M 6 971620 815895 6扭矩引起的剪应 力 N cm2 Mn wZ 1353 7 7螺旋桨效率 p p 0 6 0 78 0 622 8螺旋桨推力TN p s n v 2 1943 P T 31030 3 9螺旋桨推力引起 的压应力 y N cm2 2 4 ZN y d T F T 175 7 10中间轴材料密度 g cm2机械零件设计手册7 69 11单位长度负荷qN cm gdqZ 2 4 13 3 12整锻法兰 D 4M b 2 8M G0N 2 4 2 0 bDG 541 13两轴承间距lcm 232 142249ZZdld 410 14a 段距离acm110 15b 段距离bcm290 16轴承反作用力RAN b 2 l 0G q RA 2593 1 17轴承引起弯矩Mw N cm aG q GR M A 0 2 0 w 2 239266 18轴承曲模数Wcm3 3 2 ZwWZd 32 331 19轴重引起弯曲应 力 w N cm2 Zw w w w M 361 3 20合成应力 H N cm2 2 1 2 3lWEwZwH 改 1462 21由安装误差引起 弯曲应力 w1 N cm22000 22安装系数nN cm2 H n 2 6 86 23许用安全系数 n 船舶设计手册2 5 5 8 24结论n n 中间轴安全 2 螺旋桨强度计算 序 号 名称符号单位公式及来源数值 1螺旋桨轴最大扭矩Mn N cm 9550 P nn i 1099269 2螺旋桨轴径dtcm18 3螺旋桨轴截面系数wccm3 3 tcd 16 w 1241 4螺旋桨轴截面面积Fccm2 2 t d 4 cF 326 7 5由扭矩引起的剪应力 N cm2 c n M 884 6螺旋桨推力TN31030 3 7由螺旋桨推力引起的剪 应力 y N cm2 c y F T 129 8系数 1 06 1 02 1 04 9合成应力 H N cm2 22 y3 H 1792 10材料屈服极限 s N cm2按船规22460 11安全系数n n s H 12 5 12许用安全系数 n 按船舶设计使用 手册 2 8 5 8 13结论n n 安全满足强 度要求 三 轴段各部分尺寸 1 桨轴 280 尺寸来源 取锥度 k 1 15 则有 Lk 1 3 3 3 Dk 1 3 3 3 185 476mm dk Dk k Lk 185 1 15 476 153mm d0 0 75 0 9 dk 0 75 0 9 150 125mm 取 L0 125mm 螺旋桨从里往外装 取后尾管径 190 前尾轴颈为 195 后尾轴长 L2 4 5 5 Dk 930mm 取轴颈长为 950 前尾轴长 L0 3 4 Dk 610mm 取轴颈长为 650 2 中间轴 150 2500 650950 120 150 400 1550660 195 130 150 190 185 三 整段法兰 由 D 150 得 D1 300mm D2 230mm b1 40mm d1 38mm 螺纹直径为 M36 四 传动装置与支撑部件 1 传动装置 主机是高速柴油机 因此采用齿轮箱传动 2 支承部件 采用两个尾轴承支承 因中间轴较长故也需设一个中间轴承 轴承材 料选用铁梨木 需用压力为 0 29MPa 前尾轴承 ds 190mm Ls 610mm 后尾轴承 ds 195mm Ls 930mm 四 轴系较中计算 一 计算过程 1 建立计算模型 1 各轴段载荷计算 a qAC 4dk2r 2025N M 查表得 1 34 q AC qAC 2673N M b qDF 4dz2r 1436N M 查表得 1 08 320500255011002000 G 5001000 ABCDE F QP 10690 H HA B CG D EF 2673 1939 5 1536 q DF qDF 1536N M C qCD q AC lCG q DF lGD lCD 1939 5N M 2 各段截面惯性矩 IBC 64 dZ4 64 0 1854 5 7 10 5m4 IEF IDE 64 dE4 64 0 1504 2 5 10 5m4 ICD IBC lCG IDE lDG lCD 3 65 10 5m4 3 各轴段相对刚度 KBC IBC LBC 5 7 10 5 2550 2 28 10 8 KCD ICD LCD 3 65 10 5 3100 1 17 10 8 KDE IDE LDE 2 5 10 5 900 2 8 10 8 KEF IEF LEF 2 5 10 5 500 5 10 8 4 各节点两侧分配系数 BC 1 CB KBC KBC KCD 0 66 CD 1 CB 0 34 DC KCD KCD KDE 0 29 DE 1 DC 0 71 ED KDE KDE KEF 0 33 EF 1 ED 0 67 FE 0 2 用力矩分配法列表计算各节点弯矩总和 1 求各节点初始固定弯矩 MAB QP LAB 0 5qAC LHB2 7700N M MBC qBC LBC2 12 1292N M MCD qCD LCD2 12 1553N M MDE MED qDE LDE2 12 104N M MEF qEF LEF2 12 32N M 3 列表计算 2 求各结点支反力 支点 B C D E F 分配系数 1 0 660 34 0 290 71 0 3330 667 0 固定弯矩 77001292 12921553 1553104 10432 0 第一次分配 及传递 6408 6408 172 86 3204 261 89 420 210 44 1449 1029 25 12 514 76 51 0 0 25 第二次分配 及传递 86 86 2253 1126 43 3414 1161 9 4 580 32 23 171 85 11 514 343 0 0 171 第三次分配 及传递 1126 1126 31 15 563 47 16 193 81 8 665 472 4 2 236 11 7 0 0 3 第四次分配 及传递 15 15 425 212 7 644 219 3 1 108 10 7 79 39 3 236 157 0 0 78 第五次分配 及传递 212 212 5 2 106 8 3 35 17 1 147 84 1 0 41 3 2 0 0 1 第六次分配 及传递 2 2 81 40 1 123 42 0 0 21 1 1 14 7 0 41 27 0 0 13 第七次分配 及传递 40 40 1 0 20 1 0 8 4 0 28 20 0 0 10 0 0 0 0 0 第八次分配 及传递 0 0 16 8 0 24 8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0 第九次分配 及传递 8 8 0 0 4 0 0 1 0 0 4 3 0 0 1 0 0 0 0 0 第十次分配 及传递 0 0 3 1 0 4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第十一次分配 及传递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弯矩总和 77007700 336336 16491649 454 454 234 由 MC1 0 得 2 5 RB 7700 336 10690 3 0 5 2673 3 322 0 求得 RB 25535N 由 MB 0 得 2 5 RC1 0 5 2673 2 52 0 5 0 822 2673 10690 336 0 求得 RC1 1428N 由 MD1 0 得 RC2 3 1 336 1536 0 5 1940 3 12 0 求得 RC2 2403N 由 MC2 0 得 RD1 3 1 336 1536 0 5 1940 3 12 0 求得 RD1 3611N 由 ME1 0 得 RD2 1 1536 454 0 5 12 1536 0 求得 RD2 2758N 由 MD2 0 得 RE1 1 1536 454 0 5 12 1536 0 求得 RE1 1222N 由 MF 0 得 RE2 0 5 454 234 0 5 1536 0 52 0 求得 RE2 992N 由 ME2 0 得 RF 0 5 454 234 0 5 1536 0 52 0 求得 RF 1760N 各支点反力为 RB 25535N RC 975N 7700 10690 336 336 1649 1649 454 454 234 RBRC1 RC2 RD1 RD2 RE1 RE2 RF RD 6369N RE 2214N RF 1760N 3 校核 1 支反力总和 R RB RC RD RE RF 25535 975 6369 2214 1760 32425N 2 轴系载荷总和为 10690 2673 3 37 1940 2 9 1536 1 5 31628N 由以上可知支反力总和与载荷总和相等 故计算合格 2 轴承负荷的调整 1 支承 B 抬高 0 1mm 时 各结点弯矩总和 1 B 抬高 0 1mm 时 产生弯矩 k6 BC BC CBBC L E MM 6 2 04 1010 2 28 10 8 2 5 1116N M 2 列表计算 支点 B C D E F 分配系数 1 0 660 34 0 290 71 0 3330 667 0 固定弯矩1116 1116 第一次分配 及传递 1116 737 368 558 379 189 第二次分配 及传递 368 368 184 184 190 64 32 95 125 62 第三次分配 及传递 184 162 81 92 84 28 14 42 67 11 5 33 21 10 第四次分配 及传递 81 70 35 40 36 14 7 18 33 11 5 16 22 11 第五次分配 及传递 35 31 15 17 16 7 3 8 16 5 2 8 11 5 第六次分配 及传递 15 7 3 7 13 3 1 6 7 3 1 3 5 2 第七次分配 及传递 3 5 2 1 3 2 1 1 5 2 1 2 1 0 第八次分配 及传递 2 2 1 1 0 0 0 0 2 0 0 1 2 1 第九次分配 及传递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弯矩总和1 191 191 1616 3 3 1 3 求各结点支反力 由 MC1 0 得 RB 2 5 191 1 0 RB 76 8N 由 MB 0 得 RC1 2 5 191 1 0 RC1 76 8N 由 MD1 0 得 RC2 3 1 191 16 0 RC2 66 8N 由 MC2 0 得 RD1 3 1 191 16 0 RD1 66 8N 由 ME1 0 得 RD2 1 3 16 0 RD2 19N 由 MD2 0 得 RE1 1 3 16 0 RE1 19N 由 MF 0 得 0 5RE2 3 1 0 RE2 8N 由 ME2 0 得 0 5RF 3 1 0 RF 8N 各点总支反力为 RB 76 8N RC 143 6N RD 85 8N RE 27N RF 8N 2 支承 C 抬高 0 1mm 时 各结点弯矩总和 1 C 抬高 0 1mm 时 产生弯矩 MDC MCD 6E kCD LCD 462N M MBC MCB 1116N M RB RC1 RC2 RD1 RD2RE1 RE2 RF B C1 C2 D1 D2E1 E 2 F 191 1 16 3 3 1 191 16 2 列表计算 支点 B C D E F 分配系数 1 0 660 34 0 290 71 0 3330 667 0 固定弯矩 1116 1116462 462 第一次分配 及传递 1116 432 216 558 222 134 67 111 328 164 第二次分配 及传递 216 324 162 108 167 32 16 83 79 55 27 39 109 54 第三次分配 及传递 162 82 41 81 42 33 16 21 77 13 6 38 26 13 第四次分配 及传递 41 64 32 20 33 8 4 16 19 13 6 9 35 17 第五次分配 及传递 32 16 8 16 8 6 3 4 16 3 1 8 6 3 第六次分配 及传递 8 12 6 4 7 2 1 3 3 3 1 1 5 2 第七次分配 及传递 6 3 1 3 2 1 0 1 3 0 0 1 1 0 第八次分配 及传递 1 2 1 0 1 0 0 0 1 0 0 0 1 0 弯矩总和 1 459459 361 361 101101 51 3 求各结点支反力 由 MC1 0 得 RB 2 5 459 1 0 RB 184N RC1 184N 由 MD1 0 得 RC2 3 1 459 361 0 RC2 264 5N RD1 264 5N B C1 C2 D1 RD1 RC1 RC2 RB 459 1 459 361 由 ME1 0 得 RD2 1 361 101 0 RD2 462N RE1 462N 由 MF 0 得 RE2 0 5 101 51 0 RE2 304N RF 304N 各支点支反力 RB 184N RC 448 5N RD 726 5N RE 766N RF 304N 3 支承 D 抬高 0 1mm 时 各结点弯矩总和 1 D 抬高 0 1mm 时 产生弯矩 MCD MDC 462N M MDE MED 6E kDE LDE 3426N M 2 列表计算 支点 B C D E F 分配系数 1 0 660 34 0 290 71 0 3330 667 0 固定弯矩 462 4623426 3426 第一次分配 及传递 0 305 152 0 157 860 430 78 2104 1142 571 1052 2284 1142 第二次分配 及传递 152 284 142 76 146 143 71 73 350 351 175 175 701 350 第三次分配 及传递 142 3 1 71 2 72 36 1 176 58 29 88 117 58 第四次分配 及传递 1 71 35 0 36 8 4 18 20 29 14 10 59 29 D2 E1 E2 F RE2 RE1 RD2 RF 101 361 51 101 第五次分配 及传递 35 3 1 17 1 9 4 0 23 3 1 11 7 3 第六次分配 及传递 1 14 7 0 7 0 0 3 1 3 1 0 8 4 第七次分配 及传递 7 0 0 3 0 1 0 0 3 0 0 1 0 0 第八次分配 及传递 0 2 1 0 1 0 0 0 0 0 0 0 1 0 第九次分配 及传递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弯矩总和 1 509 509 10801080 1639 1639 820 3 求各结点支反力 由 MC1 0 得 RB 2 5 509 1 0 RB 203 2N RC1 203 2N 由 MD1 0 得 RC2 3 1 509 1080 0 RC2 512 6N RD1 512 6N 由 ME1 0 得 RD2 1 1080 1639 0 RD2 2719N RE1 2719N E1D2 D1 C2 C1 B RB RC2 RC1 RD2 RD1 RE1 1 509 509 1080 1639 1080 1 由 MF 0 得 RE2 0 5 1639 8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