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必修一必修一 必修必修 I I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 形成 确立 完 备 强化 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 历史进 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 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 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 著特征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在王 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 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的宗法制 2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 点 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 官位不世袭 实行俸禄制度 由皇帝任免 官职 有明确分工 既互相配合 又相互牵制 3 汉承秦制 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 明清时期 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废丞相 设内阁和六部 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 废行省 设三司 直接隶属中央 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大兴文字狱 八股取士 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1 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 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 析 评价 2 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 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 要注意运用政治 地理 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型课型复习课复习课 课时课时 3 课时课时 课课 题题复习必修复习必修 I I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备课人备课人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 始皇帝 的来历 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 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复习要求复习要求1 了解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 认识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知道知道始皇帝的来历 了解了解秦朝的 三公 制度 2 知道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3 了解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及其影响 1 列举列举汉代 中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 说明中国古代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列举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 治制度的演变 3 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体会 体会中华 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 了解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2 认识认识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感受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 历史的必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专题线索专题线索 见 见 P11P11 专题总结 专题总结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合作讨论 1 2 1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距今约 170 年万年前元谋人 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前 2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夏朝 建立 夏朝 建立 商朝 发展 商朝 发展 西周 强盛 西周 强盛 春秋 衰亡 春秋 衰亡 前 2070 年 前 1600 年 前 1046 年 前 771 年 前 476 年 3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前 221 年 1840 年 鸦片战争前 战国战国 秦汉秦汉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隋唐 宋元宋元 民族 明清明清 统一多民族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分裂 封建社会 融合进一步加强和 国家进一步巩固和 形成 大一统 和民族大融合 的繁荣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前 475 年 前 221 年 220 年 589 年 907 年 1368 年 1840 年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 原始社会是石器 奴隶社会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封建社会是铁制农 具和牛耕 冶铁技术 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表现在 生产工具极其简陋 劳动对象范围狭窄 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 根茎 小动物 后来才 扩展到土地 种子等 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 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原始社会生产 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基础 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了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劳动产品在集体成员中平均分配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也叫氏族公社 是按照血 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在氏族内部全体成年男女选举产生氏族首领 氏族首领与大家一起劳动 没有任何特权 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 理解 原始社会后期 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有了剩余 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 度的瓦解 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 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 无法还清债务时 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 成为债务奴隶 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 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阶级的出现 使原来为整个社 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 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奴隶制国家出现了 在 阶级社会里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最初来源是战俘 最早 最主要 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债务奴隶 最初的奴隶主是氏族贵族 最初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 社会第一 次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 奴隶制国家的 建立 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文字的出现 时间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 隶制生产关系的内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在奴隶主 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 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产品 表明了奴隶制 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 生产力提高 个体劳动 私有制 奴 隶和奴隶主 阶级 国家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封建制建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 农民比奴隶地位和处境有善 地主 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农民受苦 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也是封建等级制度 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原因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 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 原始社会 茹毛饮血 奴隶社会 奴隶像牲口 封建社会 明显的阶级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和谐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一 基础知识梳理一 基础知识梳理 1 1 自主整合填空 自主整合填空 概念辨析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 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 制 绝对 服从中央 2 2 梳理知识 梳理知识 一 夏朝一 夏朝 1 恩格斯 在 家庭 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中指出 在新的设 防城市的周 围屹立着高 峻的城墙并 非无故 它 们的壕沟深 陷为氏族制 度的墓穴 而它们的城 楼已经耸入 文明时代了 1 带有 浓厚的军事 防御色彩 说明社会群 体中已经出 现了严重的 贫富分化 导致了群体 利益的截然 不同 从而 具有了集体 进行军事防 御的需求 而贫富分化 的加剧恰恰 就是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 的前提条件 之一 2 是绝对权力 和地位的象 征 3 反映 了当时社会 地位的不平 等现象和阶 级对立的尖 3 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家天下 的制度由此开始 2 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二 商朝二 商朝 1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 甲骨文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实行宗法制 3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 西周三 西周 一 分封制 一 分封制 1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 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 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 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 对象 同姓王族 异姓功臣 先代贵族 主要诸侯国 主要诸侯国 齐 鲁 燕 卫 晋 楚 宋等 4 内容 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用人权 行政权 财政权 军事权 义务 定期朝贡 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5 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 破坏于西周后期 崩溃于春秋战国 6 影响 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区域 有利于 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 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使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二 宗法制宗法制 1 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2 目的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 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 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4 宗法等级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5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以后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 相互依存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 封建制度四 封建制度 基本线索 基本线索 建立 秦朝 巩固 两汉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元 强化并衰落 明清 演变历程分析 演变历程分析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内容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 县制 2 特点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秦朝的中央机构 中央官制秦朝的中央机构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下达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 全国军事事务 九卿 指 三公 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如掌管刑狱 司法的廷尉 掌管钱 谷的治粟内史等 本质 君主专制 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拓展 拓展 分封制 宗法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宗法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 周朝建立后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周王把王族 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 建立诸侯国 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 锐化 这些 恰恰是对氏 族制度下社 会地位平等 现象的否定 而这种否定 同样也是人 类社会进入 文明时代所 必须付出的 代价 知识总结 1 早期 夏 公元前 2070 年 公元前 1600 年 商 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 公元 前 1046 年 公元前 771 年 2 早期 政治制度 夏 家 天下 的制 度 世袭制 商 承继 夏 实行 宗法制 西周 分封 制 宗法制 礼乐制 3 早期 政治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 的结合 为 什么 以血缘关系 4 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 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一种权 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 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 巩固分 封制 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 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 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 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 局面的出现 分封制名存实亡 战国时期 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战国时期 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 一六国后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体制也更加完善 秦以后各朝代 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 一直沿用郡县制 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与分封制不同的是 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延伸 相同点延伸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 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拓展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拓展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 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但都要围绕着 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 如 三公 等相互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 最 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 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的特点 九卿 中奉常 宗正 郎中令 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 皇室专设的 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 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郡县制 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制 地方政治制度 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时全国推行 原因 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 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概况 郡 县 道 乡 里 亭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 掌行政 郡尉 掌兵事 监御史 负责监察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 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 亭 特点 特点 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影响 影响 A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B 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使 大一统 政体更为巩固 2 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 1 内容 西汉 中央 布衣为相 形成中朝和外朝制度 地方 解决王国问题 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 刺史制度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的局面 2 特点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3 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 1 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 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 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 治力量 2 特点 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4 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 为纽带 家 天下 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5 1 内容 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 政权 财权于中央 政权 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 管理 地方政务 2 特点 分权基础上的分权 地方分权 5 元朝 1 内容 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2 特点 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 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关于行省制 关于行省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 在地方设 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或 省 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 省制度作为一种军 政 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 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 的行政 军政和司法权 行省制度的建立 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 从而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发展到顶峰 1 内容 明朝 废丞相 权分六部 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 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清朝 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设立军机处 强化君权 2 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 思考 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思考 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从而只得依靠 用强权 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 一方面 统治者的特务统治 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 阻碍了历史进步 另一方面 作为上层建筑 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 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 是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1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 安定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 二 重难点分析 包括关键概念剖析 二 重难点分析 包括关键概念剖析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注 神权与王权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结构 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 要的政治制度 它在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 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保证贵族在政 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等方面起了独特在作用 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特点 1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 是中国封建社会一 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 权力高度集中 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专制皇权 6 不断加强 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 弱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 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最后被取 消 4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 维护专制统治 原因 1 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 调整内部矛盾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 维护封 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 3 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 兴修水利 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 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 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其积 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封建社会的后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 在 1 积极作用 1 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防止分裂割据 3 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兴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华文明 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4 有利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 围内传播 2 消极作用 l 经济上 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 长 2 政治上 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 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 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 派生了庞 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3 思想上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更使 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 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 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是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 下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 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 影响着立法 行政和司法 国 家是一个人的国家 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 实质上是 主人 和 奴才 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不允许有独立的 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 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 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 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 造成地 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 治理 五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五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绝对的君主 专制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的君主专制 又使 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 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 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 7 从而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这一切 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在明清时期 我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总结 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总结 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清 清 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后封 国名存实亡 西汉外朝 三公九卿 执 行机构 汉武帝 中朝 决策机构 汉武帝全国分为 13 州 州 做为监察区 汉 东汉尚书台 中枢机构 光武帝 郡县两级转变为州 郡 县三 级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隋初州县两级 唐太宗分全国为 10 道 作 为监察区唐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 制 中书省 掌决策 草拟颁发皇帝 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 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事无不总 负责执行政 令 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 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 实体 道 州 县 二 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北宋 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分州 县两级 又将唐朝的 道 改成 路 在州县之上 路 州 县 元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 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中书 省 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 府 州 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进行管理 明废中书省和宰相制 创立内阁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清设置军机处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 顶峰 省 道 府 县 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选官制度 汉朝 巩 固 沿袭秦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汉武帝频 繁更换丞相 设中朝 内朝 汉初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削藩 实行 郡 县两级制 东汉州 刺史 改为 州牧 转变 为州 郡 县三级 中央 御 史大夫 地方 刺 史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魏 晋南北朝 隋唐 完 善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 为三 三省合作 相互 牵制 和监督 保证了 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重大创造 道 州 县 北宋 加 强 设中书门下 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 州 县 御史台 科举制 8 元朝 发 展 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 省领六部 行宰相职权 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 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 事务 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 开端 形成省 路 府 州 县 级制 明朝 强 化 明太祖 废丞相 权 分六部 明成祖 设内阁 承宣布政使司 习惯上仍 称行省 府 县 清朝 顶 峰并 走向 衰落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 南书房 皇权 得到扩大 雍正 军机处 皇权 到达顶峰 省 道 府 县 都察院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见 见 P1P1 专题概览 专题概览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总的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 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如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 法制法制 以宗法制为核心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2 夏商时期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辽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4年宿迁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3年荆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b卷)
- 2023年龙岩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3年衡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4年亳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4年丽水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巩固)
- 2023年省属虚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3年锡林郭勒盟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室内空间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分布式调相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词汇表
- 灯光设计调试合同
- (正式版)HGT 5367.6-2024 轨道交通车辆用涂料 第6部分:耐高温电机涂料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职业生涯规划书成长赛道
- 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业田间机器人课件
- 旅游政策与法规案例分析题
- 新版物业交割单
- 《汽车运用基础》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