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_第1页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_第2页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_第3页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_第4页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六是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从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跨越 十五 期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3 1 和 8 覆盖城乡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全市用 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年均增长 72 5 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 712 亿元 增长 1 5 倍 城镇和农村居 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 28 3 平方米和 49 6 平方米 市区户均汽车拥有量为 12 7 辆 均居全省全国前 列 台州已经从全省贫穷落后地区转变为相对富裕地区 人均收入在全省居温州之后排名第二位 在长三 角 16 个城市中居上海之后排名第二位 台州的消费水平也一直居于前列 在长三角地区列第一位 高于 上海 杭州 苏州等地 今年全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已经达到 1600 多亿元 民富现象非常突出 十一五 期间 台州市委 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和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 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突出改善民生 加大对 三农 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不断拓宽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一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10 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7212 元 比 2005 年增长 56 4 年均增长 9 4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 6 5 2010 年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1307 元 比 2005 年增长 69 0 年均增长 11 1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 8 2 增速超过城 镇居民收入 1 7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 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工资性收入是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 它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 的最主要来源 也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17428 元 比 2005 年增长 56 9 年均增长 9 4 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60 1 较 2005 年提高 0 4 个百分点 2010 年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4828 元 比 2005 年增长 88 4 年均增长 13 5 增速超过纯收入 2 4 个百分点 占纯收入的比重为 42 7 比 2005 年提高 4 4 个百分点 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力量 近年来 为了保障民生 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 障标准不断扩大和提高 带动了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 转移性收入为 6090 元 比 2005 年增长 59 0 年均增长 9 7 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 21 0 较 2005 年提高 0 4 个百分点 为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第二来源 其中养老金和 离退休金收入人均 5172 元 比 2005 年增长 75 8 年均增长 11 9 2010 年 农村居民 人均转移性收入为 664 元 比 2005 年增长 1 38 倍 年均增长 18 9 占纯收入的比重为 5 9 较 2005 年提高 1 7 个百分点 二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2010 年 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 5127 元 比 2005 年增长 53 2 年均增长 8 9 占纯收入的比重为 45 3 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十一五 期间 农村居 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从 2005 年的 1147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666 元 年均增长 7 8 期间 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对农业经营户造成了一些影响 但总体而言 稳中有升的农产品价格为农民带来了效益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 台州农村居民家 庭经营二三产业经受了严峻考验 但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好转 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 增长逐渐恢复 五年间 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从 2005 年的 2230 元增加 到 2010 年的 3461 元 年均增长 9 2 三 财产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的增收亮点 十一五 时期 国家为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出台了一系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措 施 有力地拉动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 1432 元 比 2005 年增长了 79 4 年均增长 12 4 增速居四大类收入之首 2010 年财产 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 4 9 较 2005 年提高 0 6 个百分点 其中 出租房屋收入 人均 833 元 年均增长 12 6 利息收入人均 173 元 年均增长 3 3 其它投资收入人均 302 元 年均增长 15 1 二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环境的优化 十一五 期间 台州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 断提升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17933 元 比 2005 年增 长 45 0 年均增长 7 7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 4 9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8086 元 比 2005 年增长 60 7 年均增长 9 9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 7 1 增 速超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2 2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倍数 由 2005 年的 2 46 倍缩小至 2 22 倍 一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十一五 期间 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 消费结构由满足生存需要向着享受型 和发展型转变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休闲旅游等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热点 2010 年 城 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 924 元 比 2005 年增长 84 1 年均增长 13 0 增速领先消 费总支出 6 3 个百分点 其中旅游支出五年增长近一倍 2010 年 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 费支出为 2721 元 比 2005 年增长 44 7 年均增长 7 7 服务性消费金额已占全部消费 金额的三分之一 二 家用汽车消费突飞猛进 十一五 期间 居民收入的增长和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 为家用汽车消费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 遍布大街小巷 跑遍田间地头的家用汽车 已成为城乡居民生活水 平提高的最好佐证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为 2528 元 比 2005 年增 长 1 04 倍 年均增长 15 3 增速约为消费总支出的两倍 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0 0 上升至 14 1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家用汽车拥有量从 2005 年末的 11 辆增加 至 2010 年末的 30 辆 家用汽车拥有量的攀升 带动了车辆使用税费和车用燃料等相关 养车 费用的增长 2010 年 城镇居民人均交纳车辆使用税费和购买车用燃料支出分别 为 140 元和 651 元 较 2005 年均有成倍增长 这五年 农村居民对家用汽车的消费需求和 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 2010 年末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 10 辆 比 2005 年的 4 辆增加 6 辆 家用汽车拥有量的提升 给城乡居民家庭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便捷 三 耐用消费品不断普及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提升 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十一五 期间 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向着高档化 数字化发展 电脑 数码相机 数码摄像机等高 新技术产品成为了居民消费的热点 彩电 冰箱 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也加快更新换 代的步伐 2010 年末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 100 台家用电脑 比 2005 年末增加 39 台 并且部分家庭开始拥有多台家用电脑 如今 在家上网学习 查资料 聊天 打游戏等与 电脑有关的文娱活动 已成为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内容 2010 年末 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 53 架照相机 10 架摄像机 在数量上比 2005 年末分别增加 3 架 和 6 架 在品质上实现向 数码 产品的转移 十一五 期间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步伐在不断加快 2010 年末 每百户农 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 66 台 电冰箱 88 台 彩色电视机 158 台 比 2005 年末分别增加 15 台 25 台 30 台 拥有热水器 71 台 微波炉 28 台 家用电脑 37 台 分别比 2005 年 末增加 21 台 13 台 23 台 耐用消费品的不断普及 丰富和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五年农村居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大幅提升 有使用能力的农村成年居 民已接近人手一部 2010 年末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 205 部 比 2005 年的 130 部增长 57 7 移动电话的普及 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对外信息交流 四 居住条件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 城镇居民家庭在居住方面的改善 主要是从 量的增长 转变为 质的提 高 2010 年末 89 4 的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宅 比重比 2005 年末提高 5 2 个 百分点 现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为 42 9 平方米 比 2005 年末增加了 2 5 平方米 在住宅设 施方面 99 5 的家庭拥有卫生设备 比 2005 年末提高 2 4 个百分点 91 1 的家庭安装了 空调设备 比 2005 年末提高 9 1 个百分点 同时 除现住房外 每百户居民家庭还拥有 38 套其它住房 比 2005 年末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十一五 期间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村居民的住房面积不断增加 住房质量 明显提高 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2010 年末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57 0 平方米 比 2005 年末增加 7 4 平方米 其中 69 4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比重比 2005 年末提高 22 个百 分点 在住房设施方面 43 6 家庭安装了空调 比 2005 年末的 19 5 提高 24 1 个百分点 77 6 的家庭使用上水冲式厕所 比 2005 年的 61 5 提高 16 1 个百分点 88 的家庭用上 了自来水 比 2005 年的 79 7 提高 8 3 个百分点 75 7 的家庭使用上液化气 比 2005 年 的 57 8 提高 17 9 个百分点 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还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住房装潢的重视 装潢所用材料档次不断提高 部分富裕家庭装修已不亚于城市居民 2010 年 农村居民人 均住房消费支出 1509 元 比 2005 年增长 2 1 倍 住房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 18 6 比重比 2005 年提高 4 0 个百分点 回顾 十一五 在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物价上 涨以及农民增收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收入增速滞 后于经济的发展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了下降趋势 此外 过快上涨的物价水平 也给 居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冲击 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如何让居民收入增速赶上 经济的增长 已成为 十二五 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有效落实扶持农民增收 六项计划 深入实施 低收入 农户奔小康 工程 加快欠发达地区增收步伐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增收 2008 2011 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 22738 元增长到 30490 元 年均增长 10 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从 9180 元增长到 13108 元 年均增长 12 6 均高于全市 GDP 增速 并连续七年快于城 镇居民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 08 年的 2 48 缩小到 2 32 2011 年台州人均 GDP 达 46320 元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超 7000 美元 图 1 2008 2011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单位 元 2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城镇居民的收入仍然以工资性收入为主 但是在总收入中的 比重呈现下降态势 从 2008 年的 60 9 下降到 2010 年的 60 1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和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快 占总收入比重呈现上升态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市 农民培训工程 的深入实施 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 三产业转移 农村居民第一产业在 总收入中的占比呈 10 下降状态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呈上升态势 二 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1 消费水平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全面 改善 城乡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2008 年全市城镇家庭人均全年消费为 15715 元 2011 年达 到 22648 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008 年为 7090 元 2011 年达到 9491 元 近几年 来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在 35 左右 教育 娱乐 住房等消费迅速上升 大量高档 耐用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 家用汽车 空调 电脑 移动电话等消费品每百户拥有量不断增加 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 享受型升级 图 2 2008 2011 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 元 表 1 2008 2010 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家用汽车 辆 空调 台 电脑 台 移动电话 部 城 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2008 25 7 173 47 87 23 202 176 2009 26 9 179 54 95 31 219 194 2010 30 10 182 64 100 37 223 205 2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深入实施 百千工程 全市累计有 2936 个行政村完成村庄 整治建设 村庄整治覆盖率达 58 4 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347 个 其中省级示范村 117 个 启动实施农房改造 有效化解农村建房难题 三年来 全市直接受惠农民达到 17 3 万 户 扎实开展下山移民 截至 2011 年底 全市共完成下山移民 16793 户 共 56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