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_第1页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_第2页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_第3页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_第4页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绪论绪论 0 1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 0 2 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静力学基础 1 1 力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工程力学的任务和内容 掌握力的概 念及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力的概念及性质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绪论绪论 0 10 1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 建筑力学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其研究对象是运动速 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 工程专业则以工程中的结构和构件为研究 对象 研究它们的受力平衡运动 变形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并掌握相 关计算方法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建筑物中能承受或传递荷载并起骨架作用的物体及体系叫作结构 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构件 思考 建筑由哪些构件组成 根据几何形状的不同可将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1 杆系结构 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 组成结构的杆件其几何特征是 横截面尺寸比长度小得多 如梁 柱 拱 桁架等 2 薄壁结构 薄壁结构也称板壳结构 它是由厚度远比长度和宽度 小得多的薄板或薄壳组成的结构 如屋面板 楼面板等 3 实体结构 实体结构是长 宽 高三个方向尺寸相近的结构 如 拱壳 块体 挡土墙 坝体 等 0 2 工程力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0 2 1 工程力学的主要任务 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分析结构的几何组成规 律 解决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即解决结构 和构件所受荷载与其自身的承载能力这一对基本矛盾 0 2 2 工程力学的主要内容 1 工程静力学 这是工程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物体的 受力分析 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结构的组成规律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 析等 2 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是结构承载能力计算 的实质 主要包括基本变形杆件的内力分析和强度 刚度计算 压杆 稳定和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 刚度计算 3 结构的内力分析 由此可按杆件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超静定结构 的强度和刚度等计算 主要包括研究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和求解超静 定结构内力的基本方法 力法 位移法 力矩分配法和矩阵位移法等 我们主要学习这本书的静力学部分 第一章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静力学基础 1 1 力的概念及性质 1 1 1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产生于人类从事的生产劳动当中 当人们用手握 拉 掷及举起物体时 由于肌肉紧张而感受到力的作用 这种作用广泛存 在于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 因此 我们将力定义为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 它能使物体 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形式多种多样 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物体相互间的直接接触作用 如弹力 摩擦力 等 另一类是通过场的相互作用 如万有引力 物体在受力后会产生外效应和内效应 外效应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内效应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有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国际单位为牛顿 N 或千牛 顿 KN 力的工程单位为千克力 kgf 1kgf 9 8N 1 1 2 力的性质 力的三要素表明 力是矢量 要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图 1 1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本次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并重点讲解了力的概念及性质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复习和理解 为 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图 1 1 图 1 1图 1 1图 1 1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2 静力学基本公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静力学基本公理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静力学基本公理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第一章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静力学基础 1 2 静力学基本公理 1 2 1 二力平衡公理 二力作用在同一刚体上 使刚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是 这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且作用线沿同一直线 二力平衡是一切平衡力系的基础 建筑结构中受二力平衡的杆件 很多 钢筋受拉平衡 柱子受轴向压力平衡都属于这一类 1 2 2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 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作 用点也在该点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确定 该法则指出 两个力合成不能简单地求算术和 而 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几何和 即矢量和 它是力系简化的基础 图 1 3 FR F1 F2 表示矢量相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静力学基本公理的二力平衡公理和平行四边形 公理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复习和理解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1 1 章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2 静力学基本公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静力学基本公理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静力学基本公理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1 力的可传性 图 1 4 b 比 1 4 a 增加了一对平衡力 且有 F1 F2 F 即三 力的大小相同 作用线沿同一直线 根据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显然图 1 4 a 与图 1 4 b 二力系为等效力系 由于图 1 4 b 中 F2 与 F 又可视为一平衡力系 将此平衡力系减去即成为图 1 4 c 所示力系 同理 图 1 4 b 与图 1 4 c 力系等效 最终 图 1 4 a 与图 1 4 c 力系等效 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不平行的三个力若平衡 该三力必汇交于一点且在同一平面内 此定理证明如下 若图 1 5 所示刚体上不平行的三个力 F1 F2 与 F3 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考虑到力的可传性 显然 F2 与 F3 可合成为一个过交点 D 的力 FR 此时三力平衡已变成为 F1 与 FR 的二力平衡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 显然 F1 也必须通过 F2 与 F3 的交点 D 因此三力若平衡必须交于一点 由于 FR 与 F2 和 F3 在 同一平面 且 F1 与 FR 在同一直线上 所以 F1 F2 和 F3 也必在同一 平面内 1 2 4 作用于反作用公理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为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 向相反 沿同一直线 并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这一公理是研究结构受力分析特别是绘制隔离体受力图的基础 该公理中需强调的是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 且有作用力必定有反作用力 没有反作用力必定没有作用力 两者总 是同时存在 又同时消失 思考 作用与反作用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 鸡蛋打石头 为什么碎的是鸡蛋 用手拍桌子 为什么手会痛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力的可传性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及作用力以反 作用力公理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复习及理解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1 1 章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3 荷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荷载的概念 掌握荷载的简化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荷载的简化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1 3 荷载 1 3 1 荷载的概念 1 3 2 荷载的分类 1 按作用时间分为永久性荷载 暂时性荷载 2 按作用范围分为集中性荷载和分布荷载 思考 在建筑中 永久性荷载和暂时性荷载分别有哪些 1 3 3 荷载的简化 1 体分布荷载的简化 2 面分布荷载的简化 体分布荷载和面分布荷载的简化都是向线分布荷载进行转化 在计算 时 要先将体分布荷载 面分布荷载转换成总的荷载后再计算 思考 体分布荷载 面分布荷载及线分布荷载三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 系 书上例题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课后复习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荷载的概念及荷载的简化 希望同学们完成课 堂上布置的作业 并加以复习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 1 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 1 4 约束及约束反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约束的概念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约束反力的画法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1 4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4 1 柔性约束 由绳索 胶带 链条等形成的约束称为柔性约束 这类约束只能 限制物体沿柔索伸长方向的运动 只能受拉而不能受压 即只能限制 物体沿绳索伸长方向的运动 限制离开约束 因此它对物体只有沿柔 索方向的拉力 如图所示 常用符号为 FT 1 4 2 光滑面约束 当两物体直接接触 并可忽略接触处的摩擦时 约束只能限制物 体在接触点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约束物体的运动 不能限制物体沿 接触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故约束反力必过接触点沿接触面法向并指向 被约束体 简称法向压力 通常用 FN 表示 图中 a 和 b 所示分别为 光滑曲面对刚体球的约束和齿轮传动机构中齿轮轮齿的约束 思考 公法线方向是哪一个方向 课后习题第一题画约束反力 1 4 3 光滑铰链约束 铰链是工程上常见的一种约束 它是在两个钻有圆孔的构件之间 采用圆柱定位销所形成的连接 如图 1 16 所示 门的活页 铡刀与刀 架 起重机的动臂与机座的连接等 都是常见的铰链连接 铰链连接限制杆件在平面内的任何移动 但不限制杆件绕铰链中 心转动 课后习题的第二题画约束反力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柔性约束 光滑接触面约束及光滑铰链约束的 约束反力画法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加复习和练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1 1 章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4 约束及约束反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类约束反力的画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各类约束反力的画法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第第 1 1 章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4 4 链杆约束 两端用光滑铰链与其他构件分别联结且中间不受力的直杆称为链杆 如图 a 所示的 AB 杆 链杆约束的计算简图如图 b 所示 由于 链杆限制了构件与支座间沿杆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 因此约束反力 FA 的作用线沿链杆轴线 指向待定 如图 c 所示 1 4 5 支座及其反力 1 固定铰支座 圆柱铰链连接的两个构件中 如果其中一个构件固定不动就构成了固 定铰支座 如图 a 所示 其约束反力在垂直于铰链轴线的平面内 过销钉中心 方向不定 通常也用两个正交分力 Fx与 Fy表示 如图 b 所示 a 是桥梁上常用的理想固定铰支座 2 可动铰支座 在固定铰支座的底座与支撑面之间装上滚轴所形成的装置 称为 可动铰支座 如图 a 所示 其计算简图如图 b 所示 可动铰支 座反力只有一个 FAy 作用线垂直于支撑面 通过圆柱形销钉中心 通 常为压力 如图 c 所示 思考 桥梁中的桥面应该怎样根据支座反力画其计算简图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和练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1 1 章章 力的概念及性质力的概念及性质 1 4 约束和约束反力 1 5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给类无约束反力的画法 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各类约束反力的画法及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3 固定端支座 使被约束物体在约束端完全固定 既不能转动又不能移动的支座 称为固定端支座 其约束反力一般用三个反力分量来表示 即两个相 互垂直的分力 Fx Fy和一个反力偶 M 如图所示 4 定向支座 定向支座又称滑动支座 其特点是只允许沿某一指定方向移动 因此其可以产生一个与移动方向垂直的反力和一个反力偶 方向待定 用字母 R M 表示 如图 a 为定向支座的示意图 像平板闸门的门槽 龙门架的滑道 等均可视为定向支座 1 5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在受力分析时 首先应明确哪些物体是需要研究的 这些需研究 的构件或结构被称为研究对象 再将研究对象从结构系统中分离出来 单独画出该物体的简图 这一被单独分离出的研究对象称为隔离体 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 正确地画出构件的受力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 键 画受力图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研究对象 画出分离体 2 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 3 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约束反力 书上例题 1 1 和 1 2 讲解 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复习及课后作业 5 8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衡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衡 2 1 力系的分类 2 2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及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力系的分类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方法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2 1 力系的分类 根据力作用线的分布情况 力系可分为平面力系与空间力系 力系中 各力的作用线都作用在同一平面上 该力系称为平面力系 力系中各 力的作用线呈空间分布 该力系称为空间力系 平面力系又可分为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和平面任意力系 1 平面汇交力系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在同平面内且相交于 同一点 2 平面平行力系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在同平面内且互相平 行 3 平面任意力系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共面 但既不完全平 行 也不完全相交 2 2 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方法 力系的简化又叫力的合成 是在等效作用的前提下 用最简单的 结果来替代原力系的作用 2 2 1 几何法 如图 2 4 a 所示 在刚体上作用一汇交力系 汇交点为刚体上 的 O 点 根据力的可传性原理 将各力沿作用线移至汇交点 成为共 点力系 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依次将各力两两合成 求出作用 在 O 点的合力 R 实际上 也可以连续应用力的三角形法则 逐步将 力系的各力合成 求出合力 R 如图 2 4 b 所示 思考 运用几何法对平面汇交力系进行简化 其简化结果如何 书上例题 2 1 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2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及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力系的分类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方法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5 分钟 分钟 2 2 2 解析法 解析法就是利用合力投影定理 由分力的投影求出合力的投影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再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1 力的投影 设一平面汇交力系由 F1 F2 Fn组成 在力系的作用平面内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依次求出各力在两坐标轴上的投影 F1x F2x Fnx与 F1y F2y Fny 设合力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Rx Ry 根据合力投影定 理 它们与各分力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满足下面的等式 Rx F1x F2x Fnx Fix Ry F1y F2y Fny Fiy 由合力的投影可以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R 的大小 22 22 iyixyx FFRRR R 的方向 y x R R tan 式中 是合力 R 与坐标轴 x 所夹的锐角 Fix Fiy分别是 原力系中各力在 x 轴和 y 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总之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结果为一合力 合力的作用线 通过力系的汇交点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 即 R F1 F2 Fn Fi 书上例题 2 5 2 6 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2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及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5 分钟 分钟 2 2 3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 而前面学习可知 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结果是一个合力 当这一 合力等于零时 刚体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必 要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 即 R F 0 思考 若运用几何法对平面汇交力系进行简化 得到的结果如何 课后练习第七题请同学回答 2 2 4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根据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合力投影定理 可以得到平面汇 交力系的平衡方程为 Fix 0 Fiy 0 3 2 式 3 2 说明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是力系中的各力在两个 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 书上例 2 7 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3 平面力偶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力矩的计算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先复习上次课内容 2 3 力矩力矩 思考 第一章的学习中 我们了解了二力平衡 那么 我们开车 的时候用大小相等的两个力转动方向盘 方向盘为什么会动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力矩和力偶 2 3 1 力矩 1 力对点之矩 以扳手拧紧螺丝为例来分析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 如图 1 7 所示 作用于扳手一端的力 F 使扳手绕 O 点转动 O 点称为力矩中心 简称矩心 扳手绕矩心的转动效应不仅与力 F 的大小有关 还与矩心 O 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d 有关 从矩心 O 到 力 F 作用线的距离 d 称为力臂 由力的作用线和矩心 O 所决定的平面 称为力矩作用面 在力学中用 F 的大小与 d 的乘积来度量力使物体绕 矩心的转动效应 称为力 F 对 O 点之矩 以符号 MO F 表示 即 MO F Fd 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为正 顺时针转动为负 讨论 1 力矩的大小和转向与矩心位置有没有关 同一力对不同矩心的力矩 是否相同 2 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过矩心时 力矩为多大 3 力的作用点沿其作用线移动时 力对点之矩变不变 4 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为多少 书上例题 2 8 讲解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3 平面力偶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力矩的计算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先复习上次课内容 2 3 平面力偶系平面力偶系 2 3 1 力矩 2 力对轴之矩 如图所示 在力的作用下 物体绕矩心 O 转动也可以看成是物体 绕过 O 点与力矩平面垂直的轴线的转动 所以 平面内力对 O 点之矩 可以看成是空间力对 z 轴之矩 力 F 对 z 轴之矩用符号 Mz F 表示 Mz F MO F2 F2d 当力的作用线与转轴平行或相交时 力对轴之矩为零 3 合力矩定理 合力的投影与分力的投影间满足合力投影定理 合力对某点或某 轴的力矩与分力对同一点或同一轴之矩也有类似的关系 合力矩定理 合力对平面内任意一点 轴 的力矩等于各分力 对同一点 轴 的力矩的代数和 即 MO R MO F 或 Mz R Mz F 书上例书上例 2 9 2 10 讲解讲解 问题 1 对挡土墙使用一个斜向下的推力 要使其倾覆 图上的 A B C 三点 哪一个点开始先倒 2 在求合力对矩心的力矩很困难的情况下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求力矩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 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说明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 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 不另填写教案 不另填写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3 平面力偶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力偶的定义 力偶的计算方法及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力偶的计算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先复习上次课内容 2 3 平面力偶系 2 3 2 力偶 1 力偶的定义 在力学中 把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线平行的两个力所组成 的力系称为力偶 记为 力偶中两力作用线间的距离 d 称为力 FF 偶臂 力偶所在的平面称为力偶作用面 六中一个力的大小与力偶臂 的乘积称为力偶矩 用符号 M 表示 M Fd 跟力矩一样 力偶也会使物体发生转动 逆时针为正 顺时针为负 讨论 组成力偶的两个力是否属于二力平衡 2 力偶的性质 问题 1 组成力偶的两个力向任意轴的投影的代数和为多少 力偶是否能与 力等效 2 力偶的两个力对其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的力矩的代数和为多少 与矩 心位置有没有关系 3 两个力偶要等效 需满足什么条件 4 力偶是否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动 力偶三要素 力偶矩的大小 转向 力偶作用面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课后复习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3 平面力偶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力偶的合成及力偶系平衡的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力偶平衡条件的应用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先复习上次课内容 2 3 2 力偶 3 力偶的合成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偶组成的体系称为力偶系 在力偶系 的作用下 物体同样只产生转动效应 即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仍为一力 偶 合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的力偶矩的代数和 M M1 M2 Mn Mi 思考 若一个物体只有力偶系的作用 且处于平衡状态 则其处 于平衡态的条件是什么 讨论 攻丝时 为什么要两手握扳手均匀用力 双人皮划艇比赛时 为什么同组队员必须相互配合 协调用力 4 力偶系的平衡 当力偶系的合力偶的力偶矩等于零时 原力偶系对物体不产生转 动效应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故在力偶系作用下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的条件为 0 i M 书上例题 2 11 2 12 讲解 问题 例题 2 11 中 F1和 F2 F3和 F4分别对物体产生什么效应 例题 2 12 中 要求解支座的约束反力 在力平衡方程无法求解的情况 下 应该怎么办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 课后复习课后复习 练习题第练习题第 4 题题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第 2 2 章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及简化 2 4 平面一般力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力的平移定理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力的平移定理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述讲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板书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方法设计方法设计 先复习上次课内容 2 4 平面一般力系 2 4 1 力的平移定理 问题 什么是平面一般力系 对于平面一般力系如何进行简化 力的平移定理 作用在刚体上 A 点的力 F 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内 任意一点 B 同时附加一个力偶 此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来的力 F 对 点 B 的矩 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 作用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平移到 刚提上任意一点 而不改变原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显然 如果力离 开其作用线 平行移到该刚体上任意一点 就会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 效应 如果我们在原力系上加一个平衡力系 则不会改变原力系的运 动状态 证明 如图 a 所示 在刚体上 A 点作用有力 F 由加减平衡力 系公理 在刚体的任意一点 B 加上平衡力系 F F 并令 F F F 如 2 1 b 所示 则 F 和 F 构成一个力偶 其矩为 M Fd MB F 则力 F 平行移动到点 B 同时附加一力偶 M 如图 c 所示 证 毕 力的平移定理表明 一个力可与同一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