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1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2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3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4页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七讲 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第七讲 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授课要点 一 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 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一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 许多结 构尚有争论 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 点 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 看 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中古 汉语汉语 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 化 第一 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 敷 奉 微四母 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 上古重唇音的 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 敷 奉 微 一 二 四等和 开口三等仍然念帮 滂 并 明 这一音变过程完成 的比较晚 广韵 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 但不会晚 于晚唐五代 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 从舌头音端 透 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 2 上音知 彻 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 韵母为一 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 韵母为三四等的 字演变成舌上音 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 切韵 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 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与原来的喻母合 并 分化的条件是 一 二 四等仍然读匣母 三等 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 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 与从匣 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 韵母系统最明显的 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 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 m 尾演变 成 A尾 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 冬 钟韵 以 凡 丰 弓 吕 中 冬 众 虫 充 宗 戎 农 隆 作声符现代汉语念 ong 的 字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演变属于异化 这类字的上古 韵尾为唇音 m 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 u 音 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 韵尾异化为 A 如 风 上古音属帮母侵部 中古属于帮母东韵 其演变为 pi wAm puA 二 从二 从 广韵广韵 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3 除了声调以外 从 广韵 到现代汉语音系 汉 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 有 35 个声母 现代汉语只有 22 个声母 韵 母方面 广韵 有 142 个韵母 现代汉语只有 38 个韵母 从 广韵 到现代汉语 声韵调方面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调变化声调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 上 去 入四个声调 到现代汉 语演变成平 上 去 入四个声调 主要发生了 平 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派四声 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 阳平两个声调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古代的清 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 如 高 天 风 帮 中 知 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如 红 农 来 旁 泥 牛 等 这种音 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 元代周德清 中原音韵 已 经有了阴平 阳平两个声调了 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 调上的类隔 如 之 章 止而切 繃 帮 北萌切 梭 鲁 4 登切 刊 苦寒切 刀 都牢切 匆 仓红切 劳 鲁刀切 浊上变去浊上变去 此处 浊 指全浊声母 包括 并 奉 定 从 邪 床 禅 群 匣 等声母 去 指去声 所谓 浊上变去 指中古的全浊上声 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 抱 厚 鲍 上 伴 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 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 中原音韵 已经归入到去 声了 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 如 厚 胡口切 鲍 薄 并 巧 溪 切 撼 胡 感切 入派四声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 阳 上 去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 次浊入声字变 去声 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 四声都有 声母演变声母演变 主要演变主要演变 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 汉语声母有分化 也有 5 合流 但整体上看 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下面我 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 说明 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 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 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 第一 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 敷 奉 微 其中非 敷 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 f 微母 由唇齿鼻音A演变成零声母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 了许多类隔切 如 阪 扶板切 蔓 无贩切 扁 方典切 遍 方 见切 飘 扶招切 苗 武瀌切 第二 知组 章组 庄组合并成卷舌音 tA tAA A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 如 展 知演切 碾 尼展切 赏 书两切 昌 尺 良切 夷 以脂切 书 伤鱼切 第三 疑母 喻母 微母 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 声母脱落 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 其中日母止摄三等 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 er 音节 现代汉语 er 音节只 有一个来源 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 也造成了许多类隔切 如 而 如之切 儿 汝移切 迤 移尔切 柔 耳由切 6 第四 日母演变成卷舌音 r 止摄开口三等字除 外 现代汉语声母 r 只有一个来源 全部来自古代 汉语的日母字 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 如 孺 而遇切 乳 而主切 辱 而蜀切 忍 如 轸切 绕 而昭切 第五 由精组 z c s 和见组 g k h 声母分 化出舌面音 j q x 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 韵 母为洪音 开口呼 合口呼 的仍然念 z c s 和 g k h 韵母为细音 齐齿呼 撮口呼 的演变成 j q x 此外 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 了 j q x 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 如 鸡 古溪切 餐 七 清 安切 坚 古贤切 牵 苦坚切 千 苍先切 倩 仓甸切 孝 呼教切 笑 私妙切 分尖团分尖团 不分尖团不分尖团 是与音变有关的一对术 语 这里 尖 指尖音 团 指团音 音韵学上将 j q x 与 i y 相拼的音节叫团音 将 z c s 与 i y 相拼的叫尖音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 古代 z c s 与 i y 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 j q x 了 称作不分尖团 古代 z c s 与 i y 相拼的音节在京 7 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 j q x 称作分尖 团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 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 浊音清化 这里的 浊 指 全浊声母 古代的 并 奉 定 从 邪 床 禅 群 匣 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 部演变成清声母 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 古代全浊塞音 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 件进行清化 声调为平声调的字 声母演变成同部位 的送气清音 声调为仄调的字 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 不送气清音 如並母演变成 b p 两个声母 平声字 演变成 p 如 旁 庞 等 仄声字演变成 b 如 棒 抱 等字 其它的情况是 略 这类音变 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 如 诞 徒旱切 但 徒案切 庞 薄江切 庖 薄 交切 第二 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 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 现代汉语 22 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 如 n 有的比较复杂 如卷舌音 舌面音和零声母 可以分 为以下几情况 第一 来源比较单一的 m n l r 和零声母 8 中的 er 音节属于这一类 m 来源于明母 n 来源于泥 母 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 如 牛 l 来自来母 r 来自日母 有少数韵母为 ong 的字来自喻母 如 荣 融 及 容 和以 容 充当声符的字 er 音节的字全部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 第二 来比第一类复杂的 唇音类唇音类 b 来自古代的帮母 p 和並母 b 其中平声字 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 如 帮 巴 把 兵 柄 板 去声字则帮母 並母都有 p 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 並母 如 旁 袍 盆 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f 来自古代非 敷 奉三母 其中阳平字来 自古代的奉母 如 凡 坟 其它的字三个声母 都有 舌尖中音舌尖中音 t 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 其中平声字 上 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 如 当 东 打 等 刀 岛 去声字则端母 定母都有 t 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 定母 如 同 徒 唐 谈 其它的字来自 滂母 9 舌根音舌根音 g 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 其中平声字 上 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 如 高 干 钢 敢 狗 梗 管 去声字则见母 群母都有 k 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 其中阳平字来自 群母 如 狂 扛 其它的字来自溪母 h 来自古代晓 匣二母 其中阴平字主要来 自古代的晓母 如 蒿 鼾 欢 阳平字主要 来自古代的匣母 如 红 豪 痕 还 其 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 第三 来自非常复杂的 舌面音 舌尖前音 卷舌音 零声母属于这一类 舌面音舌面音 现代汉语舌面音 j q x 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 腭化而来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j 来自古代的精 从 见 群四母 其中平声字 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 如 居 精 经 竟 井 紧 搅 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k 来自古代的清 从 溪 群四母 其中阳平字 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 如 桥 求 钱 强 前 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10 x 来自古代心 邪 晓 匣四个声母 其中阴平 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 如 心 先 仙 宣 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 如 贤 悬 祥 徐 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 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 如 居 字 阴平 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 但该字从 古 谐声 古代声母应该与 古 字同类 由此推 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 又如 咸 阳平 有 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 但该字是 感 字的声 符 声母应该与 感 字同类 属于喉牙音 由此推 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 舌尖前音舌尖前音 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 来源比较复杂 卷舌音卷舌音 卷舌音 zh ch sh 来自古代知组 章组和庄组部 分字 零声母零声母 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 分别来自古代 的影母字 喻母字 微母字 疑母和部分日母字 虽 然来源复杂 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 第一 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 如 衣 11 安 烟 弯 第二 er 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 第三 与 b p m f 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 本上来自微母 如 问 字 从 门 谐声 古代声母应该与 门 字同类 属于微母 第四 与 d t 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 代的喻母 如 谕 喻 渝 字与 偷 字同声符 属于古代的喻母 韵母演变韵母演变 由中古汉语的 142 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 38 个声母 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 几个韵母的情况 如中古的 a 分化为现代汉语的 a e ie 三个韵母 但总体上看 基本上走的简化合 流的演变道路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 如介音系统 中古 汉语有 i u w iu iw i i u i w 等介音 到现 代汉语简化成 i u y 三个介音了 简化的结果是韵 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 的四呼格局 大体情况是 古代的开口一 二等韵母 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 合口一 二等演变成现代 12 的合口呼 开口三 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 合口三 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 这只是一个 大致的演变趋势 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第二 韵尾大大简化了 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 m n A三个鼻辅音韵和 p t k 三个塞音韵尾 演变到现代汉语 p t k 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 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 中古的 m 韵 尾演变成 n 尾 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 m 尾的韵摄 演变到现代汉语 咸摄与收 n 尾的山摄合 流 深摄与收 n 尾的臻摄合流 如 南 由 nA 演变 成 nan 森 由AA A 演变成Aen 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 i 支 脂 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 微韵的合口三 等字 缉韵开口三等字 质韵 迄韵 职韵开口三等 字 陌韵 昔韵 锡韵开合三等字 A A 支 脂 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A A 支 脂 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祭韵 废韵开口三 等字 齐韵开口四等字 缉韵开口三等字 质韵 迄 13 韵 职韵开口三等字 u 模韵合口一等 鱼韵合口二等 虞韵合口三等 侯韵开口一等 尤韵开口三等 幽韵开口四等 阴声 韵 没韵合口一等 术韵合口三等 物韵合口三等 屋韵 沃韵合口一三等 没韵合口一等 术韵合口三等 物韵合口三等 德韵合口一等 职韵合口三等 屋韵 沃韵合口 三等 er 支 脂 之三韵开口三等 ou 主要来自尤韵开口三等 侯韵开口一等 屋韵合 口三等 其中 ou 与 g k h d t n l p 相拼的 字及零声母字来源于侯韵开口一等 都 来自模韵 开口一等除外 与 zh ch sh r m f 相拼的字 来自尤韵开口三等 肉 轴 妯 粥 来自 屋韵合口三等除外 14 uen 魂韵合口一等 谆韵合口 文韵合口三等 其中 读 gun kun hun zun cun dun tun 来源于魂韵 合口一等 荤 文韵合口三等 吞 属痕韵开口 一等除外 读 zhun chun shun run 的字来源于 谆韵合口三等 ang 唐韵开口一等 阳韵开口三等 合口三等 江韵 开口二等 其中 ang 与 g k h z c s d t n l 的字以及零声母字来 自唐韵开口一等 gang 音节阴平字除外 ang 与 f 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合口三等 ang 与 zh ch sh r 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 iang 来自阳韵开口三等 江韵开口二等 其中 江 腔 项 讲 降 绛 来自江韵开口二等 其它韵母为 iang 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写出下列四字在 广韵 中的声母 等 开合口 韵 声母等开合口韵 15 投 仓 屯 房 请注出以下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摄开合等调韵声母 ex 蓝咸开一平谈来 中 国 和 江 苏 写出下列六字在 广韵 中的声母 等 开合口 声母等开合口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16 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 并说 明理由 堪 苦寒切 刀 都牢切 匆 仓红切 劳 鲁 刀切 苗 武瀌切 2 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 诸良切 许良切 古顽切 知鱼切 莫袍切 都寒切 苏前切 胡田切 苦坚切 古电切 3 根据下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推测这些在古汉语 中的声母 寒 端 高 烤 日 而 旁 亡 完 同 如 空 倒 老 怒 红 短 版 问答题问答题 1 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2 简述 风 字由上古到中古时期的读音变化 3 简述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及条件 4 简述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浊音清化 的条 件 17 5 简述古代精组和见组声母腭化舌面音的条件 6 以北京话为例 说明 平分阴阳 入派三声 在 规律 7 古代的入声在今普通话中已经消失 分别归入平 上去声 请举例说明具体情况以及其中的演变规律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平分阴阳 2 浊上变去 3 入派三声 4 尖 团音 分尖团 第八讲 广韵 以后的韵书 广韵 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主要有 集韵 平水韵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韵略易通 类音 等 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 韵书简介一 韵书简介 集韵集韵 宋人丁度奉诏编撰 全书分为十卷 其中平声 四卷 上 去 入三声各两卷 分 206 韵 代表仍然 是 切韵 音系 与 广韵 相比较 有以下不同 一是收字增加了 收字 53525 字 二是对 206 韵作了 18 同用 独用 规定 三是增加了 又音 这些 又音 很多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读音 四是对 广韵 的反切作了一些改动 这些改动也反映了当时语音变 化 该书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的重要资料 平水韵平水韵 是一系列分 107 或 106 韵的韵书的通称 宋代平 水刘渊的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该书根据 广韵 韵目所注的 同用 独用 将 206 韵合并成 107 韵 金代王文郁 平水韵略 进一步合并作 106 韵 平水 韵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比较大 它是文人作诗的标准 同时清代许多重要的辞书如 佩文韵府 经籍篹诂 都是按 平水韵 106 韵编排的 中原音韵中原音韵 又名 中州音韵 元代周德清著 分 19 韵部 平声阴 平声阳 上声 去声四个声调 是近代汉语 语音的代表性韵书 洪武正韵洪武正韵 19 明代乐绍凤等于洪武八年编著 全书 76 韵 平 上 去 入四声 31 个声母 保留有全浊声母 是 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 韵略易通韵略易通 明代兰茂著 全书分 20 韵部 并附有 早梅诗 一 首 代表当时的 20 个声母 东 t 风 f 破 pA早 ts 梅 m 向 x 暖 n 一 枝 tA开 kA 冰 p 雪 s 无 v 人A看 k 春 tAA从 tsA天 tA上A来 l 除了舌面音尚未从舌尖前音和舌根音分化出来 尚保留唇齿擦 v 以外 这个声母系统与现代汉语已经 差别不大了 类音类音 清代潘耒著 该韵书首次提出开 齐 合 撮四呼的 概念 二 二 中原音韵中原音韵 音系简介音系简介 20 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 分 平声阴 平声阳 上声 去声 四个声调 与 广韵 音系相比较 发生了 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 平分阴阳 二是 浊上变去 三是 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在 中原音韵 中的归属与现代汉语入 派三声不同 其中全浊入声字归阳平 次浊入声字归 去声 这是 中原音韵 与现代汉语一致的 清声母 入声字在 中原音韵 归入上声 而在现代汉语却归 入到阴阳上去四声 这虽两者不同之处 详见下表 入声字全浊入声字次浊入声 字 清声母入声字 中原音韵阳平去声上声 现代汉语阳平去声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声母系统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 究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