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业对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城区的调查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杨 剑 指导教师 姚兆余 狄金华摘要: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表现在经济层面适应、社会层面适应和心理层面适应,这三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就业状况无疑是最核心的内容,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适应水平。因此,进城务工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可以把他们纳入城市主流的决定因素,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仍存在着不少障碍。减少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障碍,让他们实现个人城市化,这符合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就业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 to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InfluenceTaking the investigation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Yang Jian-Tutor Yao Zhaoyu Di JinhuaAbstract: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city compatibility to display in the economical stratification adapt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dop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ratification adapts,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the relations which layer upon layer progressives. But their employment condition is the most core content without doubt, directly is affecting them to the city adoption level. Therefore, the occupation which the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disengaged in is possibly them brings into line with the city mainstream the determining factor, But at present as a result of all sorts of factors influence, entered city the work such employment still to have many barriers, reduce the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employment barrier, lets them realize individual urbanization, this conforms to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and the modernize development tendency.Keyword: migrant peasant workers;city adoption;employment前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农民。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2.5亿进城务工农民,其中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在1.3亿以上。进城务工农民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过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进城务工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不仅是空间地理位置上的转移,而且更多的是从观念到行为方式的转变,这是一次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适应过程。它涉及到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城市化过程。从城市化角度而言,大批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的进城务工农民,不管他们是否就此定居抑或再次回流农村,城市经历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对城市文化的传播,肯定会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层面适应,社会层面适应和心理层面适应等,这三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状况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作为核心内容的就业状况,不仅可以提供进城务工农民经济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供他们学习与遵守团体规范的机会,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社会关系中去。进城务工农民良好的就业状况会增加其克服社会适应中困难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相反,如果他们就业失败,则很可能游离于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之外。因此,进城务工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可能把他们纳入城市生活,从而加快整个城市化进程的决定因素。从这一层面上说,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状况与其城市适应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实践意义。一、文献回顾国外对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他们主要从乡城迁移者的适应性(包括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途径)、适应周期、影响适应的因素、适应的最佳状态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福奎斯等人对职业适应的研究,其探讨了乡城迁移者整体的适应状况。2国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民工潮”以来,众多学者就从不同角度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一个外来农民要被城市所接纳,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即把进城务工农民的适应划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3朱力的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田凯的关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和窦开龙的欠发达地区进城务工农民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分别从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等层面对这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4李培林的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和刘传江的社会资本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合则分别从社会网络、社会地位的角度考察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问题。5他们认为,进城务工农民的流动是他们获得新的社会位置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从农民转化为市民,意味着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二是以机会资源为象征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6而从城市性角度来看,则认为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进城务工农民在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7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分别从进城务工农民主体的角度,即性别、年龄、家庭模式等微观层面考察了其城市适应状况,8总结了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9而对于就业和职业适应,社会学则把视点集中于工作群体、组织本身及其机能上。特别从个人与工作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来把握职业适应。10例如,巴克认为,职业适应是通过融合过程来实现的。融合过程意味着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组织通过正式的社会化,采用各种测验、考试、面试、训练来教导成员。11在此过程中,人们构筑自己的立场和地位,并且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实现着职业适应。12由于研究的立场与角度不同,提及的职业适应标准也不尽相同。但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并非普通的从业者,他们属于乡城迁移者的一种特殊群体,将面临全然陌生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进城务工农民职业适应的探讨应该更多的从人的继续社会化这一理论角度出发,而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职业适应的标准。对文献的分析表明,目前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社会制度及进城务工农民个人特质方面。虽然有学者开始关注就业对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影响,学者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对进城务工农民城市的就业进行分析,并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其对城市适应性影响。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界定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进城务工农民”(又称务工农民,民工)定义为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以从事各种“自由”职业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什么是“适应”?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13 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同样,由于进城务工农民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适应与社会化是一个事物从两方面的不同表述。社会化是从社会对人的教化角度而言,强调的是执行社会化的各种主体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适应则主要是从接受社会化的个体角度而言,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化的过程的接受程度。14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再适应、再改造的复杂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和社会的整个过程,适应也贯穿于人的一生。具体到进城务工农民的适应,则表现为一种成人的社会化。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担任了另一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城务工农民的这种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环境。显然,进城务工农民的适应是他们在新的环境下继续社会化。(二)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学界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的研究现状,了解相关数据,为研究设计和分析论证提供有力的理论和经验依据。 (2)问卷法。问卷样本容量为100份。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个人基本资料、就业情况以及城市适应状况三个方面。问卷抽样采用三阶段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从进城务工农民比较集中的南京城区的五个区中抽出了三个区,第二阶段从选中的三个区中抽出了三个街道,第三阶段则在所抽取的街道以偶遇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91.0%。 (3)访谈法。考虑到问卷调查样本的某些不足之处,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样本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个案为10人。2.资料分析方法对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为单变量描述性分析和多变量相关分析)。对个案资料则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采用个案编码法(C1,C2,C3)。(三)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1性别结构进城务工农民以男性为主,在发放的问卷中63.0%的被调查对象是男性,女性占37.0%。这个数据比较接近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对南京市流动人口所做的调查数据结果。2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到,在南京的进城务工农民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40岁以下(包括40岁)的有72.0%,其中3140岁的年龄段占总数的43.0%。可见,在城市中打工的进城务工农民多数是原来农村社区的壮劳动力,正是这些处在体力旺盛时期的壮劳动力,为南京市的城市建设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表1 进城务工农民的年龄结构年龄(岁)203031404150516061以上人数29431972百分比(%)29.043.019.07.0061.03文化程度构成调查的进城务工农民以低学历为主。如表2所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他们的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占样本总数的64.0%,其文化程度分布如下表所示:表2 文化程度分布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小学及以下1919.219.2初中4545.564.7高中或中专3232.397.0大专及以上33.00100.0合计99100.0100.04婚姻状况以已婚人群为主。在所调查的对象中25人未婚,68人已婚,另有4人离婚,3人丧偶。同时调查也发现,在68.0%的已婚人群中有83.5%的人目前和自己的配偶生活在一起。三、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状况(一)务工种类 进城务工农民进城从事什么职业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在城市里立足和以什么方式融入城市。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一般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从就业岗位来看,现今我国城市的各个行业中,几乎所有工作条件优越,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都被城市人所垄断。而一切艰苦、肮脏、劳累以及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则大都由进城务工的农民从事。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市民之间存在着就业岗位隔离的情况。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从事非技术性工作。从所从事的行业看,他们大多数在正式体制以外的各行各业,像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都和他们无缘。即使在国企,事业单位等正式体制以内的单位工作,他们大多从事的只是一些地位较低的工作,如看门、清洁、做饭等,而且大多数不是正式的体制内编制,只是合同工或临时工。如个案C2虽然在南京市中山陵园林花木公司工作,但只是种植花草的合同工。在此调查中,进城务工农民所从事的行业大多数集中在服务业(如餐饮、保安、家政工人等),占52.0%;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摊点或店铺),占34.0%;另有其他14.0%的被调查者从事搬运工、简单建筑装修、卫生清洁、个体运输、收旧拾荒等工作。(二)收入待遇 经济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经济收入情况如下表3所示。表3 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收入水平(元)人数百分比(%)500及以下1919.050110006464.0100115001212.01501200033.02001及以上22.0合计100100.0调查显示,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月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占总数的64.0%;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和高于1000元的只是少数。有学者对南京市这一群体平均月收入所做调查得到的数据是850.88元。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仍有少数人月收入(1500元以上)较高,这说明进城务工农民群体内部在收入上也开始出现分层,差距逐渐拉开。当然,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很多人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调查中,每天工作时间在810小时的占37.0%,1012小时的占32.0%,超过12小时的占18.0%,而工作时间不一定的占6.0%,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只有7.0%。个案C7开的拉面馆每天营业15-16小时,月净收入才1000多元。工作时间的超长,影响了进城务工农民的休闲和娱乐,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从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生活待遇上来看,尽管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人在同一工作单位、干同样的工作并且工龄相同或比城市工人更长,但他们不仅不能获得相等的工资、奖金和其他劳动报酬。甚至不能累计工龄,不得评定技术等级,没有资格参加技术培训,没有晋级升职的机会,领不到住房补贴和医疗救济等。在职业福利和职业保障上,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居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像城里的工人,他们在单位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很多的福利或其它隐性收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收入情况调查是一种与个人利益相关度很强的调查,会由于存在“心理二重区域”而出现掩盖事实,欺骗调查者的现象,从而造成调查结果的偏差,因此,不排除数据可能存在谎报和低报的情况。然而,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虽然与农村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整体的收入水平还是比较低。(三)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农民获取就业信息主要依靠亲缘、地缘等信息源。79.0%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信息的获得是依靠熟人(亲戚、朋友、老乡等),而来自于传统社会网络之外的比例不到20.0%,到正规人才市场区找工作的占8.0%,自己到用人单位找的占6.0%,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得到工作信息的仅占5.0%。导致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来自老乡或亲戚朋友等非正规信息来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正规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就业需要,同时大量的就业信息不能及时地发布到流动人口那里;二是仍然存在大量非法中介机构,使很多流动人口望而生畏,对其信息的可靠性深感怀疑;三是大量流动人口的交往圈仍然局限在有限的地缘与亲缘范围之内。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在选择就业信息时,主观上仍然受血缘和地缘因素的影响。调查也表明,有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开始依靠中介机构,人才市场获取就业信息,这可能主要得益于政府在规范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市场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南京市为方便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消除就业歧视,决定给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待遇”,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中介服务。虽然中介机构,人才市场正逐步开始发挥作用,但是依靠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就业依然很低,很不容乐观。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非正规就业信息来源仍是主体。四、工作状况对进城务工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urban adaptability)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以后,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和能力。我们把进城务工农民的适应划归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是进城务工农民适应的三个不同方面,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进城务工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适应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进城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它反映了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上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程度。只有在心理上也适应了,才说明城市化对他们人格的影响、塑造、提升,由农村人转换为城市人这一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心理适应实际是被城市同化,完全地融入城市社会。(一)对经济层面的影响 1经济收入与消费据2004年南京大学钱雪飞博士对南京市578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月平均收入为850.88元,而平均每人每月开支为378.04元。这样大体可以推算出消费占了收入的44.43%。15 与此相比,南京市在职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704.92元,月平均消费为771.75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在职职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学者研究发现,尽管进城务工农民群体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但由于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获取经济收入。虽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但他们普遍认为劳动强度适中。16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情况有所改变。进城务工农民主观认为自己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原因中,有56.0%的人认为是由于工作不稳定,只有17.0%的人认为是由于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可见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时间的增长,他们开始以城市和城市人为参照标准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超负荷,工作环境恶劣,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地埋头拼命苦干。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上与城市人的差距,问及“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比不上城里人”,有超过半数的人(51.0%)认为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可见,认为“劳动强度适中”只是早期出去或刚进城的进城务工农民的想法,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对现实的认同。随着他们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长,他们会慢慢改变自己的价值参照系,改变自己那种埋头苦干、不问一切的观念,学会保障自己的权益。这是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上开始适应城市的表现。 和经济收入直接相关的是消费水平。经济收入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多为外地人员,其饮食、住宿费须自理。虽然有的单位包吃包住,但其食宿的费用也是从薪金中扣除,所以他们的消费仍基本停留在对生活必需品的满足层次,而用于娱乐和发展性消费支出不多。他们的支出主要用于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消费上,如购买食物、房租水电、电话费、交通费、添置衣物等。当前进城务工农民的消费支出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子女教育费用成为很多城市进城务工农民家庭一项重要的支出,他们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反映了进城务工农民群体适应城市生活的一个更深的层次价值观念的转变,认为子女教育费用成为家庭主要支出的占35.0%。可见进城务工农民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看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普遍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第二,电话费成了进城务工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占31.0%)。这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获得发展的表现。电话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沟通,及时传递信息,保持联系的主要手段。电话、手机拥有率的提高,电话费用支出的增大,预示着进城务工农民日益接近现代社会,也日益活跃于城市生活。第三,添置家具衣物也成了主要支出之一。这反映了两个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或己经在城市安家;二是进城务工农民群体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学会改善自己的外表形象。这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另一个表现。第四,进城务工农民群体的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问卷中,列举了8类主要用途,每一类都有部分的人选择。进城务工农民群体的消费支出不再局限于前几年的“寄回家”,或是仅仅是购买食物等,而是向着城市人的消费模式发展。这在年轻进城务工农民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他们家庭负担较轻,而且思想观念转变较快,消费模式和城市人差不多。2居住条件 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交往与他们的职业和居住相关。居住地是进城务工农民除了劳动场所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居住的地点及其所在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有着重大的影响。 进城务工农民主要的居住形式有:居住用工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租赁房屋三种。同其它消费一样,进城务工农民在住房方面的消费也是处于维持最低消费的状态。调查中,选择每月支出主要用于房租水电的占49.0%。大多数的进城务工农民认为城市只是暂时的栖身地,这样进城务工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主要是满足其休息和基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对住处没有什么奢求。只想有个能挡风避雨,存放少量物品的地方就满足了。可见,和城市居民相比,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是相当简陋的。在城市居民看来是基本的住房条件,如有厨房、厕所、单独的客厅、阳台等,在进城务工农民看来是一种奢侈。有学者研究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方式(职业)和居住方式相关程度很高,并因此,把进城务工农民进入城市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三大类:17(1)都市中的村落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以“村落”聚居的方式进入城市边缘地区。多为自我雇佣或成为雇主的个体商贩和受雇于他人的打工者、散工以及拾荒者等无业人员。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成员多来自同乡同县同省,同质性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中,并没有涉及到以村落形式聚居的进城务工农民。在此借用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论证有关的结论。这种都市中的“村落”对于进城务工农民适应城市生活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减少他们进入城市生活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又妨碍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传统与现代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在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村落的进城务工农民身上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和磨擦。但当传统和现代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又不能单独发挥作用时,他们就会觉得特别仿徨和无措。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障碍的消除,他们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个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2)渗入城市中的个体这一类主要指以分散居住的方式进入城市社会的进城务工农民。他们以个体或小群体的形式直接进入城市社区,分散于城市之中,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经营活动中更多地与城市人互动、直面城市生活、体验城市精神,积累和传达着一种与城市人相互理解和认同的心理状态。他们通过经营活动等融入城市市场体系和社会生活之中。他们生活在城市新环境中,或主动或被动,或积极或消极地学习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揣摩城市人心理。要刻意改变自己的形象,在与城市人互动中找到心理平衡点和交往中的平等感。(3)城市中的“围城”这里所说的“围城”,指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或工棚中,居住环境封闭,由于职业的原因很少有机会接触城市人和城市生活方式,多为建筑民工和企事业单位打工者。生活在城市中的“围城”的进城务工农民与生活在“都市中的村落”的或渗入城市中的个体不同,他们组织程度较高,没有什么随意性,通常被纳入企业或包工头的管理之中,很少直接与城市人和城市社会接触。他们的互动对象与其说是城市社区,还不如说是企业的车间、机器和各种规章制度。 按照英克尔斯的说法,进入企业便如同进入了“培养现代性的学校”。英克尔斯认为,企业中大机器生产和科层制组织的规章制度,会把工人塑造成具有现代性的人。进城务工农民进入企业中,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习得现代性。进入企业,绝对有别于前两种进入城市社会的方式。进城务工农民被纳入城市企业的管理体系之中,生产劳动时间与业余时间截然分开,生产活动与生活截然分开,个体被严格约束在企业的生产中,只有业余时间才有个体自由。进入现代企业的进城务工农民习得了现代企业和工作方面的现代性,但是却与城市的休闲娱乐等现代性相隔绝。 建筑工地上的进城务工农民城市性的习得更是有限。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基本上不具备城市性和现代性的特征。他们对城市性的体会不深,城市性的习得只能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城市适应性离他们还很遥远。综上所述,来到城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在职业、经济收入与消费、居住条件等方面,大多数处于明显的劣势位置,而这种劣势地位又直接限制和妨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的交往和接触。(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1闲暇时间的安排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务工农民闲暇时间的活动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另外一种方式和途径。闲暇时间的利用上能不能与城市人同步,不仅是进城务工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涉及到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进城务工农民在空闲时间最多的是看电视,在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您闲暇的主要活动是:(选择主要的3个),选的最多的五个答案分别是:看电视73.0%,家务劳动54.0%,看书报杂志41.0%,串门聊天38.0%,打牌(麻将)26.0%。表4 进城务工农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多选)活动内容人数百分比(%)看电视7373.0家务劳动5454.0学习业务1919.0串门聊天3838.0看书报杂志4141.0打牌(麻将)2626.0逛街2323.0统计数据表明了进城务工农民在空闲时间主要采取的是自我娱乐或群体娱乐的方式。而且娱乐休闲方式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消费支出,可以说是节省和实用相结合。虽然城市里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但他们很少涉足。也要看到部分进城务工农民闲暇时间的利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带上了一些城市人的色彩,如看电视的占73.0%,看书报的占41.0%。电视、书报、广播等都是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对于现代性的传播起着很大的作用。书报曾被帕克称为城市现代性的产物,它传播着城市的现代性。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中,有19.0%的人会去学习业务。这表明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已经开始主动地、积极地获取各种信息,不断提升自我,主动地适应城市生活。在访谈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收入较高的个体经营户、还是经济收入很低的在街边靠出卖体力的搬运工,都说自己有看报纸。那些经济收入较低的进城务工农民说,虽然自己一般不会去买报纸看,但是也是经常捡别人丢弃的报纸看。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他们看书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家务劳动仍是进城务工农民家庭闲暇时间从事活动的主体,被调查对象选择家务劳动占54.0%。这和进城务工农民流动家庭化趋势有关。举家来到城市生活,必然要有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看子女。但是对整个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来说,其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趋向单一,不具备十分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特征。分析进城务工农民群体娱乐休闲活动贫乏和单调的主要原因有:(1)进城务工农民收入较低,对都市中动辄数十元的娱乐休闲场所敬而远之;(2)他们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没有精力和时间娱乐;(3)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4)缺少消费、休闲引导。进城务工农民与当地人接触并不多,他们的消费方式几乎是沿袭早来一步的朋友、亲戚的。2人际交往与城市人的交往是进城务工农民适应城市的主要途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基于生存适应之上的更高的需求,是适应城市的一种较高层次。这显示了进城务工农民主动适应城市,在城市获得发展的积极性。英格尔斯(Alex Inkless)认为农民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会带来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表5 进城务工农民平时来往最多的人交往类型人数百分比(%)亲戚3434.0老乡2828.0进城后认识的打工朋友2323.0进城后认识城里人1313.0其他22.0合计100100.0从表5中可以看出,进城务工农民的人际交往有同质性的特点,囿于“都市里的老乡”。进城务工农民愿意与自己的同乡交往是因为具有相似性,如相同的工作环境、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在老乡、亲属、朋友等群体中,他们可以获得信息与共享社会资源,共度闲暇时间。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就业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尚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他们生活的圈子仍然建立在亲缘和地缘关系上。调查数据表明,进城务工农民来往最多的人包括,亲戚和一同来找工作的老乡,两者共占62.0%,另外一类就是进城后认识的民工朋友(占23.0%),这三者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来往最多的人。进城务工农民文化适应力弱,这使他们囿于习惯性的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地突破这一交往圈,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进城务工农民人际交往的另一个特点是交往的表层性。他们在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只涉及业缘、地缘关系,而较少情感上的交流(见表6)。除去业缘联系,他们之间缺乏深入交往的支持点。出于工作上的需要与城市人交往的占多数(占48.0%)。有学者的研究表明,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在公共领域中较小,如职业领域,但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延伸,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逐渐扩大。两者在私人领域的社会距离较大,如邻里社区领域、儿童群体领域、婚姻领域。他们与城市市民之间社会距离的现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表层性。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邻里接触。进城务工农民在城里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限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由于地域上的邻近,他们有较多的机会与邻里发生交往和接触,而接触是缩小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市民之间社会距离的有效方式。因而,进城务工农民如何处理邻里关系,与邻里交往的深浅,反映出他们对于城市社会的适应情况。但是首先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人在居住上存在一种自愿隔离的现象。进城务工农民来到城市往往以地缘关系为主共同聚居于一个社区之中,而有的房东为了避免与进城务工农民一起居住而迁居它处,房东与进城务工农民之间很少有语言沟通和交流。表6 进城后和城里人交往的原因类型人数百分比(%)工作上需要4848.0住的较近3636.0求人办事1313.0志趣相投33.0合计100100.0表6中的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了进城务工农民在交往中以工具理性为取向。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进城务工农民来说,其社会关系在离开乡土社会之前主要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当他们离开乡土社会之后,在原有初级关系网络之上,再建构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网络。他们与城市人交往的原因中,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和求人办事的共占61.0%,而这两项就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取向。工具理性为取向的社会交往关系的建立是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立足和获得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在城市获得另外的或新的资源,他们发出指向不同的或更好的资源拥有者的工具理性行动,遵循的是异类互动原则。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再建构社会网将使进城务工农民获取更多的资源。(三)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进城务工农民的深层适应要求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适应是进城务工农民适应的最高等级,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从农村到城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在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之后,最基本的生存适应也随之完成。但是他们在观念、心态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区别或者说差距,是内在的,不容易趋同、缩小。而只有完成了心理的适应,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适应过程。1对城市人的评价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必然对城市与城市人做出反应,但由于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局限与滞留时间的短暂,他们只能从自己有限的观察与接触中对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做出评价,而这种评价与反应是多样化的。在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和城市人的看法上,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抱怨。调查中认为城市人可靠友善的占25.0%,认为城市人有文化,有修养的占29.0%,认为城市人感情淡漠的占34.0%,认为城市人斤斤计较的占9.0%,此外有3.0%的人认为城市人阴险狡诈。另外本次调查涉及“您觉得自己和城市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调查结果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稳定的工作(44.0%)、社会地位(29.0%)、收入(26.0%)。户口虽然仍然是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产生心理认同的一条天然鸿沟,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户籍制度的松动,很多进城务工农民也表现的不那么在乎户口。在城市生活久了,使得他们更趋向于理性和务实,所以他们开始认识到,和城里人相比,工作和社会地位的差距是很突出的。2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感是人基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后的第三层次的需要,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还反映在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上面,即是否从心理上对城市产生了某种认同和归属感。这是适应的一个较高层次,是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18表7 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的适应程度适应程度人数百分比(%)很适应1616.0一般3434.0不太适应3232.0很不适应1818.00合计100100.0表7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自己对城市生活很适应的只占16.0%,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不太适应(32.0%)和很不适应(18.0%),当然这与不同人的特质有关,但更多的是进城务工农民自己对城市的主观感受。另外在调查中对“您今后的打算是”所得调查结果是想留在城市里的占37.0%,不想留在城市里,挣钱后回家的占29.0%,说不好的占34.0%。与今后的打算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了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dy=0.207,Pearson Chi-Square值为41.028,P0.05,即进城务工农民目前主观上对城市适应的程度与今后是否留在城市存在着正相关,其显著度大于0.05。表8 进城务工农民对今后的打算今后打算人数百分比(%)留在城市3737.00挣钱以后回家2929.00说不好3434.00合计100100.0有学者根据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归属情况,把进城务工农民划分为三种类型:19第一,回归型。把自己的身份明确地定位在农民上,认为城里只是挣钱的地方,自己的归属还是家乡。即使有可能,自己也不愿意留在城市。对于回乡的打算和计划,一般都很明确。如再做几年或挣够多少钱就回去,回去后的出路也有考虑或安排。尽管对城市和城市人的看法偏向负面评价,因为已经有回归的思想准备,心理上反而比较容易稳定。在社区归属感方面,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属于哪个社区,更不用说是参与社区活动。可以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区归属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第二,摇摆型。仍然对留在城市抱有希望,自我定位与理想存在着矛盾。对去与留都没有明确的打算和安排,虽然说如果可能的话自己愿意留在城市,但又觉得这种可能实在太渺茫,自己归宿可能只是家乡。可是回到家乡又无事可做。因此他们常常会回到家乡住一段时间,待不住了又出来打工,出来也往往干不长,只能在城市与家乡之间徘徊。从适应的角度来说,摇摆型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没有完成心理上的适应。他们觉得自己毕竟有了一段城市生活经历,已经不能算作“农村人”了,应该算“半个城里人”,可是又处处感觉城市与自己的距离,因此只能“说不清”。这种在城市、在家乡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感觉,常常让他们迷惘怅然。文化冲突在这一部分“边际人”身上反映十分强烈。第三,滞留型。明确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城市,从心理上认可自己是“城里人”,对城市和城市人都有比较正面的评价,并为自己的将来而作着各种准备,整个心境总体上来说是明朗积极的,因此是适应最好的一种类型。具有这种心态的人,主要是经济上能够站稳或年轻好学具有发展潜力的两部分人。这部分人为留城作积极的准备,在经济上、社会交往上、心理上全面适应城市。五、小结与思考 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转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进城务工农民作为整体是必然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并向市民转变的。如何加快实现其转变,使他们尽快在城市扎根,是摆在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适应状况,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居住条件及休闲娱乐等,也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适应。因此,就业状况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他们立足城市,在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进城务工农民实现自身城市化的阻碍首先源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隔离。城市有着与农村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早在19世纪下半期,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和迪尔凯姆等人从类型学的角度宏观层面上揭示了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社区”与“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分。L.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提出了“城市性”(Urbanism)的概念,认为城市具有其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3 农村社会最大的特性在于它的“乡土性”,丹尼尔勒纳(D. Lerner)曾说过:“传统社会是非参与型的社会,它通过世袭的办法把人们安排在各个彼此隔绝和偏僻的社区中,它缺少使人们相互依存的纽带,人们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地方。”显然,农村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的、思维的、人格的特点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进城务工农民进入城市,不仅体现为一种地域空间的迁移、社会角色的转变,也体现为一种精神空间的迁移,即变农村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城市人和进城务工农民之间在就业行业、职位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人之间严重的职业隔离,给进城务工农民适应城市生活造成了很多障碍。我们要看到,进城务工农民要想很快地融入城市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的价值观念、心态、意愿和思维模式等这些内在精神性因素的深刻变化需要他们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生存环境适应,只有完成了社会和心理上的调适,才算完成了由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城市社会结构的变革,为进城务工农民留足生存的社会空间,保持足够的耐心,让他们实现个人的城市化。这是符合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致谢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心中充满对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与感谢!感谢四年来,社会学系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教导,特别要感谢姚兆余老师和狄金华老师百忙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以及不辞辛苦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完善,狄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将使我终身受益。四年本科生活,也让我对社会31班这一集体充满了很深的感情,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参考文献1Louis Wirth ,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M.New York: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22-24.2Goldscheider.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M. New York: West view press,1983:4-5.3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5-9.4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4-7.5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3-6.6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6-8.7江立华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J郑州大学学报,2004(1):2-3.8窦开龙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城市适应问题的人力资本视角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12-15.9杨政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城市知觉和社会适应J长白学刊,2005(4):3-4.10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5):5-6.11徐志旻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J福州大学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腹腔镜瘢痕妊娠护理查房
- 设备工程部经理年终总结
- 工地年度考核个人汇报
- 外国人疫情汇报
- 脊柱个案护理比赛案例
- 单元灯光布置技术解析
- 动画设计制作讲解
- 艺术培训项目策划
- 慢病护理经验交流
- 入座礼仪培训课程
- 【数学】角的平分线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幼儿园副园长岗位竞聘自荐书模板
- 第1课 独一无二的我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苏教版三年级-苏科版
- 反对邪教主题课件
- 化工阀门管件培训课件
- 新疆吐鲁番地区2025年-2026年小学六年级数学阶段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TCT.HPV的正确解读课件
- 白酒生产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东春考试卷及答案
- 《树之歌》课件 小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画廊与画家签约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