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_第1页
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_第2页
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_第3页
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_第4页
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要1引言2一、股权分置和股权分置改革2二、产权和产权改革4三、股权分置改革对产权改革的影响5(一)国有股和法人股都实现流通,消除股票市场分置,从而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也就消失,企业国有产权才有可能够真正走向市场,使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权明确,达到产权清晰。5(二)国有股一股独大,而且又不允许流通,资产市场对控制股东的约束软化,控制股东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约束,控制股东可以随意挪用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或通过资产置换改变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业绩,维护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无视其他股东的权利。这些弊端是由于产权不清晰造成的,同时也对产权改革有很大影响。5(三)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国家股和法人股可以自由流通,公司股权不再集中到国有控制股东,公司内部治理和董事会都会充分发挥作用,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从而发挥了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产权市场的发展。61. 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实质作用62. 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流通,有利于消除党管干部,同时有利于董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7(四) 股权分置严重影响市场股票价格的评价功能7结论8注释8参考文献9谢 辞10试论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巩素梅(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2005级2班 、051210315)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遗留的股权分置问题,以及对产权改革的理解,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产权改革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推动中国产权改革的进行。要想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中国产权改革的良性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关键词: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改革;产权;产权改革;影响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acts that the share merger reform on the property reformGong Sumei(Politics and law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 2 Grade 2003, 0312410220)Abstract: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understands of eparating of stocks ownership that left in our countrys hisory ,and that of property rights reform .Then we can research the impact that the share merger reform make on the property rights reform.And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the separating of stocks ownership can promote the property rights reform effectively. Share merger reform is imperative,if we want to improve enterprises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Key words: Separating of stocks ownership;Share merger reform;Propery;Property reform; impact 引言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股权分置导致产权不清,这一问题随着我国产权改革不断积累,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企业效率提高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一、股权分置和股权分置改革根据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定义,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刚刚成立的初期,对国有股流通问题实际上是采取搁置的办法,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 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股权分置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司股价难以对大股东、管理层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资本流动存在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和流通股竞价交易两种价格,资本运营缺乏市场化操作基础。股权分置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根据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理解,股权分置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在几年前我们有另外一个叫法国有股减持,现在我们称之为股权分置改革。据统计,2005年以前内地沪深两个交易所2.45万亿元市值中,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10406亿元,股份数只占股票市场的36%,国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达34792亿元,股份数却占到64%。仅仅国家股就占到了不可流通股的74%(本论文所引用数据,如非特别说明,均来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官方数据或其所发布的统计年鉴).如下图表。图表:股改前2004年末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结构这场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的时间,依据我们的目的跟经验,判断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标准只有一项,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中所有股份的持股成本是否相同。股权分置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股市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股权分置不对等、不平等基本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权利的不对等,即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权利的不对等,集中表现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对等、不平等;二是承担义务的不对等,即不同股东(股票持有者的简称)承担的为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义务和承债的义务不对等、不平等;三是不同股东获得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根本无法进行和有效,企业管理决策更无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独裁和内部人控制在所难免,甚至成为对外开放、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因此,股权分置问题必须解决。 资本市场的功能要想到到恢复就必须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包括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同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所以,2004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和金牛能源四家上市公司成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公司。除清华同方外,其他三家上市公司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全流通。2005年9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正是法律文件的出台,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开始转入积极稳妥地全面铺开的新阶段。截至2006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数已达1303家,总市值约为60504.47亿元,约占沪、深A股总市值的98.55%,股权分置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首先表现在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其次在于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例如,下面要介绍的产权改革这项制度创新。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同时借助改革作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积极的因素,保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公司,推进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和促进证券产品创新,形成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二、产权和产权改革产权是指不同主体对其资产投资于企业而形成的企业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它是决定企业采取何种治理结构,及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与基础。总之,产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相反,它的实质,涉及人们行使所有权时的行为约束,或者是说描述人们的财产可以做什么的法律规则。产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它是一组权利,包括了财产权与非财产权;2、人力资本出资者是产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产权决定企业治理结构,其本质是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企业效率。在我国,产权改革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是指:把社会主义经济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在古典制企业中,对资源配置的决策权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实施的,因在这种企业中,所有者就是经营者,因此,所有权结构是单一的,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安排是对应的。这种所有权结构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率的。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都由一个人业主来实施,因此,他有追求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动力与积极性并为之而努力拼搏。但在现代制企业中,企业的产权结构为多元的权利结构;所有者享有股权;公司法人(实际上是由董事长、总经理等代表)享有法人财产权。这种产权结构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为“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这种产权结构的设计,为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但不富有与那些富有但不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认为,现代股份公司是能力与财力之间的一种合作,这种合作为那些有能力无财力的人提供了从事经营活动的机会,同时为那些有财力无能力的人创造了赚取“利润”的机会。应该说,这种由企业家与资本家合二为一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这种企业产权制度,不仅解除了资本所有者因企业经营不善,殃及其全部财产的后顾之忧,同时,为职业经理登上企业的经营管理舞台铺平了道路,有效地调动了股东与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为扩大企业规模与提高企业效率,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产权改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有股和法人股都实现流通,消除了股票市场分置,从而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也就消失,企业国有产权才有可能够真正走向市场,使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权明确,达到产权清晰。从股权结构上看,一股独大,股权过分集中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差,股市投机风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效受到抑制。2001年,上市公司1051及控股股中,国有性质的股东813家,占全部控股股东的7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65家,占63%;国有资产管理公司79家,占8%;政府部门54家,占5%;其他国有单位占1%。非公有性质的控股股东比例在50%以上的公司有39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6.8%;持股比例在20%-50%的公司有39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6.5%。第一股东为国家股东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65%,其股权比重多在40%以上,个别公司则在80%以上;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总数的31%,比重多在25%以上。由于这两大持股集团多持股票均不允许流通,从而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不正常股权分配格局。 国家股等不可流通股名义上是属于国家的,听起来好像是产权清晰,所有权归国家,为全民所有。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经不起推敲。所有权归全国人民,但是全国人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所有权,如何取得应该属于自己的股息、分红。而实际上,我们也确实没有任何关于国有股的利益收入保证。但是,如果允许流通,国有股可以真正走向市场。这些股票在上市交易所自由交易,同股同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这样,股权明确以后,产权也就清晰了,是谁的就是谁的,明白清楚。 (二)国有股一股独大,而且又不允许流通,资产市场对控制股东的约束软化,控制股东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约束,控制股东可以随意挪用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或通过资产置换改变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业绩,维护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无视其他股东的权利。这些弊端是由于产权不清晰造成的,同时也对产权改革有很大影响。如莲花集团自莲花味精上市以来,为配合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生物工程扥各领域先后进行配套投资1.83亿元,分别为参股黄河证券8000万,光大银行郑州分行3000万,投资建立河南莲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773万元,其他投资1535万元,均是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洛玻股份则刚好相反,为维护其控制权价值,控股股东则通过关联交易操纵上市公司业绩。截止2003年月31日,洛玻集团侵占上市公司资金35273万元。大股东为帮助股份公司扭转亏损局面进行收购过程中产生的侵占。在这些公司中,国有股比例均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70%。从面上来看,大部分股权高度集中企业都存在控制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现象。据2002年上市公司检查资料,截至2002年上半年,共有676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况,占用资金总额966.69亿元。据上市公司自查,有27%的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违规占用其资金和资产的行为,总额达451亿元;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提供担保。正是由于股权分置,国家股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国有企业集团之间产权不清,使得他们滥用自己的控制权,拆东墙补西墙。而不流通股自由交易后,不但一股独大得到抑制,集团内部企业之间产权得到明确,而且有效地抑制出现以上那种企业之间互相控制。(三)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国家股和法人股可以自由流通,公司股权不再集中到国有控制股东,公司内部治理和董事会都会充分发挥作用,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从而发挥了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产权市场的发展。1. 促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实质作用。“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中,通过对股东与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效率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本质是如何通过一种财产(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权利的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应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股权至上”理论已贯串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公司立法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股东大会,它由全体股东组成,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经营决策。股东大会在行使权力时,遵循资本平等的原则,同股同权,同股同利。每个股东对公司决策事项的影响力取决于其所持股份数额的多寡。第二,董事会的成员由股东选举产生,股东与董事会成员之间构成信托或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选择经理人员,再由CEO任命一般的管理人员,相互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当董事违反股东利益时,股东可以行使对董事的罢免权。第三,一定数量的股东组成监事会,行使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行为监督权。我国公司法基本采用了“股权至上”模式,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上明确规定了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利机构,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经理违法、违规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半数以上的公司国有股比例高于50%,这就使得许多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股东可以操纵公司的一切,董事、监事会全由国有控制股东一“人”委派。与此同时,由于国有所有者的行为,这些公司就必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股东大会,而且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形同虚设:(1)由于国有控制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实际上是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直接委派,这就使得董事会的监管机制基本失灵。(2)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事主要由连部分组成,一是职代会推举,而是股东提名。职工代表由于工作上受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基本上不可能对其进行监督,而股东方面的监事则又要向提名人负责。另外,在当前体制下监事会即使想独立开展工作,在现实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按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公司财务和对董事、经理违法为法规行为具有监督的职权,但监事会形式这两项职权往往聘请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协助,而有关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监事会可以聘请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协助,而有关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监事会可以聘请律师、会计师,也没有规定聘请专业人员协助的费用该由谁承担,这就使得监事会的职权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摆设。2. 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流通,有利于消除政府干预企业,同时有利于董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对1583家国有企业和269家集体企业的调查,87.5%的国有企业和79.1%的集体企业,其考核主体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在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调查中也发现,分别有41.2%和46.1%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业绩考核的,而这些企业多数都是国有控股。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主体不是董事会,而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职能,包括企业重大的战略调整、重大投资决策审批、审计监督、经营者任免和薪酬等都是由政府承担的。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存在一个“外部化的董事会”,董事会外部化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业绩目标存在冲突。政策性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冲突,各个政府部门业绩评价标准和考核目标不同,从而让经营者无所适从,也为其经营失败寻找借口提供了诸多便利。第二,难以获得经营者真是业绩。由于政府部门管辖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难以有效对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掌控充分的信息。第三,政府缺少获得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真实信息的积极性,也缺乏遵守经营者激励报酬合同或承诺的动力。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沉重的政治责任,例如就业、税收等。国有股进行流通后,企业完全进入市场,将企业的政治因素从企业经营管理中剔除,这样,企业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盈利。政府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做到政企分开。企业经营者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 股权分置严重影响市场股票价格的评价功能在西方,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表现在,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价,也就是依据形成市场价格;其次,价格要能够正确反映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未来业绩、企业财务状况和稳健性。根据这种价格发现,资本会自行从衰退行业流向成长性行业;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价格就指引着投资者在投资品种以及资源配置上做出选择。中国股市IPO从定价机制上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政定价,这样的定价形成的价格并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们所说的行政定价,也就是指政策监管部门制定一个市盈率的发行范围,然后,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发行市盈率,后来即便是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双方协商确定,但这种价格并不等于向投资者询价形成的价格。行政定价的方法不可能对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同时股权分置的存在,也不能很好的反应股票市场价格供求。进而,这种只知道套用市盈率而确定的发行价格,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同时监管机构由于控制着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数量、价格、时间,时间长了便造成监管机构的的一些暗箱操作。依据上面我们做出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行政定价决定了股票价格并不是在市场中形成的价格,它是一种人为的定价。根据经验,流通股跟不流通股的价格是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差悬殊。这样,同股不同价,其实就是同股不同权。国家股等不流通股自由交易后,股票的价格就会在市场中形成。这样就可以同股同权,不会出现行政定价。价格的公平给产权改革奠定基础。结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消除了股票流通和非流通的区分,不再歧视流通股,使得同股同权。这样就避免出现一股独大,尤其是控股股东是政府时。国有股流通后,政府就把企业放到了市场上,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各部分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例如股东大会、管理者、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层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果公司治理机制合理运行了,控股股东就不会擅自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同时,价格也可以在市场中形成。进而促进产权改革顺利进行。注释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