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姓名梁书英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05级学号051210268指导教师王业兵2009年5月20日目 录摘要1引言1一、思维创新的内涵1(一)思维创新的定义及本质1(二)思维创新的特征2二、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2(一)阻碍思维创新的主体因素2 1个性品质阻碍思维创新22现有知识水平和结构对思维创新的影响3(二)阻碍思维创新的社会因素3 1传统观念3 2思维定势4 3社会体制和机制4(三)阻碍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5 1家庭环境对思维创新能力的影响5 2社会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5三、如何突破思维创新的阻碍因素6(一)从主体方面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6(二)从客体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几点7四、结束语8注释10参考文献10谢辞11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对阻碍思维创新的几点思考梁书英(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1班,051210268)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本质在于对原有思维方式的超越。阻碍思维创新的因素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要克服这些阻碍因素,实现主体的思维创新,必须做到:排除固有观念束缚、学习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等。关键字:创新思维;阻碍因素;途径Several Points to Hindering Thought from Being InnovativeLiang Shuying(Politics and Law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 1 Grade 2005, 051210268)Abstract: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he thinking of the advanced process, it is in terms of conventional thinking,which is the brain development of a process of divergent thinking. In essence, it is to go beyond the original way of thinking. Factors imped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r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t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to achieve the main ideas of innovation, so we can do as following points: ruling out the possibility inherent in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learn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s, etc.Key words: thought being innovative; block a factor; approach引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如何实现这些创新,取决于人的创新潜能。党的十六大也以“创新”为主题,提出了人才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所以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对创新思维的理论及方法加以研究。一、思维创新的内涵(一)思维创新的定义及本质所谓思维创新即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打破常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掘个人的创造力,进行全新的、独创性的、最有旺盛生命力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维。关于思维创新的本质,卢明森在分析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概括:“创新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统的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等创造出新办法、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知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二)思维创新的特征思维创新可以分为准备、酝酿、豁朗、检验四个阶段,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创新性。创新性是思维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凡是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都是思维创新,反之,亦然。创新性包括独创性和新颖性。独创性具有个性特点,独自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且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新颖性即指思维活动的求异性,其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结论等,都包含新的因素。思维活动的这种新颖性能够使思维活动逃出已有的知识框架,既看到了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又能找到其特殊性、个别性,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二,突破性。突破性是思维创新的必要属性,它是指突破已有的成规、理论权威、思维定势等框架的束缚,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质的飞跃。我们现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宝贵财产,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精神保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人们认识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旧有的很多真理便会成为人们得以前进的阻碍因素。所以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进步要求人们不断突破现实,从现实出发而又超越现实。第三,开拓性。开拓性是思维创新的充分条件,即凡是具有开拓性的思维活动都是思维创新。开拓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路径,二是指为未来打下基础。同时开拓性所具有的意义是要被时间和实践证明的而且不论在新的领域开拓成功与否都是创造性思维。因为两种结果都可以成为后人的借鉴,使后人少走弯路。第四,综合性。综合性也称多元性,分为智慧杂交、思维统摄、辩证分析三种。思维创新是对已有成果的综合,是多种思维形态的综合运用,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因为思维创新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思维创新活动要通过多种方法、多条路径来实现;同时,思维创新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框。二、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具有思维创新的潜能,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使我们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在总结和分析中我发现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阻碍思维创新的主体因素1个性品质阻碍思维创新个性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创新意识、自信心、对错误与失败的态度,等等。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指主体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若一个人缺乏求知欲,就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安于现状,满足于一知半解,也就不会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好奇心是思维创新的萌芽,没有好奇心也就不会有探索的欲望;创造源于创造的需要,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大脑里没有一种进攻事物本质的意识,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惰性心理,从而抑制思维创新的萌发。自信心。所谓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才智、力量做出充分估计的一种自我心理体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客观情况而做出的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恰当肯定。缺乏自信便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或创造力低下,从而不敢独自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或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固步自封、消沉气馁。创新最危险的敌人便是缺乏自信心,这样会严重磨灭想象力和独创精神。而人们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无非就是怕吃苦、怕困难或害怕遭到失败或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批评。凡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就会敢于、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越来越强,而与之相反的人则会埋没自己的创造才能。对错误与失败的态度。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失败”、“错误”是贬义词,所以人们对此有种本能的排斥。虽然避免失败和犯错误是正确的,但过分强调便容易形成畏惧心理,不但影响人们的大胆创造和探索,而且会造成创造力低下的后果。2现有知识水平和结构对思维创新的影响知识水平对人的思维创新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是从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并受其指导,确定活动的方向,思维创新活动也是如此。同时,知识水平也影响到整个思维创新活动的过程。可见,个人现有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也会对思维创新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是思维创新得以顺畅进行的重要条件。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哲学知识、方法论知识、创造技法知识五个部分。可见,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等都可以影响到思维创新的进程和结果,也影响到创新的变通性、新颖性等。(二)阻碍思维创新的社会因素1传统观念所谓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观念对人脑的思维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在人脑的思维活动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如何进行选择,对选择到的信息如何组合,对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在怎样的空间中解决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大多数观念来自于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和概括;也有很多来自于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观念会是实践经验的精髓,是它的浓缩和结晶;还有不少观念来自于约定俗成,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因为它具有“公理”的性质,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落后,人们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正因为观念是以科学技术知识、实践经验、约定俗成为基础的,那么当观念是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时,观念对人们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类观念也就是适时的、正确的观念;而当观念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时,也就是当观念的前提不存在时,观念也就会阻碍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类观念便是旧观念、过时的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更改性,所以它会成为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传统观念的顽固存在受文化观念的变化滞后于科学和实践知识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原文化观念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对和阻挠形成的。传统观念本能的维护着它现有的科学和实践知识基础,反对并阻挠思维对现实的创新和超越。受此影响,人们就会顽固守旧、固步自封,习惯于用习惯性思维方式去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抑制了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就实现不了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大敌。2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和习惯是等价的:定势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定势,定势就是习惯,习惯就是定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面临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新事物、新思想观念、新问题等等。头脑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用最理性的方法,而是自觉不自觉的按照原来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处理,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每当人们处理一种问题时,会在大脑中或多或少的留下一种思维惯性,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惯性积累多了,便会形成一种反射,并最终使人们形成习惯性思路,这也就是思维定势的强化。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观念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但是定势并不一定都来源于此。一般的说,观念是对人们认识内容的积累,而定势是对人们认识方式和方法的积累。思维定势,对于解决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够使人们更加熟练的运用已有经验,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从而能够更高效率的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然而,当我们遇到超出经验范围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它就会变为“思维枷锁”,阻碍新观点的构想,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3社会体制和机制所谓社会体制是指一个社会中实行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思维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主体意识,因为只有当思维主体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时,他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才有可能突破从众思维方式的束缚,才能实现思维创新。因此,如果一种社会体制无助于人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那么这样的体制就会成为思维创新的阻碍因素。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制度便是阻碍思维创新的体制。封建社会实行的是权力集中制,整个社会是按照“金字塔”形式的等级划分的,这样也便形成了一种从下到上的权力依附关系。各级之间人们的社会地位极不平等,下级在上级面前只能阿谀奉承、小心翼翼,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严重扼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使得社会形成了逆来顺受、循规蹈矩的性格和作风。可见,封建社会是不利于思维创新的社会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曾一度长期搬用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模式。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最终导致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结果使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单薄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样,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激励和发挥,社会也必然如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企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群众逐步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这样就为人民成为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体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也就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残余,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最终确立还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清醒面对不利于创新的负面因素。 所谓社会机制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作用。社会机制对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的价值体系重视什么,什么就能得到很快发展。比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定会推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定会使西部落后地区较快摆脱现状,实现经济的统筹、健康、稳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障和鼓励科技创新,激发了创造热情,我国也进入了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我国依然存在不少阻碍创新的因素,就现实情况来说,主要有:教育中存在阻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弊端;激励制度所规定的奖励力度不够;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对科技人员不公平现象等。所以,思维创新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三)阻碍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需要人类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更好的改造,人类更加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环境,思维创新能力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思维创新品质的形成;二是影响现有思维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社会要进步,环境要更合理的加以利用,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1家庭环境对思维创新能力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孩子在从出生到八岁是接受外界信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其个性模式和结构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所以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创造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2社会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上面已经做了详细分析,那么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小社会环境也就是个人工作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有的人认为越能支持和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就越好,而有的人认为过于激发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反而会助长个人的惰性心理,工作环境多少有些困难和阻碍因素可以锤炼个人的创造毅力和意志。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不是单方面的,是通过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外界环境再好,主体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品质,创新也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个人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却一点也不具备,同样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所以,照此看来,外界因素优越与否,对个人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那么,阻碍思维创新的工作环境主要有:第一,传统势力和思维模式。主要是指来自单位或社会的传统守旧势力和不良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当一个人提出新的创意时总会受到各方面的嘲笑和怀疑,如同水中行舟,舟一旦开动就会有阻力,而且行驶速度越快阻力也就会越大。所以,创新思想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会不断有反对的声音,这种情形使不少创造者感到困惑,其实这是多数人的认识规律,没有必要感到困惑;第二,人际环境。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环境也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小环境则指小的工作单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环境我们已经在社会环境中分析了,现在所讨论的指小环境。在工作单位中,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挥。上下级之间,上级对对创造活动的支持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实现。一般来讲,上级反对创造活动主要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不会为下级考虑,只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自己,或者是因为传统意识太强,安于现状,怕失败会会有不良影响,又或者因为创造活动与单位某些规范相矛盾,领导为了求稳而反对创造活动。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其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领导才是优秀的;对于同级之间,如果同事之间相互妒忌、讥笑,尔虞我诈,就必然会阻碍创造思维的顺利的进行。一般来讲,如果个人的创造活动受到周围人的压抑,会使他的热情大大降低,还会严重损害他的信心,所以不良的同级关系会使很多创意扼杀在摇篮里。三、如何突破思维创新的阻碍因素(一)从主体方面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就是要用发展的、联系的、可知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们必须自觉遵守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并在这一前提下去逐步改造客观世界。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正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旧的事物必然会逐渐消亡,新事物必然会不断涌现,而且这个过程是永不停止的,因此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也是无止境的。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价值观、幸福观、荣辱观等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目标等便有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应当树立自觉的、明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用科学、明确、自觉的世界观和相对应的方法论去指导自己在世界上的“立身”和“处事”两大问题。“立身”就是指为了发展自己的需要而去探索人生,确定自己的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处事”就是指为了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需要而去探索人生,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立身与处事就是人生观的最主要内容。另外,为人民服务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自身还必须不断的进步和成长,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第二,正视创新的风险和艰险。创新就是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也就是没有现成的规律和经验可循,所以创新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过程,挫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凡是进行创新的人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着困难上,伴着风险行。有很多人对于创新活动的性质和本质认识不足,对创新的困难估计不足,必然会陷入某种盲目性,从而导致信心和勇气的丧失,所以要具备足够的信念和信心,必然要有“创造一定能成功”的信念;要有“人人都有创造能力”的信念;要有“自己有创造能力”的信念。信念和信心是创造能力的灵魂,毛泽东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才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战胜自己,成功也就从这里开始。第三,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知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思维创新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维创新的知识由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部分组成,那么,作为一个创造者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必然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要多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尽量多的积累创新经验和创立科学的创造理论。二是要多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指向标,创新需要追踪最前沿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又是在学校中很少能学到的,所以要提高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要形成合理的基本能力结构,要在优化知识能力的基础之上,运用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发散思维法、头脑风暴法、检查单法、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类比法、移植法、侧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不仅能不断优化和提高能力结构中的觉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等,还能使人们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和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路发散开去,从而产生出许多新颖奇特的思路和遐想。这样,就可以促使教育对象端正对创新的认识,掌握创新活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觉的进行创新。(二)从客体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反思传统的自觉意识,要有怀疑、批判精神,排除固有观念的束缚。由于传统观念、固定观念、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都是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使人们不知不觉的受到它们的支配。所以,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就要求思维创新者要有反思传统和习惯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同事物有其不同属性,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也有不同属性,所以人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和观察不同事物,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科学技术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和切入点来观察并研究不同事物的属性,所以,不同的知识、观点等都是不同事物和事物不同方面的反映,当人们从不同事物和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来探索事物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是否正确都是未知数,一般情况下,大都是不正确的。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硬道理”,知识、经验、科学技术等等也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对待已有的经验、观点等,不能将其看成是绝对正确的。对于那些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的东西,也不轻易放过,要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哪怕是再熟悉的事物,也要把它当成陌生的事物来看待,要在实践中检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实践的,就是正确的;凡是不符合实践的,就是不正确的。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充分地解放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第二,加强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一个专制的苛刻的政治文化环境是无法使人们进行创新的。在我国曾实行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也曾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这些都是思维创新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加强民主建设,才能建设一个有利于解放人的个性,有利于独立思考和大胆表达意见的制度和舆论环境。与此同时,一个国家还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创新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人们的创新思维、创造活动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必然会受到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等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只有创造出一个适宜于创造的环境,才能更好的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才能不断的产生出创造成果。科技环境对人类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科技政策是科技战略的具体化措施,鼓动科学技术创造的科技政策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能催人奋进,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的创造活动;其次,学术环境,即科学协作、图书资料信息和实践技术设备等,也是所需条件之一。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点是社会化和整体化,强调科技协作和联合攻关,科学创造活动需要知识的积累、继承和创造,需要几代人的智力接力,需要老、中、青结合工作,需要克服“论资排辈”,宁做“鸡头”不作“凤尾”的思想;再次,图书资料信息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是科学技术创造活动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实验技术设备是科学技术创造活动的重要资源和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重大科学发现的有力助手。综上看来,思维创新同样需要有效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视基础研究,学术环境氛围良好,研究环境宽裕,研究经费充裕,研究条件优越。第三,在单位小环境中要做到竞争与协作的统一。首先,要树立竞争观念,敢为人先,求变、求异、求新。竞争观念就是认识到竞争的存在,竞争的无情和树立争先好胜的思想形态。一个人要是有了竞争观念,就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更大限度的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活力。树立起竞争观念,就会破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卑气馁、害怕失败、患得患失的心理,树立敢为人先、争夺第一的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