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胚胎学_第1页
细胞与胚胎学_第2页
细胞与胚胎学_第3页
细胞与胚胎学_第4页
细胞与胚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学说,1、显微镜的产生和运用,很早以前人们使用透镜状宝石,认识到凸透镜具有放大和矫正视力的作用。 13世纪末发明了眼镜。 16世纪制作透镜成为一种工业。晚期出现最原始的望远镜。 第一台显微镜大约出现在1590-1609年间。有人认为是汉斯詹森(Hans Janssen)和列普歇(Lippershey),有人却认为伽利略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人。 最早的显微镜只能放大10倍。 史丹路提(Francesco Stelluti)1625年用显微镜观察蜜蜂构造; 鲍莱利(Giovanni Borelli,1602-1680)用显微镜观察线虫、纤维、蜘蛛卵等; 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1-1723)、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斯旺默丹(JanSwannerdam,1637-1680)、格鲁(N.Grew,1641-1712)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并使显微镜技术得到提升。,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1-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业余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其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他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 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呈真实存在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 1683年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刊出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细菌绘图。 168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胡克 (Robert Hooke ,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 1635年7月18日生于英国怀特岛的弗雷斯沃特村,1703年3月3日卒于伦敦。胡克在1653年进入牛津大学,后在该校成为R.玻意耳的助手。1662年任伦敦皇家学会实验所的评议员,次年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665年成为格雷沙姆学院教授,(16771683)年任皇家学会秘书。,1660年在实验中发现螺旋弹簧伸长量和所受拉伸力成正比,建立了弹性体变形与力成正比的定律。 1679年写信给牛顿,认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有中心引力拉住的结果,而且认为引力与距离平方应成反比。牛顿胡克的观点,以后在J.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1665年出版显微图谱,展示了他观察到的多种物体的显微结构,如毛发、纺织品纤维、苔藓,包括软木新鲜切片,提出“微孔”或“细胞(cell)”概念,形成了生物学中“细胞”一词的起源。,原子力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2、细胞学说的建立,比夏(Marie Frangois Xavier Bichat,1771-1802),法国解剖学家。 比夏对于生物学发展的最重要贡献便是提出了组织学说, 他没有使用显微镜,只是利用裸眼观察解剖的器官结果,提出了“组织”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已经分化的机体部分或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几个器官组成一个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组织是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 比夏的组织学说并非从纯粹的生物科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出于描述病理变化和医学的需要。他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正确的,他的组织学说是为以后的细胞学说所做的一种铺垫。 比夏不相信显微镜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加上英年早逝,他的学说没有能过渡到细胞水平,布郎(Robert Brown,1773-1858),英国植物学家。 1831年布朗在研究施肥对植物的影响时,利用了一台放大倍数约为300倍的显微镜,注意到植物细胞内部还有其他的结构,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并发现一个植物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布朗最著名的发现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布朗运动”,即悬浮花粉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此外,他在高等植物的生性生殖过程以及化石、植物研究方面颇有名望。,奥肯(Lorenz Oken,1779-1851),德国自然哲学家。 在研究海洋生物中注意到动物的结构及其从古生型演化规律。认为动物共有特征和发展变化可能反映大自然的基本计划,是了解一切生命的关键。 他结合显微观察和哲学推想,假设存在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胶状液体,称为“原始质”。原始质构成球型小泡,球型小泡有产生纤毛虫,构成简单的生物。每种纤毛虫群体构成各种动植物。 1839年捷克浦肯野的“原生质”替代“原始质”,指动植物细胞发育中最早产生的物质。 德国诗人歌德根据这种观点,提出了与机械论相反的动态自然观。他们的自然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加速了细胞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冯摩尔(Hugo von Mohl,1805-1872),舒尔采(Max Schulze,1825-1874),德国植物学家。同浦肯野同时提出“原生质”概念,表示细胞壁内的物质。1835-1839年间记述过有丝分裂过程。使“原生质”成为正式生物学词汇。,波兰解剖学家。他综合了植物学和动物学对原生质的认识,提出动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意义。认为细胞就是带核的原生质。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从而创立了原生质学说。,弥勒(Johannes Peter Muller,1801-1858),德国生理学家和比较解剖学家。柏林大学解剖和生理学教授,比较解剖学博物馆馆长,柏林大学校长。他培养了许多著名生物学家,如細胞學的先驅Schwann,發明眼底鏡的醫學物理醫學家Helmbottz。是19世纪末德国医学家谱的一代宗师。而穆勒最為人知的是發現Miillers duct和一本著名的教科書HondBook of Haman physiology。他第一个用显微镜方法研究病理现象。,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18041881) 德国植物学家。20岁时他学习法律并在三年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回到汉堡当了几年律师。 1833年施莱登开始研究自然科学,1835年他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布朗鼓励施莱登研究植物的组织,并向他讲解了自己发现的细胞核,从而使施莱登的科学目标锁定在了植物细胞学研究上。 1838年发表论文植物发生论。他从布朗发现细胞核谈起,随后指出细胞核在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细胞核一旦增大到最大尺寸, 环绕它就会形成一个细微的透明泡囊,即新细胞的雏形,新细胞就在形成液中结晶而成,并从母细胞中分离出去。因此,细胞核是细胞的生成者,植物是独立的细胞的聚集体,作为整体的植物有自己的发育过程。任何植物,无论是高等、低等,还是简单或复杂,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施莱登把细胞看成是有两个生命的个体,一个是细胞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属于无数细胞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的组织结构。,施旺 (Theodor Schwann,1810-1882) 德国动物学家和生理学家。他开创了现代组织学并是细胞学说的创立人之一。他受教育于波恩、维尔茨堡和柏林大学,1834年获博士学位生涯后,成为生理学家J.P.弥勒的助教。 18341839年他研究消化过程,发现了胃中与消化有关的物质胃蛋白酶(动物组织提取的第一个酶)。 制作组织切片时发现神经鞘细胞,也称施旺细胞。,1839年施旺提出了他从动物科学的角度得出的细胞学说:细胞是构成动物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的基本构成大体相同,虽然不同动物细胞的作用不见得相同,但各种细胞的发生是相似的。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都含有细胞膜、细胞内含物和细胞核。,他和施莱登共同奠定细胞学说的基础。但是他也接受了施莱登的错误观点,认为细胞是在基质内通过结晶的过程形成的。1839年后,由于发酵的见解而受到当时权威人士的攻击,使他的处境十分困难,长期处于忧虑和抑郁状态。后来L.巴斯德的实验才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威尔赫(Rudolf Virchow,1821-1902) 德国病理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家,细胞病理学说的创始人。 威尔赫在柏林大学上学期间,曾是弥勒的学生。他在24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有关白细胞的论文,其中报告了最早的白血病病例,该文已成为白血病研究的经典。微耳和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维尔茨堡大学、柏林大学当过病理解剖学教授。,威尔赫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细胞学说应用于病理研究,并进而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他在1855年发表的一篇有关细胞病理学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的著名论断,这句名言简单明了地概括了细胞学说。这个论点与哈维的:“一切生命来源于卵”和巴斯德的“一切生命物质来源于生命物质”的论点,并称为生物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概括性论点。 细胞来源于细胞的提出,以及细胞病理学的建立,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体液病理学。极大地促进了病理学的发展。,Cell from cell !,3、染料与细胞学说的发展,爱伦宝(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 1795-1876) 用草浸液染微生物。发现纤毛虫细胞内部着色不同。杰拉赫(Joseph von Gerlach,1820-1896) 创造许多染色方法用于不同物质的染色。现代染色技术的奠基者。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 1838-1907) 1856年发现苯胺紫染料。后合成多种染料。施纳特(Anton.Schneider) 1873年通过对扁形动物细胞分裂的研究描述了染色体的行为。他的报告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第一次精确描述。弗来明(Walther Flemming,1843-1905) 观察到细胞核中被碱性着色的物质,称其为“染色质”。1882年又发现“灯刷染色体”,并确定专有名词“有丝分裂”。,华特叶(Heinrich.W.G.Waldeyer,1836-1921) 1888年首次使用“染色体”一词,并介绍了苏木精使染色体着色方法。亨金(H.Henking,1852-1942 ) 1883-1891年间,确定了受精作用是精核和卵核的融合,并阐明了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萨通(W. Sutton,1877-1916) 发现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行为相似,奠定了细胞遗传学基础。 波特(K.R.Porter,1912) 1945年发现细胞内膜系统-内质网。1954年同帕拉第(G.E.Palade,1912)将内质网分为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英國合成染料發明者。1838年 3月12日生於倫敦。他15歲進入皇家化學學院為著名化學家A.W.霍夫曼的學生兩年後成為其助教。 1856年8月26日他在自家簡陋的化學實驗室用重鉻酸鉀處理苯胺(含有甲苯胺)企圖合成奎寧時得到一種紫色的沉澱發現能染絲當時認為具有優良的染色效果。同年申請並獲得專利權取名苯胺紫並在格林福格林進行工業生產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染料。之後又合成了甘氨酸酒石酸等。,1868年他由水楊醛合成香豆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香料 1869年開闢了由蒽合成茜素的工藝。在有機合成化學中他發現的芳香醛和脂肪酸酐在鹼存在下縮合成、不飽和酸類的反應被稱為珀金反應。 他為解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從1884年開始長期從事物質旋光性的研究。,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 1838-1907),弗莱明(Walther Flemming 18431915)德国生物学家,“染色质”和“有丝分裂”的发现者之一。1879年,他用碱性红色染料给细胞核内的微粒染色,发现了一些能染上色的物质,把它叫做“染色质”。在进行观察中,他又发现染色质(以后人们才改称“染色体”)呈现不同的变化,有的出现在细胞核中,有的很有规律地排在细胞的中间,有的向细胞两端集中。,他把这些静止的画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揭示了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1882年他在书中描述了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第一次提到了“星体”的形成、分开和作用。他把这种细胞分裂过程叫“有丝分裂”。与此同时,还有其它一些科学家也发现了这种过程。,胚胎发育,预成论和渐成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发生”(generation)两种模式。预成论:在卵或精子中已经存在胚胎或小个体,卵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便 成长为成体。渐成论:有机体在开始形成时,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经过不同发育 步骤和阶段,才长出新的部分。 雌性为新的个体提供了没有组织起来的“质料”,雄性提供了“形式”的要素。当“形式”所有的活动不能控制“质料”时,就会产生畸形和怪胎。卵是向着亲本相似共相发展的,整个机体的潜能存在于精子中。由胚发展成个体的各个部分是逐渐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倾向于渐成论。,盖伦的胚胎观,盖伦描写过胎膜、子宫血管、胎儿器官和卵圆孔。 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雌性没有任何与雄性相对应的物质的说法。 论精液认为:睾丸分泌的精液进入子宫角,雄性和雌性产生的性物质相混合,再与母体提供的血液相混合。混合后胎儿就开始形成。 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睾丸只是一种重物的说法。盖伦通过观察阉割后的效果,说明睾丸在精液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胎儿形成描述了胎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形成有一定的次序。,哥伦布、法布里修斯和哈维,哥伦布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胚胎由经血供养和希波克拉底关于胎儿在子宫里吸取营养的论点。认为:胎儿通过脐带静脉中干净而完美的血液滋养。并提出“胎盘”一词。 法布里修斯解剖过三具尸体及马、养的胚胎,受到亚里士多德和盖伦学说的思想桎梏。但仍被看作是科学胚胎学的奠基人。 论形成了的胎儿论鸡卵和小鸡的发育中认为母鸡黏液囊的作用是贮藏精液。尽管这是错误的,但他已经认识到了卵巢和输卵管在卵的形成中的作用。他是那个时代对鸡胚胎发育描述最详细和清楚的,并创造了许多相关的新术语。 哈维计划给亚里士多德的渐成论提供实验依据。对鸡胚发育的观察错误地认为卵巢不起任何作用;对怀孕母鹿子宫的解剖和观察,没有发现任何对胚胎生成所需的“质料”。 他确信鸡胚的发育符合渐成论观点,认为无论是雄性和雌性动物对新个体的产生有作用。提出“一切动物都来自卵”。,预成论的基本思想,精子里面包含着将要形成的人体的每一部分。在母体子宫内的胎儿已具有了有朝一日要长着的须发的根基。在这一小块东西里面,同样已经具备了身体的雏形以及后代子孙身上其它应有的一切。 塞涅卡,17世纪,部分博物学家号称:在没有孵化的鸡蛋中看到了鸡胚胎的雏形或心脏。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鸡胚发育,揭示了鸡胚发育早期的细节,但他认为:在没有孵化的鸡蛋中看到了预成的小鸡。 施旺从研究昆虫从幼虫、蛹到成虫的发育中得出结论:在昆虫变态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部分。相反,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完善和完整的昆虫早以某种形式存在了。不同形式就象套在许多盒子里。 预成论阻碍了胚胎学的发展,但其积极意义是反对自然发生说。 预成论又可以归纳为精源论和卵源论。,哈特索克的精子小人图,早期一些显微镜学家认为精子是一种永久的寄生虫。 列文虎克认为精子是雄性发育生长的正常部分。他观察了“精液中的小动物”的外型、能动性、生存和其它特征,并曾经宣布看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推测其代表了微型的“男孩”和“女孩”。 他发现了蚜虫的孤雌生殖现象,但仍然相信精源论。 哈特索克(N.Hartsoeker,1656-1725)画了一张微型小人草图,解释其精源学说。 伯斯里加特1650年宣布其看见了精子正在表现出某些行为。,卵源论的推崇者,哈勒(A.von Haller,1708-1777) 他对鸡胚发育的研究使其相信:鸡蛋在没生下以前,在卵中就存在胚胎及其发育成熟所需要的一切基本物质。邦尼特(C.Bonnet, 1720-1793) 他研究蚜虫的繁殖和变态过程,用孤雌繁殖的方法培育出许多代“处女”蚜虫。认为:每个雌性动物的卵巢中都包含着这个物种一切后代的雏形,它们以“胚芽”的形式存在。当得到合适的营养后,这些胚芽就会受到刺激而开始生长。雄性的精液起刺激作用,是发育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发育后期由母体供给营养。 “胚芽携带的是物种原初的印记,而不是个体的印记”,C.Bonnet,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 他对两栖类发育研究中发现,蛙卵的体积在雌蛙体内就逐渐增加了。认为:在卵还没排出体外时,蝌蚪就已经存在于卵中了,只是卷曲和紧密集聚。只有在精液存在的情况下展开身体。 他对动物精子和受精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雄蛙的“紧身裤”。结论:精液是卵发育所必需的。卵可以在体外受精和发育。2. 人工受精试验。 最早阿拉伯人对马进行人工受精;1790年亨特对人进行了人工受精。他对蝾螈、蟾蜍、蛙、蚕和狗进行了人工受精。3. 精液气味试验。结论:精液气味不能使卵受精发育。4. 精液过滤试验。结论:使卵受精的是过滤后的产物,但错误地认为是其液体部分,而不是精子。,预成论的反对者,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4-1754),1759年毕业论文发育的理论中认为,鸡的血管是逐渐发生的,小鸡的肠管是由简单的“平板状结构”逐渐形成的。成为渐成论的有力证据和胚胎学的里程碑。 当时持有预成论的生物学家对生物发生的见解有很强的宗教背景,并用机械论的观点去思考和阐述这个问题。沃尔夫从思想上同预成论发起挑战。,Christian Wolff,沃尔弗认为:对生命的理解既意味着得到详尽的关于各种生物渐进发育过程的描述性知识。生命不可能以机械学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加以解释。 他除了研究鸡胚外,还研究植物的变态,认为这是研究发育合适的课题。研究认为:动物和植物在发育早期都是由微小单位组成的(小囊或小泡),这些小单位并不是成年器官的雏形。这些小囊能改变为别的部分,这些部分是次生结构而不是初生结构。,再看预成论和渐成论,预成论和渐成论的争论从古代到19世纪末期,终以预成论基本宣告失败。一、显微镜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精细地了解精子、 卵子和胚胎发育的理论框架。二、科学家们突破了机械论和自然哲学的局限和束缚,认识到不能把生命 体看成简单的机器,应该去寻找支配生命的新机制。 尽管如此,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预成论。现在从遗传信息的角度去看待发育,其实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难道不是预成的吗?,贝尔对胚胎学的贡献,贝尔(Karl Ernst von Baer,1792-1876),德裔俄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比较胚胎学的创始人。 1792年2月17日生于爱沙尼亚的皮普, 1876年11月28日卒于爱沙尼亚的多尔帕特。 1814年在多尔帕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柏林、维尔茨堡等地深造。 18171834年在柯尼斯堡大学曾先后担任过解剖学副教授、动物学教授、医学院院长和校长等职务。 1826年被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1834年到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846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院士。 1867年回到多尔帕特。,1. 1827年贝尔发表论哺乳动物和人卵的起源,准确报告了哺乳动物的卵。2. 在总结沃尔夫和庞德(C.Pander,1794-1865)的基础上,提出了胚层理论1855年雷马克(R.Remak,1815-1865)修改了胚层的概念,将其划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3. 在鸡的胚胎中发现了脊索。提出神经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并阐明了胚膜(羊膜、绒毛膜、尿囊膜)的发育和功能。4. 提出概括性公式即生物发生律或叫重演律。认为高等动物的胚在发育过程中所经过的阶段与低等动物相似。也即不同种动物在早期发育阶段要比成体更为相似。 1821年麦克尔(Johann.Friedrich.Meckel)提出“平行进化律”。认为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基本上是按动物的阶梯从低级到高级向上攀登的。 1866年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1834-1919)将上述普遍原则归纳为生物发生律,也称“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实验胚胎学,鲁克斯(Wilelm Roux,1850-1924),主张对胚胎发育的研究只进行描述和比较的不够的,要探讨内外因子如何对发育过程进行控制。 提出发育分化机理-镶嵌学说。学说认为,细胞分裂时,遗传颗粒不均等方式从卵分配胚胎中,分裂后的两个细胞具有不同的遗传潜能,继续分裂下去,每个细胞只保持一种遗传潜能。如果这种情况成立,认为损伤胚胎中的任一个细胞,胚胎就会成为畸形。,他用消过毒的细针刺伤两个细胞期蛙胚中的一个细胞时,被刺伤的细胞不能发育,而另一个发育成办胚。所以他认为:整个胚胎的发育是所有细胞的总和。,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他以海胆胚胎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验证鲁克斯的镶嵌理论。他将胚胎2细胞,后来4、8细胞或更多细胞分开,证明分离的细胞含有全部发育信息。 根据实验结果认为:胚胎是以后生的方式发育的,是由潜能相同的遗传部分组成,这些部分能够产生出完整的生物体。他将胚胎称为“具有均和性和同等潜能的系统”。 他反对鲁克斯镶嵌发育模式。 他们得出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对象的差别。,施佩曼(Hans Spemann,1869-1941),早期师从细胞学家鲍弗里,着重研究发育中核与染色体的关系。 1897年以蝾螈为试验材料,开创了分离早期胚细胞并重新排列的方法。发现了一些畸形的胚胎。 1919年开始从事其多年想研究的内容:发育中的决定问题。他们将一个物种胚胎的一部分移植到另一个物种胚的特定部位,观察结果。如将无色种的背唇区移植到有色种的侧面,结果在受体胚上出现完整的、镶嵌的次生胚,即既有供体细胞也有受体细胞。,由于供体胚的背唇可以引起新胚的形成,所以称背唇为组织者。后来他陆续发现了一些组织者。这种方法从本质上了解了各区域功能的不同。 1935年 因发现胚胎发育中组织诱导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用热、冰冻或酒精处理组织者区仍能诱导次生胚的产生。导致应用新的生物化学方法对胚胎发育进行研究,还原论力量越加强大,生物学理论逐渐由对整体研究转向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经典的实验胚胎学为发育生物学所替代。它需要应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知识。由于发育的程序在遗传物质中,因此发育生物学将发育和遗传紧密结合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已经找到部分影响发育的基因,它们许多是调节基因,通过调节其它基因的活动来控制胚胎的发育。 现代发育生物学研究认为:受精卵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遗传组成相同的细胞,细胞由于谱系和位置的不同而沿着不同途径发育,结果这些细胞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这种途径是通过基因及其产物的相互作用实现的。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按程序进行的,这个程序在基因组中。生物的发育过程是其细胞中基因不同表达和调控的结果。,发育生物学,克隆及其发展,“克隆”一词是英文“clone”的音译,而后者又是从希腊语“klon”衍生而来,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 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克隆(无性繁殖)在植物界是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上则不然。 克隆方式:胚胎切割,胚胎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1892年,德国弗来堡的动物学家及比较解剖学家魏斯曼 ( August Weismann 1834-1914)发表著名理论,认为受精卵含有形成个体的所有遗传决定,这些遗传决定随受精卵的分裂而逐渐减少。 1910年,德国胚胎学家杜里舒( Hans Adolph Eduard Driesch 1867-1941) 将处在2细胞期的海胆卵放在玻璃瓶中,剧烈摇晃,使得两个卵裂球相互分离。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分离的卵裂球分别发育为完整的胚胎。这说明至少在发育的早期,遗传决定并不按Weismann推测的那样会分裂。 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胚胎学家施佩曼( Hans Spemamm 1869-1941) 设想能将一个来自分化程度很高的细胞的核放入去核的卵中,并称之为“惊奇的实验”。这是动物克隆的最早设想。,1952年,美国费城癌研究所的科学家罗伯特 布里格斯 ( Robert Briggs 1911-1983) 和托马斯 金(Thomas J. King)将分化程度较高的囊胚细胞注入去核的卵中,重构胚可以卵裂并发育到蝌蚪, 后来他们还证明经过变态变成幼蛙。 “惊奇的设想”在14年后变成“惊奇的现实”。,Davor Solter,1997年,Nature发表Wilmut等人的克隆羊论文,来自6岁成年绵羊的乳腺上皮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构胚发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