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 苏教版选修_第1页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 苏教版选修_第2页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 苏教版选修_第3页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 苏教版选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编写说明编写说明 一 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一 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是根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 书 它是与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相配套的 为了使它对学生具 有吸引力 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适应不 同地区 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曾进行了反复思考 充分讨论 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 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 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 日常记事抒情言志 都离不开用文言形 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文的学习 探讨 了解其做法 总结其得失 予以借鉴 甚至模仿 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 白话代替了文言 古代文学 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 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 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诗 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 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 提高审美情趣 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 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 面对这种情况 课本的设计必须 从欣赏角度入手 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 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本课本打 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文分列 按不同的鉴赏角度 鉴 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 繁简适度 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 尽可能地从几 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 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 多 自出主张 从散文的形象性 抒情性与逻辑性 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 整体风格 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 各单元所选作品 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 而是根 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 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 为根本出发点 因此 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 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 均本着加强 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教材的编写与设计 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 赏析指导 短文与 赏析示例 对所 选诗作的具体分析 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 自主赏析 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 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推荐作品 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 赏活动 链接资料广泛丰富 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 注意多方面比较 引申 参见 能抓住关键性词句 深入作品肌理 不作泛泛探讨 总之 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 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 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 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 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不限制过死 各项措施 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 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 语文选修课教材 二 教材内容二 教材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 有三千多年历史 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 这笔 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陶冶人的思想情 操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 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 历史最 2 长 最受重视 发展也最为充分 从先秦到近代 产生了大量的名作 名家和诗文流派 许多优秀作品 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 众人皆知 床前明月光 春眠不觉晓 中 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 就学会了背诵 从小学起 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 语文课本中的 古代诗歌 散文 逐年增加 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 背熟了许多篇章 和格言警句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 这还只是初始阶段 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 以求 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教材的编写 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 它着重从鉴赏这 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 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 感受其思想 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体会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 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书共六章 诗歌 散文各三章 诗和文后面分别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这样 将诗 文相对集中编排 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征 掌握诗词格律 的基础知识 同时 通过文学史知识介绍 能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串起来 获得对古代 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大致了解 对于诗歌 散文 历代鉴赏和研究的成果很多 但相当分散 单是鉴赏 就有许多名 目 这本教材 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 对于诗歌 从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探究诗 旨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 涵咏诗韵 体会声韵 三方面 入手 对于散文从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 性 三方面入手 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 避免过繁过 细 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上 每单元的第一项是 赏析指导 就这一单 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 赏析示例 每个单元各举 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 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 供同 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 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 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 后面列有 探究 讨论 题目 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 把握要点 在途径上 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在 探究 讨论 题目之后 还有 相关链 接 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三 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三 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 这本教科书从欣赏的角度展开对古诗文的学习 就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而言 可以注意 以下几个要点 一 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 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个缺乏语感的人 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优秀作品 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 达 形成强烈的明显的 感觉 印象 对于古诗文 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 感受它的 音韵和文气 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 展开想象 想象 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 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往 往具有概括性 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 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 从而获 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 联想 对原作品进行补充 扩展 联 系 对比的想象 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 鲜明 丰满的文学形象 三 深入体验 体验 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 文学作品的鉴赏 必须真正深入 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 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 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 福与痛苦等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3 四 力求领悟 领悟 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 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 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 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 那么 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 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 才能真正 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以上是欣赏的主要环节和要点 至于具体教学步骤的安排 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每单元的第一项是 赏析指导 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 方法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 并力求对赏析 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 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 增强各单元的互 补性 第二项是 赏析示例 诗歌 散文各举一篇为例 从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 析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 因为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必修课阅读 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 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 也可以先不去阅读示例 由学生自己作一番 赏析 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 并由教师加以评说 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望 第三项是 自主赏析 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 探究 讨论 题目 这些题目 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 把握要点 在途径上 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作品还有 相关链接 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这一项类似于必修教材的 课后练习 不同的是讲究 自主 二字 意即在赏析时 允许学生有多元性 开放性的解 读 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自主阅读课文 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 再接着阅读 探究 讨论 的题目 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 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也可利用网络资源 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 将某一作品探究 上升到研究领域 第四项是 推荐作品 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 供课后 阅读 同学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 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 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推荐的作品也是有限的 同学们可以拓展到课外 自己多去寻找 佳作名篇进行阅读 教师可引导和安排同学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 如阅读交流 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质 疑在班级里交流 鉴赏研究 可设置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目 古代诗歌部分 可就一些常 见的意象 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 展开 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 总之 可采取多种手段 激发同学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文 有许多名篇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阅读多了 对古代 诗文就会减少畏难情绪 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在自主阅读中吸取古代诗文的思想和艺术 营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这本教材的 赏析指导 赏析示 例 以及课文后的 探究 讨论 题目 用意在于启发引导 指出途径 激起 兴趣 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文学作 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 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 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 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 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 完全可以引入另外 一些角度 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