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重难点解析新人教版20200107122.docx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3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7套) 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504010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4-01 上传人:活***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古诗二首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3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7套) 新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课文 古诗 登鹳雀楼 课件 素材 打包 新人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3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7套) 新人教版,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7套),新人教版,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古诗,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新人
内容简介:
1王之涣诗集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 凉州词二首 (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2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教材解读教材解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2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 ,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 “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 。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3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片段赏析片段赏析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点评:点评: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说课稿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 (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2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 。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 (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 (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3(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地读读。 (师生齐读!)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老师出示词语意义) 。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桌伙伴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四、总结、延伸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4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 5 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 15 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他的性格豪爽,诗写得非常好, 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 。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 (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看想登高才能望远(简笔画)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重难点解析重难点解析提要: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 ,有的说写的是“夕阳” ,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关键词:王之涣鹳鹊楼中条山黄河蒲州白日依山尽朝阳夕阳旁证梦溪笔谈插图正文: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 ,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 , “依”是“靠着” , “尽”是“没” ,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 ” (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 ,南海出版公司 1991 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 。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 , “依”是“靠着、挨着” , “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 ,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 ,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 (如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 年出版的唐诗合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 ,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9 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2等) 。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 “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第四册) ,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 , “依”是“顺着、随着” , “山”指“中条山” , “尽”是“尽头” ,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4) 秉承了这种说法) 。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时不容忽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应理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 ,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 (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 ) ,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 ,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者,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山,而且诗中明确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然而,遗憾的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相反,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恋,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3近于消闷、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 。试问,如果诗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 ,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字面上看, “白日依山尽”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思, “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方、由西方望到南方、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向西(黄河的对岸) ,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单就“白日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 ,这就意味着此句写的是夕阳。这种推测还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插图得到印证。就是说:为原诗配插图的人亦认为此诗是夕阳(见后边的分析) 。据查, 唐代绝句选 唐诗鉴赏辞典的作者也持这种观点。大家尽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再从写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这也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它来自对自然景象的直觉) ,虽然不失壮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落日夕阳,他绝不会有这种感受,有这种直觉,他手法再高明,也不会渲染出这样的气氛) 。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急转直下、即景生意,形成一个大的起伏,让人的心情豁然兴奋,突然由失望转为希望,向读者展示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尝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而且它以写眼前的事物极其自然地道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这是作者理性的反映) ,这种手法别出新意,出人意表,读完使人耳目一新,意兴纵横,余情不尽,特别是后两句,因为有了前两句烘托的气氛,更显得含义精微、意味隽永,读来使人精神振奋,昂扬奋发,也许这正是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之处。4我们还可以引用二点旁来说明“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其一,大量地翻阅唐诗宋词会给人留下极强烈的印象:唐朝的诗人们似乎都有赏晚景、看日落(再就是对月思吟)的嗜好,因而留下的诗篇中不乏“夕阳、日暮” (再就是咏月)之作,如:暮江吟 (白居易) 山行 (杜牧) 乐游原 (李商隐) 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日暮长江里 (储光羲)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山春房事其二 (岑参)渭川田家 (王维) 襄阳歌 (李白) 黄鹤楼 (崔颢) 暮过山村 (贾岛)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堤上行其一 (刘禹锡) 南国十三首其一 (李贺)骆谷晚望 (韩琮)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落日帐望 (马戴)等等;与此相反,写“朝阳” “日出”的诗篇却不多见;其二,翻开权威性的著作看看,几乎众口一词,都讲“白日依山尽”是写“夕阳” 。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词语手册(修订本) ,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绝句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新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二) 等。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虽然理解为朝阳、夕阳都可以,但从文字表述(见前)上看应该说理解为夕阳更合适。试想,如果是朝阳从东边照过来,只能照亮中条山的东坡,在鹳鹊楼逆光而看,又如何看到“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呢?反过来,如果是夕阳从西边照过来,在鹳鹊楼上看, “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似乎更说得过去。总而言之, “白日依山尽”写夕阳言之成理,言之有理,无可辨驳。那么,为什么会有“朝阳”一说呢?原来,大凡选录登鹳鹊楼者无不引用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的几句话为鹳鹊楼作注:“河中府鹳鹊楼,三层,前瞻中条(山) ,下瞰大(黄)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首能状其景”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笔者注)之鹳鹊楼共有三层,登楼远眺可以看到雄伟的太行山支脉中条山,向下俯视则可看到一泻千里、奔腾汹涌的黄河,唐代诗人在这里留下诗赋者很多,其中只有李益的七言律诗(即:“鹳鹊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3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素材(打包7套)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504010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