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002130618.doc

(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必修1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511592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0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4-01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必修1 浙江 专用 2019 2020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三 自然地理 环境 整体性 差异 性学 打包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必修1,(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必修1,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学,打包
内容简介:
- 1 -第一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识记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理解生物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作用的表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生存的威胁。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被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鱼类时代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海生藻类时代太古代原核细胞生物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时期全部灭绝部分灭绝古生代末期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恐龙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2 -(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对环境影响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1)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人类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4)结果: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影响破坏自然环境,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一、判断题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2爬行动物时代是指古生代。()3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两个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4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5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答案:1.2.3.4.5.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机演化在环境变迁中一直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b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绿色植物c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有依赖性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向有氧转变解析:选 d。在生命出现之前,地表发展以化学演化过程为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植物依赖于环境,也能改造自然。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人地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c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会破坏地理环境的生态平衡d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解析:选 c。人类活动若违背自然规律,会破坏地理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3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见教材 p66图 31)。材料二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科学家发现铱元素含量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的 30 倍左右,这成为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证据。因为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陨石中却经常存在铱含量较高的现象。有些地质学家认为,如果一颗足够大的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那么,大量的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就会散发到大气层中。在地球表面就会覆盖一层富含铱的尘土层,最后形成的地层铱元素含量就会异常多。经计算,含铱泥土里存在的铱,需要一颗大约 10 km 直径的小行星撞击才能产生。在美洲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海岸,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部分淹没在海中的陨石坑,直径 180200 km,陨石坑中到处开裂的岩石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爆炸。这是中生代小行星毁灭性撞击地球最可能发生的地点。(1)地质发展史分为哪几个代?爬行动物时代是指哪一个代?(2)材料二能否说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提示:(1)地质发展史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是指中生代。(2)能。从材料中可知,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 30 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恐龙因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绝。【核心归纳】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4 -利用生物演化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跟踪训练】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3)题。(1)在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过程()a大气演化b化学演化c物理演化d生物演化(2)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a爬行动物b真核细胞生物c原核生物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bcd解析:第(1)题,在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2)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第(3)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答案:(1)b(2)d(3)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5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下图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个例图片。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提示: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核心归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其诞生之始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下表所示:人类活动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农业活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增加农业产出;修筑梯田,平整土地;挖低填高,建立新颖的“基塘生产系统”混合农业生产模式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水源污染工业活动开采矿产资源,把资源转化成产品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等;开采矿产引起地面塌陷、泥石流频发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生态建设改造荒漠环境道路、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下垫面状况【跟踪训练】人类出现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此回答(1)(2)题。(1)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6 -b不受环境影响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d对环境无影响(2)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森林面积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abc d解析:第(1)题,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第(2)题,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是植被的破坏。答案:(1)c(2)c 对点练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20186 月浙江)下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简图。回答 12 题。1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2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a原始鱼类 b被子植物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解析:第 1 题,据图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降水逐渐增多,气温逐渐下降。第 2 题,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答案:1.c2.c 对点练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34 题。- 7 -3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退化、沙化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等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解析:第 3 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数量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第 4 题,a、b 两项是“短期”行为,c 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答案:3.c4.d基础巩固1如果把地质年代比作一本书,那么地球演化历史的五个代中,占有页数最多的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 d中生代解析:选 b。地球演化历史的五个代中,元古代持续时间最长。2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空气中 co2浓度增加 造成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a bc d解析:选 d。大面积砍伐森林会使森林吸收 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 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 35 题。3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8 -4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5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解析:第 3 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第 4 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第 5 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答案:3.b4.a5.c由于人类的智慧与欲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据此完成 67 题。6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7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印度洋海啸 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a bc d解析:第 6 题,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不应停止经济发展,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第 7 题,海啸和特大洪水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答案:6.c7.c8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9 -(1)图中自 1650 年至 1950 年物种灭绝速度呈现_的趋势。(2)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_。(3)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b水土流失加剧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d生态破坏答案:(1)加速(2)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3)d能力提升1读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示意图,有关图中序号的说法,正确的是()a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大约 48 亿年b的转变过程完全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结果c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结果d缩小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解析:选 c。有氧环境产生了大量臭氧,而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 24 题。- 10 -2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3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4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解析:第 2 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 3 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第 4 题,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答案:2.d3.b4.b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该州海拔 2 000 m 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 2 026.5 mm,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 817.2 mm。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56 题。5 “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6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 11 -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d生物多样性增多解析:第 5 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 c。第 6 题,大规模种植咖啡会造成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答案:5.c6.a7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 bc d解析:选 d。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 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2 -(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准备:_。(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环境向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陆地抬升- 1 -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主要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主要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掌握地球表面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比较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3.主要类型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三、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域分异的含义: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2地域分异的特征:有序性、普遍性。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2)成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2 -一、判断题1热带荒漠带的典型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植被是热带沙漠。()2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3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土壤。()4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带沿纬线方向的分异规律。()5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答案:1.2.3.4.5.二、选择题6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的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选 a。济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一线至北回归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为热带季雨林带。7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b横断山区从山脚到山顶自然带谱变化明显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明显变化d乘飞机看到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的漠河沿线植被发生明显变化解析:选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是由水分差异形成的。8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解析:选 c。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自然带之间存在着差异,属于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带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属于小尺度范围。主要陆地自然带【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见教材 p85 图 317)。- 3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自然带的这种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2)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自然带的这种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提示:(1)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量。(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水分。【核心归纳】1自然带的形成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分布自然带名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成因气候类型典型植被赤道附近横贯大陆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低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季风环流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带雨林带南北两侧大陆中部、西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纬3550亚欧大陆东岸季风环流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带中纬度大陆中部常年受大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 4 -温带荒漠带气团控制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横贯大陆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寒带苔原寒带冰原带高纬度横贯大陆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冰原气候寒带冰原图示法对比分析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内在联系(以北半球为例)在认识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的对应关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跟踪训练】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b热带稀树草原带- 5 -c寒带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稀树草原带。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答案:(1)b(2)d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敇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敇勒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2)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1)海陆位置的不同。(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核心归纳】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影响因素成因总结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分布特征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跟踪训练】(20184 月浙江)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据此回答(1)(2)题。- 6 -(1)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2)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第(1)题,虽然森林的植物残体最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再加上淋溶流失作用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草原的植物残体数量虽然不及森林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淋溶流失作用微弱,养分得以在土壤中保留下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反而高。第(2)题,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天然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自东向西的减少引起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1)b(2)b 对点练一主要陆地自然带(20194 月浙江)“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 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 2 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2 题。- 7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 2 与图 1 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 d海拔2图 2 中甲自然带为图 1 中()ab cd答案:1.c2.b 对点练二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读下面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 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 /lr 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ah 表示不同的植被带,完成 34 题。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cfgh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cfgh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4图中 e 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c荒漠带 d热带稀树草原带解析:第 3 题,abcd 自然带干燥指数不变,热量收入越来越小,其更替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fgh 自然带热量收入不变,而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其更替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差异,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 4 题,e 自然带的热量较高,干燥指数中等,应该为热带稀树草原带。- 8 -答案:3.d4.d基础巩固1关于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亚马孙平原处处呈现出热带草原风光b西伯利亚生长着大面积的温带落叶阔叶林c在非洲大草原分布着善于奔跑的大型食草、食肉动物d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着一望无际的荒漠解析:选 c。亚马孙平原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西伯利亚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一望无际的荒漠,非洲草原分布有大型动物且多善于奔跑。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 23 题。2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d受洋流的影响3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解析:第 2 题,图中稀树草原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第 3 题,南北方向植被的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2.a3.a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 3 个月,搭车 88 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 45 题。 - 9 -4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bc d5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垂直分异规律海拔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c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位置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解析:第 4 题,从北京至哈萨克斯坦沿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土耳其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德国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 5 题,该旅游线路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过程,纬度变化不大,沿途自然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4.c5.d读图,回答 67 题。6图中从到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0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7影响图中从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地形c地质 d水分解析:第 6 题,图中从到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纬度方向上的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 7 题,图中从到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的是经度方向上的变化,变化的基础是水分。答案:6.a7.d8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b 是_带,e 是_带。(2)e 自然带所在的地区,其气候类型是_,该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是_。(3)图中自然带 abc 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4)图中自然带 ead 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解析:(1)b 自然带位于温带大陆的内部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形成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e 自然带所在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3)图中自然带 abc 的依次更替是东西方向的更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故降水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4)图中自然带 ead 的依次更替是南北方向的更替,由于纬度的差异使得热量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答案:(1)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11 -(3)干湿度地带水分(4)纬度地带热量能力提升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读图,回答 12 题。1图中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草原c阔叶林 d针叶林2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c阔叶林、草原、荒漠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解析:第 1 题,年均温分布范围大的植被南北跨越范围大,读图可知,草原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第 2 题,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体现这一规律变化的是阔叶林(降水量较大)、草原(降水量较少)、荒漠(降水量最少)。答案:1.b2.c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 34 题。3世界局部地区图中的点与景观图能正确匹配的是()aa bbcc dd4从 cbad 的景观变化,体现了()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解析:第 3 题,左图中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表示亚寒带针- 12 -叶林景观,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表示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所示为企鹅,为生活在冰原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右图中 d 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与左图中匹配。第 4 题,从 cbad 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3.d4.d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利用洋流运动规律航行,与非洲和南美洲之间进行不平等贸易,被称作北大西洋“黑三角贸易” ,此贸易持续 400 多年。依据材料和图,回答 56 题。5图中殖民者出发地(西班牙)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6从西班牙到非洲西部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第 5 题,西班牙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 6 题,从西班牙到非洲,是从亚热带到热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5.b6.a7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判断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a的变化b的变化c的变化d的变化- 13 -解析:选 b。图中横坐标从西向东表示热量和降水的变化是从高寒逐渐变为湿热,而纵坐标从北向南表示热量由少逐渐增多,所以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降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的是的变化。8下图中 af 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带 egf 的变化是以何种因素的变化为基础产生的?分析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2)e、c 分别表示何种自然带?对应何种气候?分析所对应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3)简要分析 2016 年元旦时 a、c 两自然带所在地区气候特征的异同点。解析:(1)自然带 egf 表现为同一纬度距海远近的不同,因而其变化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e、c 表示相同的自然带,但因分别处于大陆的西岸和东岸而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应从大气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方面分析。(3)2016 年元旦时,为北半球冬季,分析此时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即可。答案:(1)水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2)e 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e 自然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是终年受西风的影响而形成的。c 自然带对应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的。(3)相同点:都盛行偏西风。不同点:a 自然带所在地区温和多雨;c 自然带所在地区寒冷干燥。- 1 -第第 2 2 课时课时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并会分析垂直分异规律及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和特点。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形成的原因。掌握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及生态建设。一、垂直分异规律1垂直分异规律定义: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2垂直自然带定义: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3垂直分异规律显著表现地区、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显著表现地区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形成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垂直带谱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自然带有规律地排列共同性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差异性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二、地方性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2规律: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3成因(1)受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2)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垂直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持续- 2 -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一、判断题1 .“一山有四季” ,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2我国华北地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4通常是纬度越高,山体越高,山地自然带越丰富。()5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因。()答案:1.2.3.4.5.二、选择题读下面四幅海拔 5 000 m 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 67 题。6四座山位置分布纬度最低的是()a甲b乙c丙 d丁7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a由热量差异造成的b由水分差异造成的c由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d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山地自然带带谱最复杂,且南北两坡的自然带海拔基本相同,说明该山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最低。第 7 题,垂直分异规律是水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6.b7.c垂直分异规律【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图(见教材 p81图 310)。(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3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3)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4)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南坡基带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北坡基带为高原寒性半干旱草原带,北坡海拔高,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原寒性半干旱草原带。(2)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3)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在重力作用下积雪冰川下滑较多。(4)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5)山体的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核心归纳】1山麓自然带(基带)的确定基带即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其与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2山体自然带谱的数目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3山体自然带的类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下图:4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分布高度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多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 4 -5雪线的分布高度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的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都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跟踪训练】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针阔叶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 d荒漠(2)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 b热量c海拔 d土壤解析: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地带形成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答案:(1)b(2)a地方性分异规律【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见教材 p85图 317)。- 5 -(1)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大陆上缺少哪些自然带?为什么?(2)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3)为什么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分布?(4)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没有发育热带雨林带?提示:(1)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南半球该纬度无大陆分布。(2)热带雨林带和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发育了热带雨林带,西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发育了热带稀树草原带。(3)山地阻挡,沿岸寒流影响。(4)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核心归纳】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地方地形如华北平原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成因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表现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一部分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鲜明,这些因素使地理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常见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分析如下表所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大陆海陆分布北极附近地区冰原带无北极附近地区是北冰洋- 6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降水少地形起伏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洋流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水分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跟踪训练】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回答(1)(2)题。(1)该自然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有暖流经过,山地地形对气流有抬升作用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沿岸飓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2)该自然带在乙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7 -平原面积广阔abc d解析:第(1)题,甲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加上地形抬升,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第(2)题,乙处热带雨林带分布广可从地形、气候、洋流方面分析。它与秘鲁寒流无关。答案:(1)a(2)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1)诗中描写的农作物在美国有没有种植?(2)若在美国有种植,那该农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提示:(1)在美国也有广泛种植。(2)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小麦带。【核心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指导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大农业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部门。片面强调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和环境退化。合理发展大农业生产,则有利于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跟踪训练】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8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解析:选 d。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其发展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鄂尔多斯高原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典图示例】【判读技巧】1阴阳坡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如上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2南北半球的判断同一山体,若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即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北坡高于南坡,该山体位于南半球;若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即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北坡低于南坡,该山体位于北半球。上图的山体位于北半球。3热量带的判断由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判断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4纬度高低的判断由山地带谱数量的多少判断纬度的高低。相同高度的山地带谱数量越多,所处的纬度越低。如图中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5迎风坡的判断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的积雪冰川带海拔低,为迎风坡。【针对练习】- 9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序号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a针叶林常绿林b常绿林草甸c草甸草原d针叶林草原(2)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地势c水分d日照(3)该山地可能是()a贺兰山b长白山c秦岭d天山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第(2)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答案:(1)d(2)c(3)a 对点练一垂直分异规律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 13 题。- 10 -1根据四座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abc d2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a bc d3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南北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 b水分状况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解析:第 1 题,根据基带的植被类型我们可以判断的纬度最高,其次是,虽然两座山地的基带相同,但是山地出现冰雪带,说明的纬度高于,因此,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第 2 题,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第 3 题,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其原因是阳坡的热量条件较阴坡好。答案:1.a2.a3.c 对点练二地方性分异规律4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的自然景观的差异b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d由美国东海岸到其中部平原的景观变化解析:选 b。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然景观由森林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符合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从海洋来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影响,降水多,热量充足,形成热带雨林;西岸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其自然景观差异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纬度逐渐增高,热量条件不断变化,再加上水分条件的变化,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依次变化为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种变化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美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从东部沿海到中部,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为草原,其变化符合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0196 月浙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貌广布。完成 56 题。- 11 -5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6黄土高原东部主要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5.d6.d 对点练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5在不适合垦殖的土地上开垦耕作,退耕后的土地应如何安排()a在森林自然带主要是退耕还湖b在草原自然带主要是退耕还林c在湿润地区宜退耕还湖d发展生态农业解析:选 c。森林自然带应退耕还林,草原自然带应退耕还草。基础巩固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a秦岭南坡b喜马拉雅山北坡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解析:选 d。一般山地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 23 题。2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3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 b光照c热量 d水分解析:第 2 题,据图可知,山脉西侧落叶林说明该区域位于温带地区,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对应温带大陆性气候。第 3 题,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体现了水分条- 12 -件的不同。答案:2.a3.d4非洲东非高原赤道附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导致其自然环境地方性分异的是()a气候 b地势c植被 d土壤解析:选 b。东非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带。5下列不属于地方性分异因素的是()a地势起伏 b洋流c纬度位置 d海陆分布解析:选 c。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纬度位置属于全球性的大尺度因素。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 67 题。6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地方性分异现象的是(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打包6套)湘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511592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