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化学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学案 鲁科版选修4_第1页
2012高二化学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学案 鲁科版选修4_第2页
2012高二化学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学案 鲁科版选修4_第3页
2012高二化学 1.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学案 鲁科版选修4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1 31 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电池 学案 鲁科版选修学案 鲁科版选修 4 4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2 能正确分析 可充电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 掌握金属的腐蚀原理及防护措施 题型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例 1 如图是 Zn 和 Cu 形成的原电池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铜为阳极 锌为阴极 铜极上有气泡 SO向铜极移动 若有 0 5 mol 电子流 2 4 经导线 则可产生 0 25 mol 气体 电子的流向是铜到锌 正极反应式 Cu 2e Cu2 A B C D 解析 中 Cu 为正极 Zn 为负极 中 SO向负极 Zn 极 移动 中电子的流向 2 4 是 Zn Cu 中正极反应式 2H 2e H2 故 错 答案 B 变式训练 1 如下图所示 将两烧杯用导线相连 Pt Cu Zn C 分别为四电极 当闭 合开关后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Cu 极为原电池负极 B Cu 极附近显碱性 C C 极发生氧化反应 D 电子流向为 C 极流向 Pt 极 答案 B 解析 如题图 右端为原电池 负极 Zn Zn2 2e 正极 2H 2e H2 左端为电解池 阴极 Cu 电极 2H 2e H2 阳极 Pt 电极 2Cl Cl2 2e 可知 Cu 极附近 H 放电使电极附近的溶液显碱性 题型二 化学电源 1 有关可充电电池的考查 方法点拨 解此类题目 首先要看清放电和充电反应的方向 再分析透彻反应的得 失电子情况 判断放电时的正 负极 然后抓住其本质 即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或充电时的阴阳极 阳极发生氧 化反应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从而得出结论 例 2 镍镉 Ni Cd 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 溶液为 KOH 溶液 其充 放电按下式进行 Cd 2NiOOH 2H2OCd OH 2 2Ni OH 2 放电 充电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充电时阳极反应 Ni OH 2 OH NiOOH H2O e B 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2 C 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 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OH 向正极移动 Cd OH 2 故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变小 C 错 从电子与离子形成的闭合回路易知 OH 向 Cd 负极移动 D 错 Cd OH 2 故负极附 近溶液的碱性变小 C 错 从电子与离子形成的闭合回路易知 OH 向 Cd 负极移动 D 错 答案 A 变式训练 2 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 Pb PbO2 2H2SO4 2PbSO4 2H2O 研读下图 下 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K 闭合时 d 极的电极反应式 PbSO4 2H2O PbO2 4H SO 2e 2 4 B 当电路中转移 0 2 mol 电子时 中消耗的 H2SO4为 0 2 mol C K 闭合时 中 SO向 c 极迁移 2 4 D K 闭合一段时间后 可单独作为原电池 d 极为正极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关系可知 池为原电池 池为电解池 a 极为正极 b 极为负极 K 闭合后 c 极为阴极 d 极为阳极 因电极材料为 PbSO4 结合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可判 断 d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PbSO4 2H2O PbO2 4H SO 2e A 项正确 由题给方 2 4 程式可判断 当电路中转移 0 2 mol 电子时 中消耗的 H2SO4为 0 2 mol B 项正确 电 解池工作时 阴离子移向阳极 即 d 极 故 C 项错误 因 池反应为 2PbSO4 2H2O Pb PbO2 2H2SO4 因此 K 闭合一段时间后 池可作为原电池对外供电 通电 其中析出的铅附着在 c 极上作负极 析出的 PbO2附着在 d 极上作正极 D 项正确 2 有关燃料电池的考查 方法点拨 在燃料电池中 可燃物一定在负极反应 助燃物一定在正极反应 然后再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例 3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 一极通入空气 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 电解质是掺杂氧化 钇 Y2O3 的氧化锆 ZrO2 晶体 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 O2 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熔融电解质中 O2 由负极移向正极 B 电池的总反应式 2C4H10 13O2 8CO2 10H2O 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负极 电极反应为 O2 4e 2O2 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 电极反应为 C4H10 26e 13O2 4CO2 5H2O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由丁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C4H10 13O2 8CO2 10H2O 可知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对应物质的化合价升高 C4H10 13O2 4CO2 5H2O 26e 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对应物质的化合价降低 O2 4e 2O2 显然在熔融电解质中 O2 从正极移向负极 变式训练 3 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 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 H 其基本结构见下图 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2H2 O2 2H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通过外电路从 b 极流向 a 极 用心 爱心 专心3 B b 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O2 2H2O 4e 4OH C 每转移 0 1 mol 电子 便消耗 1 12 L 的 H2 D H 由 a 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 b 极 答案 D 解析 在原电池中电子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A 错 b 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应 为 O2 4H 4e 2H2O B 错 C 选项中未说明标准状况下是 1 12 L 在原电池中阳离 子向正极移动 而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故只有 D 正确 题型三 金属的腐蚀 例 4 为了探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快慢 某课外学习小组用不同的细金属丝将三根大 小相同的普通铁钉分别固定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内 并将这些装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放置 相同的一段时间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束时 装置甲左侧的液面一定会下降 B 实验结束时 装置甲左侧的液面一定比装置乙的低 C 实验结束时 铁钉 b 腐蚀最严重 D 实验结束时 铁钉 c 几乎没有被腐蚀 解析 甲中发生化学腐蚀 Fe 2HCl FeCl2 H2 乙中发生析氢腐蚀 Cu 为正极 铁钉为负极 丙中的铁钉不被腐蚀 因为浓 H2SO4对铁产生钝化作用 答案 B 变式训练 4 如图所示 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培养皿中 再加入含有适量 酚酞和 NaCl 的琼脂热溶液 冷却后形成琼胶 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 B b 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C a 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 D b 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答案 B 解析 铁铜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 铁铝组成原电池铁作正极 a 中铁被氧化 正极铜 丝周围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生成氢氧根离子使酚酞变红 b 中铁钉上氧气得电子发 生还原反应 生成氢氧根离子使酚酞变红 铝条失电子变为铝离子 无气泡产生 题型四 金属的防护 例 5 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B 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 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C 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保护法 D 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 解析 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易生成硫化物而失去光泽 属于化学腐蚀 当镀锡铁制品 镀层破损时 由于铁比锡活泼 形成原电池时 铁作原电池的负极 加快铁的腐蚀 锌比 铁活泼 当在海轮外壳上连接锌块后 锌失电子而海轮外壳被保护 要采用电解原理保护 金属 应将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即作电解池的阴极 综合上述分析 可知 C 正确 答案 C 变式训练 5 如何防止铁的腐蚀是工业上研究的重点内容 为研究铁腐蚀的影响因素 某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序号内容实验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4 1 常温下将铁丝放在干燥空气中一个月干燥的铁丝表面依然光亮 2 常温下将铁丝放在潮湿空气中一小时铁丝表面依然光亮 3 常温下将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个月铁丝表面已变得灰暗 4 将潮湿的铁丝放在常温的氧气流中一小时铁丝表面略显灰暗 5 将潮湿的铁丝放在高于常温的氧气流中一小时铁丝表面已变得灰暗 6 将浸过氯化钠溶液的铁丝放在高于常温的氧气流 中一小时 铁丝表面灰暗程度比实验 5 严重 回答以下问题 1 上述实验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