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考古学概论(全集)_第1页
PPT考古学概论(全集)_第2页
PPT考古学概论(全集)_第3页
PPT考古学概论(全集)_第4页
PPT考古学概论(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书 1陈淳: 当代考古学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淳: 考古学研究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栾丰实、方辉、靳桂云: 考古学理论 方法 技术 ,文物出版社, 2002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考古工作手册 ,文物出版社, 1982年版。 5科林 伦福儒、保罗 巴恩(英国)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物出版社, 2004年版。 6罗伯特 沙雷尔、温迪 阿什莫尔(美国)著,余西云等译: 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另有一个译本,温迪 安西莫、罗伯特 夏尔著,沈梦蝶译: 发现我们的过去 简明考古学导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 7易漫白著: 考古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孙英民、李友谋主编: 中国考古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9张之恒主编: 中国考古学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0蔡凤书、宋百川主编: 考古学通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六祖慧能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第一节 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 二、考古学的定义 (一)国外的定义 1美国学者罗伯特 沙雷尔、温迪 阿什莫尔定义 2英国学者科林 伦福儒、保罗 巴恩的定义 3英国学者迪克逊( 定义 4英国学者戴维 克拉克( 9371976)的定义 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 6前苏联学者 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 (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 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一是人工遗存 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 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 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美国学者罗伯特 沙雷尔、温迪 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 陈淳在 当代考古学 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 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 第二节 考古学的分支 一、按时代标准划分 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 三、按地域标准划分 第三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二、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三、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 考古学学科的发展 第一节 欧美考古学史 一、古物学 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 1、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 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 德 彼尔特( 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 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 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 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 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 4、瑞典人古斯塔夫 奥斯卡 蒙德留斯( 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 三、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 物种起源 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该时期的考古学被称为进化论考古学 四 、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 18921957) 1950年出版了 欧洲文明的黎明 一书,采用考古学文化概念,结合蒙德留斯的类型学,重建欧洲的史前史。柴尔德将考古学推进到文化历史考古学阶段。 五、新考古学(过程考古学 1、新考古学的先驱者 美国泰勒 2、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 3、亨普尔、奥本海姆等人的科学哲学思想 4、美国路易斯 宾福德发表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一文 标志着新考古学的产生 5、 1968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克拉克出版了 分析考古学 一书, 1973年他又在 上发表了 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 一文,是新考古学的代表作之一。 四、后过程考古学(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九十年代,欧美兴起了后过程考古学,也叫解释考古学。以英国剑桥大学 后过程考古学的理论基础为新马克思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注重对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象征意义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金石学的传统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三、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理论界的一场论战 一、传统考古学与新考古学的同 二、传统考古学与新考古学的异 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前瞻 第三章 考古调查与勘探 第一节 考古调查与勘探内容 根据 文物保护法 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动物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二节 考古调查与勘探的方法 一、调查目的 1全面普查 2、专题调查 3、预备调查 4、区域系统调查 二、调查方式与手段 第四章 考古发掘 一、考古发掘工作的准备工作 (一)选址 (二)经过申请取得发掘的许可 (三)制订计划,编制预算 (四)组织工作班子,选择工作人员 (五)做好后勤工作 二、考古发掘的研究设计 三、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 (一)垂直发掘 (二)水平发掘 四、考古发掘的对象与具体发掘方法 (一)遗址的发掘 (二)墓葬的发掘 1、土坑竖穴墓的发掘 2、砖室墓的发掘 五、考古发掘的记录 (一)考古文字记录 (二)考古测绘记录 (三)考古影像记录 第五章 室内整理与编写报告 第一节 初步整理 一、清洗发掘物品 二、写标签、归类 三、统计与修复 四、准备分工研究 第二节 分类 一、以质料为标准进行分类 二、以层位或单位挑选标本 三、绘图、制卡、照相 四、分期断代 第三节 编写发掘报告 1、序论 2、正文 3、结论 4、附录 第六章 考古年代的确定 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定义 二、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1、层位关系 2、类型学 3、更新世地质年代 4、动物群 5、孢粉分析 三、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一)碳 (二)树轮年代学 其它古地磁法、钾氩法、裂变径迹法、铀系法、热释光测年法、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氨基酸外消旋法、黑曜岩水合法断代等方法 第七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张光直在 泛论考古学 一文中把“资料”、“技术”、“方法”、“理论”四个概念作了辨析。资料( or 指古代的遗迹、遗物,以及其中所包括的关于古代环境、古代生活的全部信息。技术( 是产生新资料的手段。从地底下挖出新资料的手段是技术,从旧资料中挤出新资料的手段也是技术。方法 (or 研究资料的手段,如何将资料加以解释,以求得文化生活本质的了解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就是考古方法。理论( 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张光直: 考古学专题六讲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第一节 考古地层学或层位学 一、地层学基本原理 二、判断地层的方法 三、各类遗物的收集要求 第二节 考古类型学 一、考古类型学理论的探索 二、考古类型学的发展 三、器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的步骤 五、考古类型学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三联书店 1999年 6月。 苏秉琦: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 文物 1981年第 5期。 俞伟超: 考古学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3月。 张光直: 考古学专题六讲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第三节 文化因素分析 一、文化因素分析法的定义 二、文化因素分析法的依据 三、文化因素分析法的操作方法 四、文化因素分析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 李伯谦: 论文化因素分析法 ,见李伯谦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第四节 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三、考古学文化的细分与合并 第五节 聚落形态考古 一、聚落形态考古 二、聚落考古的研究对象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 三、如何解决聚落考古的共时性问题 第八章 人类起源研究 第一节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 一、夏娃理论 二、多地区进化说 第二节 人类起源的研究情况 一、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二、我国人类进化的发展模式 第九章 农业起源研究 第一节 农业起源研究的理论 一、“发现论” 二、人口压力理论 三、竞争宴飨理论 第二节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现状 一、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和丝织业的起源 (一)稻作农业的起源 (二)丝织业的起源 二、黄河流域及北方粟作农业的起源及水稻和小麦的引入 (一)粟作农业的起源探索 (二)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 (三)小麦的引入 第十章 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探索 一、文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诸概念的界定 二、文明起源模式的研究 (一)中原中心论模式即一元论模式 (二)满天星斗模式即多元一统模式 (三)连续性的模式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一、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或濒临消失的文化资源 二、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资源 三、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一)促进科学研究 (二)促进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 (三)促进公民教育 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2盗窃、盗掘、走私文物屡禁不止 3、文物市场失序,监管不力 4、文物管理体制尚不规范 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 (一)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加强立法工作 (三)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四)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做好“五纳入”工作 (六)广泛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提高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水平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一、藏品的鉴定、定名与定级 二、藏品的登记编目与建档 三、藏品的移交、调拨、借用、交换 四、文物库房的建设与管理 五、藏品的科技保护 第四节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一、保持文物原状 二、落实“四有”规范 1、划定保护范围 2、树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 3、建立记录档案 4、设立保护机构 三、根据需要划出建设控制地带 四、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 六、尽可能原址保护,不得已而迁移保护 七、保持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用途,不得转让、抵押与经营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 一、什么叫大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的基本方针 三、遗址保护中各部门的协作 (一)考古学在大遗址保护中的作用 (二)科技保存、保护在大遗址保护中的作用 (三)保护规划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