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I)卷_第1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I)卷_第2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I)卷_第3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I)卷_第4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1 页 2019 20202019 2020 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I I 卷 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 正确的是 A 早晨 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 下午 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 大家很高兴 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 晚上 大家住在洞穴中 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 2 分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 北京人 B 蓝田人 C 元谋人 D 丁村人 3 2 分 好莱坞英雄史诗片 史前一万年 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 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 假 如你也想穿越时空 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 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 云南 B 北京 C 浙江 D 陕西 4 2 分 黄帝和炎帝战胜蚩尤的地点是 A 牧野 B 涿郡 第 2 页 共 11 页 C 涿鹿 D 巨鹿 5 2 分 概括历史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 请你为下列图片确定一个适当的主题 A 生产工具的变革 B 我国的农耕文化 C 人类社会的变迁 D 生活工具的变迁 6 2 分 观察图片 这两幅图片的建造者分别是 A 北京人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7 2 分 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 在猎获一头野猪后 要把猪腿剁下 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青铜剑 第 3 页 共 11 页 D 铁斧 8 2 分 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 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 居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北京人 B 北京人 山顶洞人 C 山顶洞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9 2 分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据考古发现 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10 2 分 人类社会早期女人和男人的权力状况是 A 男人的权力位于女人之上 B 女人和男人权力平等 C 男人的权力外出时大于女人的权力 D 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的权力之上 11 2 分 黔东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 列出的关键词是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 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 A 元谋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山顶洞人 第 4 页 共 11 页 12 2 分 2016 年 2 月 29 日 黄金稻现 河姆渡文化特展 在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落幕 河姆渡人 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粟 D 黄瓜 13 2 分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 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 礼 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建造宫室 车船 制作兵器 衣裳 B 让部下发明文字 历法 算术和音乐 C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 妻子螺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14 2 分 相传 黄帝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还教人们挖井 发明舟车 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这 些传说 反映了 A 后人对华夏始祖黄帝的尊敬 B 黄帝有许多发明流传于世 C 黄帝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 D 黄帝堪称我国古代帝王的杰出代表 15 2 分 炎帝和黄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 淮河流域 第 5 页 共 11 页 16 2 分 2014 年 4 月 5 日 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 来自全国各地及 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 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建造宫室 车船 制作兵器 衣裳 B 让部下发明文字 历法 算术和音乐 C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 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17 2 分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A 炎黄战蚩尤 B 皇帝建宫室 C 舜让位于禹 D 启继承父位 18 2 分 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 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 他是 A 黄帝 B 禹 C 舜 D 启 19 2 分 史记 五帝本纪 中记载 尧知其子丹朱不肖 不足授天下 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 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20 2 分 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第 6 页 共 11 页 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 过群居生活 用火取暖 烧烤食物 种植水稻 蒸煮米饭 A B C D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6868 分分 21 25 分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 回答问 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蚩尤作乱 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 诸侯 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第 7 页 共 11 页 材料二 古者舜耕历山 陶河濒 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之阳 举以为天子 与接天下之政 治天下之民 墨子 尚贤 1 结合图一回答 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 从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远古人类 请你从体貌特征 生产工具两个方面说一说这 一远古人类的特点 3 图三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的工具 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 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 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 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 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 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5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 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 请你再举出两例来 22 18 分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 一直把改革放在各项事业的首位 国家要强大 社会要进步就不能不 谈改革 但是 改革又需要胆识和策略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是古 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卫鞅亡魏入秦 孝公以为相 封之于商 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三 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 工商业 及怠惰而致贫者 举以为孥 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 不得为属籍 享受特权 史记 商君列传 1 材料一中的图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生产工具的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将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 8 页 共 11 页 北京人所用的生产工具是 半坡人所用的生产工具是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 2 根据材料一并回忆课文 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 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变法初见成效的原因有哪些 不少于两点 3 分析材料二 某位平民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那么他该按照商鞅制定的哪些措施去努力 4 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最后惨遭车裂而死 但是商君之法在秦国推行了下来 请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哪些变化 我们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今天中国的改革事业 23 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 有的随葬品如陶器 玉器等多达 180 多件 有的墓葬中只有一两件随葬品 甚至什么 随葬品也没有 请回答 1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24 15 分 材料一 聪明睿智 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1 材料一二分别是哪两位伟人说的 2 文中赞美的人物是谁 3 文中赞美的人物及其属下有哪些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9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