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看广东经济发展状况_第1页
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看广东经济发展状况_第2页
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看广东经济发展状况_第3页
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看广东经济发展状况_第4页
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看广东经济发展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从 2 20 00 07 7 年年投投入入产产出出表表看看广广东东经经济济发发展展状状况况 2010 03 08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 2007 年广东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经济规模 产业结构 供求状况 产业关联 宏观经济效益以及生产诱发等数据进行分析 客观反映广东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 关键词 投入产出 宏观经济 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效应模拟的有效工具 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编制长远 规划提供了系统的 全面的基础数据 是研究经济发展 进行经济数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本文利用 2007 年 投入产出表有关数据 反映近几年来广东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 基本情况一 基本情况 一 经济规模迅速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 广东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增速保持高位 总量规模不断提升 2002 2007 年 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 5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之首 从生产角度看 总产出增长较快 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略有提高 2007 年广东全社会总产出 97706 72 亿 元 增加值达到 30843 17 亿元 分别比 2002 年增长了 1 5 倍和 1 3 倍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11 9 和 11 6 总产出占全国比重较之 2002 年下降 0 3 个百分点 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上升了 0 7 个百分点 虽然 增加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但广东增加值率却大幅下降 从 2002 年的 34 6 调整到 2007 年的 31 6 五年 期间下降了 3 个百分点 分产业总产出增速发展各异 2007 年一 二 三次产业的总产出分别为 2821 24 亿元 72815 47 亿元 和 22070 01 亿元 分别比 2002 年增长了 0 5 倍 1 9 倍和 1 0 倍 第一产业增速放缓 二三产业加快发 展 其中第二产业发展最为突出 从具体行业来看 第二产业中的金属矿采选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较快 服务业中 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三个行业总量规模对比 于 2002 年成功实现翻番 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三个行业 从使用角度看 第二产业增长最快 农业多为中间使用提供产品 从而导致中间使用快于最终使用增 长 而服务业情况刚好相反 2007 年广东经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为 66863 55 亿元 最终使用为 72816 90 亿元 两者均为 2002 年的 2 7 倍 中间产品和最终使用之比从 2002 年的 47 8 52 2 调整为 2007 年的 47 9 52 1 最终使用比重略有下降 在中间产品的使用中 三次产业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分别为 2086 43 亿元 54441 50 亿元和 10335 62 亿元 分别为 2002 年的 2 2 倍 3 0 倍和 1 8 倍 而最终使用 中三次产业分别为 2002 年的 1 2 倍 2 9 倍和 2 1 倍 最终使用的外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流出结构重心从国外向国内转移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和流 出为 15166 72 亿元 11148 88 亿元和 46501 30 亿元 分别是 2002 年的 2 1 倍 2 3 倍和 3 0 倍 最终使 用中的内需和外需比例从 2002 年的 44 2 55 8 调整为 2007 年的 36 1 63 9 最终使用的外需比重呈现 上升趋势 而从销往省外和出口的对比来看 出口比重降低 销往省外比重比 2002 年提高了 3 6 个百分点 流出结构重心从国外向国内转移 开拓国内市场需求的成效比较明显 见表 1 表表 1 1 20022002 和和 20072007 年投入产出表经济总量指标对比情况 亿元 年投入产出表经济总量指标对比情况 亿元 2007 年2002 年 总计 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计 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总产出 97706 72 2821 24 72815 47 22070 01 38238 01 1856 59 25484 00 10897 42 增加值 30843 17 1695 57 16083 07 13064 53 13237 45 1037 93 6179 29 6020 23 中间使用 66863 55 2086 43 54441 50 10335 62 25000 56 961 15 18414 94 5624 47 最终使用 72816 90 1637 22 58294 47 12885 21 27263 91 1314 16 20097 00 5852 75 最终消费 15166 72 1478 25 3559 81 10128 67 7286 63 1038 35 2070 04 4178 24 资本形成总 额 11148 88 13 03 10215 96 919 89 4762 90 99 26 4320 20 343 44 二 产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 从两次投入产出表的对比来看 广东产业结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仍然保持 二三一 的格局 第二产业占据半壁江山 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总量扩张较快 比重略有下调 农业继续呈 现下降趋势 整体经济依然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但是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 2007 年比五年前投入产 出表所反映出的产业结构变化仍较为明显 总产出方面 2007 年广东三次产业总产出的比例为 2 9 74 5 22 6 其中工业总产出占第二产业的 94 1 占全部总产出的比重为 70 1 工业主导整体经济的发展 同 2002 年相比 第二产业总产出比重 上升了 7 9 个百分点 一 三产分别下降 2 0 个和 5 9 个百分点 工业占二产的比重上升 3 0 占全部总 产出的比重提升了 9 4 二产比重走高的情况仍在持续 增加值方面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 5 5 52 1 42 4 对比于 2002 年的 7 8 46 7 45 5 农业比 重继续下降 而二产在 2002 年开始的重化工业发展较快的带动下上升较快 服务业比重由于工业加快发展 的挤出效应也呈现下降趋势 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表现为采矿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比重下降 深加工制造业比重上升 电力 燃气和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公共产品行业保持稳定 比重提升最快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从 2002 年的 3 4 提高到 2007 年的 4 8 比重下降最快的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五年下降 1 6 个百分点 比重最高的 两个行业未发生变化 但占比的走势则相反 化学工业从 2002 年的 12 4 下降到 2007 年的 11 8 通信设 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 15 5 上升到 16 6 见图 1 在使用方面 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 3 1 82 3 14 6 和 2 2 80 1 17 7 同生产方面一致 二产仍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趋势来看 二产的这种主导地位在 不断的强化 而三产在最终使用中的比重下降迅速 五年时间 随着二产在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的比重分 别上升 8 6 和 6 3 第三产业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 7 9 和 3 8 大大高于一产的下 降速度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 省内供求总量出现不平衡 供求内部结构差异明显 在 2002 年以来开始的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终端产业需求加大 同时 重化工 业化进程带动总供给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省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显著 省外需求则有效地调节了 广东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从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出 当年广东总供给为 139680 45 亿元 其中省内供给 97706 72 亿元 占总供给的比重为 70 0 省外供给为 41973 73 亿元 在总供给的比重为 30 0 在总需求 139680 45 亿元中 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 事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省内需求为 93179 15 亿元 省外需求为 46501 30 亿元 分别占总需求的比重为 66 7 和 33 3 省内供给和省内需求 的差额为 4527 57 亿元 供给略大于需求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省外供给与省外需求的差额为 4527 57 亿 元 也就是广东省内供大于求后的剩余对外的净流出 与 2002 年的 1176 53 亿元相比 广东的生产供给能 力显著提升 省内供大于求差额迅速提高 五年增加了 2 8 倍 分行业供求来看 三次产业省内供给与省内需求的差额分别为 756 46 亿元 3706 17 亿元和 1577 87 亿元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供略大于求 基本实现平衡 供求差率分别为 5 4 和 7 7 和 2002 年相比 第二产业供大于求的情况继续扩大 差率提高 2 7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供求差率保持稳定 差率基本没有 变化 第一产业省内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外部市场供给的依赖比较明显 省内供求差率从 2002 年的 11 5 下降到 21 1 总量差额从 242 18 亿元下降到 756 46 亿元 从具体行业部门看 42 个部门中 省内供给小于省内需求的部门共有 14 个 集中在农业 采矿业 建筑业和电力 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 省内供大于求的行业多集中在制造业方面 以纺织服装鞋帽皮 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电气 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最为明 显 其省内供给大于省内需求的部分均超过 2000 亿元 三个部门是广东传统优势部门 也是当前发展良好 的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除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外 其余部门为省内供给略大于需求或两者供需基 本平衡 四 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保持稳定 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明显 根据计算 2007 年广东 42 部门投入产出表中 影响力系数 衡量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 程度 的大小 大于 1 的有 19 个行业 其中有 15 个行业集中在制造业 以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为最高 达到 1 5960 其次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为 1 5098 第三产业中仅有综合技 术服务业高于 1 为 1 1329 感应度系数 衡量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的大小 高的行业一般为基础行业 农业 部分 采矿业和制造业部门感应度系数均大于 1 其中化学工业和通讯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感应 度系数均大于 3 第三产业中 有三个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 1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1 1928 金融业 1 493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0209 见图 2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象限图 代码见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象限图 代码见表 2 2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 主导产业一般选择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同时大于 1 的行业 从上图中看 落在第一象限的为两项系数均大于 1 的产业部门 以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9 化 学工业 1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 制造业 10 等行业比较突出 上述行业是广东三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业 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 石油 及化学 和三大潜力产业 森工造纸 医药 汽车制造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点支持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大新兴产业 2007 年总产值 26929 30 亿元 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48 7 其中 通信设备 计算机 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 24 2 化学工业占 4 7 增速分别达到 11 1 和 25 8 比重较上年均有提升 产业带动作用和发展势头良好 五 中间投入产出率下降 成本利润率上升 宏观经济效益趋好 从中间投入产出率和中间投入增加值率看 2007 年每单位中间投入可带来的总产出为 1 4613 可带来 的增加值为 0 4613 较 2002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分行业来看 农业由于生产周期长 资金周转率低 其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以补偿农业相对较低的生产效率 第二产业中间投入产出率普遍低于第三产业 例 外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其中间投入产出率高达 3 3626 经济效益居各行业之首 其余第二产业由于 中间投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而第三产业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 中间投入比重略低 导致三产中间投入产 出率和中间投入增加值率普遍高于二产 分行业与 2002 年比较 工业有一半以上行业部门中间投入产出率 低于 2002 年 效益出现下滑 服务业情况相反 16 个部门中有 12 个部门比 2002 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趋好 增加值率变化情况与中间投入产出率的走势基本一致 也呈现出整体下降局面 分行业看 二产下降 三产走高 从成本角度看 成本产出率和成本利润率较 2002 年均有提升 2007 年单位成本带来的总产出为 1 1705 比 2002 年上升 0 0012 单位成本所带来得利润额为 0 1224 比 2002 年大幅提高 0 0192 见 表 2 表表 2 2 20022002 年和年和 20072007 年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年宏观经济效益指标 中间投入产 出率 中间投入增 加值率 增加值率成本产出率成本利润率 代 码 行业 2007200220072002200720022007200220072002 0 行业平均 1 46 1 53 0 46 0 53 0 32 0 35 1 17 1 17 0 12 0 10 1 农林牧渔业2 51 2 27 1 51 1 27 0 60 0 56 1 00 1 01 0 00 0 00 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 00 1 86 0 00 0 86 0 00 0 46 0 00 1 15 0 00 0 11 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 36 3 49 2 36 2 49 0 70 0 71 3 23 2 04 1 86 1 01 4 金属矿采选业1 59 1 57 0 59 0 57 0 37 0 36 1 22 1 16 0 15 0 12 5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1 38 1 41 0 38 0 41 0 27 0 29 1 13 1 13 0 07 0 09 6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 34 1 41 0 34 0 41 0 26 0 29 1 19 1 11 0 11 0 07 7 纺织业 1 36 1 34 0 36 0 34 0 27 0 25 1 09 1 09 0 05 0 03 8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 业 1 50 1 34 0 50 0 34 0 33 0 25 1 11 1 05 0 06 0 02 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 28 1 34 0 28 0 34 0 22 0 25 1 10 1 10 0 06 0 06 10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 30 1 35 0 30 0 35 0 23 0 26 1 09 1 11 0 05 0 06 11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 13 1 22 0 13 0 22 0 11 0 18 1 09 1 09 0 08 0 05 12 化学工业 1 32 1 35 0 32 0 35 0 24 0 26 1 14 1 12 0 10 0 07 1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 33 1 43 0 33 0 43 0 25 0 30 1 12 1 15 0 07 0 09 14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 15 1 23 0 15 0 23 0 13 0 19 1 09 1 10 0 05 0 05 15 金属制品业1 28 1 33 0 28 0 33 0 22 0 25 1 09 1 11 0 06 0 07 16 通用 专用设备制造业1 30 1 34 0 30 0 34 0 23 0 25 1 12 1 10 0 08 0 06 1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 27 1 32 0 27 0 32 0 21 0 24 1 13 1 11 0 08 0 08 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 22 1 28 0 22 0 28 0 18 0 22 1 10 1 08 0 06 0 04 19 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 1 19 1 21 0 19 0 21 0 16 0 17 1 09 1 08 0 06 0 04 2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业 1 24 1 24 0 24 0 24 0 19 0 19 1 11 1 05 0 08 0 02 2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 34 1 30 0 34 0 30 0 25 0 23 1 09 1 06 0 06 0 04 22 废品废料 2 42 0 00 1 42 0 00 0 59 1 00 2 17 0 00 1 17 0 00 23 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 43 1 37 0 43 0 37 0 30 0 27 1 20 1 18 0 14 0 08 24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 16 1 19 0 16 0 19 0 14 0 16 1 08 1 07 0 08 0 00 25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 19 1 78 1 19 0 78 0 54 0 44 1 32 1 30 0 15 0 07 26 建筑业 1 31 1 35 0 31 0 35 0 24 0 26 1 10 1 07 0 06 0 05 27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 88 1 84 0 88 0 84 0 47 0 46 1 29 1 39 0 24 0 28 28 邮政业 2 10 2 27 1 10 1 27 0 52 0 56 0 99 1 07 0 06 0 02 29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 27 2 21 1 27 1 21 0 56 0 55 1 47 1 65 0 42 0 43 30 批发和零售业3 59 2 99 2 59 1 99 0 72 0 67 2 05 1 42 0 79 0 35 31 住宿业和餐饮业1 61 1 53 0 61 0 53 0 38 0 35 1 26 1 18 0 20 0 13 32 金融 2 58 2 11 1 58 1 11 0 61 0 53 1 74 1 36 0 56 0 31 33 房地产业 5 23 4 90 4 23 3 90 0 81 0 80 1 53 2 41 0 36 0 32 3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 99 2 12 0 99 1 12 0 50 0 53 1 39 1 60 0 35 0 42 35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 80 1 12 0 80 0 12 0 44 0 11 1 15 1 03 0 13 0 02 36 综合技术服务业1 73 1 69 0 73 0 69 0 42 0 41 1 17 1 14 0 13 0 07 37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 90 1 77 1 90 0 77 0 65 0 44 1 19 1 23 0 16 0 14 3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 32 2 34 1 32 1 34 0 57 0 57 1 45 1 40 0 41 0 34 39 教育 3 41 3 17 2 41 2 17 0 71 0 68 1 05 1 18 0 05 0 07 40 卫生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1 82 1 83 0 82 0 83 0 45 0 45 1 05 1 16 0 05 0 11 41 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2 16 2 06 1 16 1 06 0 54 0 51 1 24 1 32 0 16 0 17 4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 49 2 13 1 49 1 13 0 60 0 53 1 00 1 07 0 00 0 00 六 投资生产诱发系数比较优势明显 消费诱发多集中在服务业 利用 2007 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最终使用各项的生产诱发系数 这一系数反映某一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各 部门的生产额 即增加一个单位某项最终使用可以带动总产出增加的量 系数越高表明该项的生产波及效 果越大 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为流出 出口和调出 系数列向量 为最终使用结构系数 为流入 进口和调进 系数的对角矩阵 通过计算 下表列出各行业中位居前十位的行业其消费和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 前 10 位中 投资的生 产诱发系数普遍高于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 显示出投资对带动经济的迅速提升有着独特的优势 特别是在 经济下滑的局面下 正确定位投资方向 依靠投资的产业间波及效应带动 作用将非常明显 但是 由于 高生产诱发系数的行业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当中 投资作用的长效性有缺陷 而在前 10 位的消费生产诱发 系数中有 4 个行业为服务业 与投资前 10 位全部为第二产业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见表 3 表表 3 3 各行业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位居前十位的生产诱发系数 各行业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位居前十位的生产诱发系数 消费投资 行业诱发系数行业诱发系数 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0 3331 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0 4391 化学工业0 2325建筑业0 419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 1633化学工业0 1796 批发和零售业0 15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 1781 农林牧渔业0 1485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 1474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 1346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 1176 金融业0 11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 1169 房地产业0 1034通用 专用设备制造业0 1081 住宿业和餐饮业0 0986金属制品业0 105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 09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 0879 对比投资和消费的诱发系数 消费的诱发系数高于投资的有 25 个行业 多在农业和服务业中 特别是 第三产业 全部 16 个行业中 有 15 个行业消费诱发系数高于投资诱发系数 仅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消费 诱发系数 0 0014 小于投资诱发系数 0 0035 计算结果表明 最终消费的加快发展会有力的拉动服 务业的增长 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省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逐渐显现 省内供给和需求的差额从 2002 年的 1176 53 亿元迅速提高到 2007 年的 4527 57 亿元 增长势头迅猛 特别是第二产业 2002 年 供求差额为 667 44 亿元 五年之后 供大于求的状况逐渐加剧 达到 3706 17 亿元 后者是前者的 5 6 倍 而农业供不应求的数额也在加大 差额从 242 18 亿元提高到 756 46 亿元 在全部 35777 00 亿元的省内农业需求中 自给率仅为 78 9 二 最终使用内需出现下降 国内省外市场增长迅速 出口面临考验 最终使用的内需比重从 2002 年 44 2 下降到 2007 年的 36 1 而外需从 55 8 提升到 63 9 最终使 用内部需求发展低于外需提升速度 而外需中 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凸现 出口加 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再持续 出口占流出的比重降低的状况在持续 销往省外的比重比 2002 年提升了 3 6 个 百分点 三 产业关联程度基本保持稳定 带动能力比较集中 和 2002 年相比 影响力系数整体上呈现略微上升的态势 42 个部门中有 28 个高于 2002 年 但变化 幅度不大 感应度系数也基本保持稳定 从分部门看 仍然维持制造行业部门高影响力和高感应度局面 特别是通信设备 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加工制造业系数变化不大 产业带动能力比较集中 四 虽然成本利润率上升 宏观效益趋好 但中间投入产出率和增加值率不断下降 成本产出率和成本利润率较 2002 年均有提升 但中间投入产出率 中间投入增加值率却出现下降 中 间投入产出率从 1 53 下降到 1 46 而出现下降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