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0届历史中考试试卷B卷_第1页
上海市2020届历史中考试试卷B卷_第2页
上海市2020届历史中考试试卷B卷_第3页
上海市2020届历史中考试试卷B卷_第4页
上海市2020届历史中考试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1 页 上海市上海市 20202020 届历史中考试试卷届历史中考试试卷 B B 卷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2017 七上 钦州月考 最早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远古人类 A 山顶洞人 B 元谋人 C 蓝田人 D 北京人 2 2 分 中考结束 小刚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遗址 他们应该去什么地方 A 北京 B 陕西 C 云南 D 河南 3 2 分 2018 七上 泗洪期末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是保留了我国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 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第 2 页 共 11 页 4 2 分 2016 七上 济源期中 传说中 植五谷 制作生产工具 首创耒耜 兴贸易 开创了我国原始 农业文明的是 A 炎帝 B 大禹 C 尧 D 舜 5 2 分 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 整个社会呈现出 天下为公 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A 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 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 没有战争 和睦相处 6 2 分 2017 七上 宜兴期中 夏 商 西周三个朝代灭亡原因的共同点是 A 诸侯的反叛 B 统治者残暴 失去民心 C 国人暴动 D 少数民族的进攻 7 2 分 商周时期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其中农业的发达除了 五谷 已经齐备外 还表现在 A 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B 三星堆文化的繁荣 C 已经掌握了选种 施肥和治虫害技术 D 建有牲畜圈栏 有专门的牧场 8 2 分 2019 苏州模拟 费正清在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说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之一 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如果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 下列最具说服力的是 第 3 页 共 11 页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9 2 分 2017 七上 南通月考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下来各项中 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 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 甲骨文 B 司母毋鼎 C 兵马俑 D 敦煌莫高窟 10 2 分 2018 九下 东城模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西周宜侯夨 c 簋 gu 内壁铭文记载了 周王册封夨为宜地之侯 并赏赐他土田 人口等 这一铭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周时期的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1 2 分 2016 七上 泰兴期末 你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哪件工具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斧 C 骨耜 D 铁犁 12 2 分 2019 七上 长春期中 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 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 第 4 页 共 11 页 的 A 和亲政策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13 2 分 2017 重庆模拟 为了打破 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孔子 A 提出了 仁 的学说 B 提出了 为政以德 的主张 C 创办了私学 D 提出学习要 温故而知新 的观点 14 2 分 2018 贺州 下图是建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石拱桥 它最能说明隋朝赵州桥 A 对后世影响很大 B 交通功能不突出 C 只存于隋朝叶期 D 桥梁安全性能低 15 2 分 2017 七上 常州期中 2017 年 12 月 4 日将是我国的第四个宪法日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 以法 治国 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老子 C 墨子 第 5 页 共 11 页 D 韩非子 16 2 分 2017 七上 江海期中 我国人民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农业耕作是在 A 商朝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17 2 分 2017 七上 仁寿期中 下列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秦朝统一文字 货币 度量衡 秦始皇焚书坑儒 A B C D 18 2 分 2017 七上 卢龙期中 假如你穿越时空 来到秦朝 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 在朝廷中大臣齐呼皇帝万岁 B 中央官吏太尉正在向秦始皇上奏章 C 秦始皇正在用小篆起草诏书 D 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 正在兑换楚国的蚁鼻铜钱 19 2 分 2017 七上 射阳月考 秦末农民战争中 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马陵之战 C 城濮之战 第 6 页 共 11 页 D 巨鹿之战 20 2 分 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 三世以至千万世 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 秦朝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它存在的时间 A 13 年 B 15 年 C 17 年 D 19 年 21 2 分 2017 七上 洪泽期中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其中 破釜沉舟 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 巨鹿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马陵之战 22 2 分 2017 七上 武威月考 以下汉朝时期四位皇帝按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汉高祖 汉武帝 汉景帝 光武帝 A B C D 23 2 分 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货币 度量衡和车轨 修筑万里长城 第 7 页 共 11 页 汉朝通过休养生息 解决王国问题 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 出现了 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 阶段特征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4 2 分 2017 七上 福建期中 中国银行行徽 下图 1 的外观设计灵感原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 下 图 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 唐朝 B 秦朝 C 宋朝 D 清朝 25 2 分 汉祖起丰沛 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 西灭无道秦 诗句中的 汉祖 是 A 嬴政 B 项羽 C 刘邦 D 李斯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3434 分分 26 2 分 2016 七上 腾冲期中 初一同学参加历史兴趣小组活动 小明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 但被小 芬不小心弄乱了次序 请你帮助小明把混乱的资料重新对号入座 要求把字母填入对应的表格 第 8 页 共 11 页 1 A 以 德 治国 以 礼 成为行为规范 B 事物都有对立面 可以互相转化 C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D 兼爱 非攻 E 人应该和自然和谐发展 F 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人物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墨子 思想 2 A 退避三舍 B 问鼎中原 C 围魏救赵 D 鱼腹丹书 E 破釜沉舟 F 指鹿为马 人物孙膑楚庄王晋文公陈胜吴广项羽赵高 成语 27 20 分 2019 七下 青秀开学考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 深刻影响了王朝 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邀请你进行探究 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管仲提出 相地而亵征 按照土质好坏 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 则民不移 迁移 无夺民时 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 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 材料二 戮力 尽力 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 事末利 经商 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擊 没收其娈子为官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魏主 去夷即华 易姓建都 遂 于是 定天下之乱 然后修礼乐 兴制度而文之 第 9 页 共 11 页 北宋欧阳修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内容 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勿照搬原文 2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魏主 建都 哪里 除材料外 还有哪些 去夷即华 的措施 4 上述改革促进了社会性质转变的有哪些 你认为上述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28 12 分 2016 七上 蚌埠期中 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并将错误加以改正 1 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山顶洞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 朝开始 3 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 10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答案 略 2 答案 略 3 答案 略 4 答案 略 5 答案 略 6 答案 略 7 答案 略 8 答案 略 9 答案 略 10 答案 略 11 答案 略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