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 中图版选修5_第1页
【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 中图版选修5_第2页
【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 中图版选修5_第3页
【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 中图版选修5_第4页
【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 中图版选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选修地理选修地理 选修选修 5 5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防治 1 2008 山东文综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 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2 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解析 1 本题考查灾害的形成 首先要从图上读出涝渍灾害的分布 再结合地形 地 势 气候 人类活动来回答 2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是自然因素或现象的变异 采取的措施应针对灾害的成因 同时还要可行 答案 1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 地势低洼 受季风气候影响 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 经 济较发达 受灾较重 2 加强监测 预报 预警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2 2010 福建普通高中质检 图甲示意 福建省 1960 2005 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 图乙 示意 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 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 解析 第 1 题 依据甲图可以看出 福建省台风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依据 图乙可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第 2 题 对台风灾害的防御 可从工程措施 非工程 措施等分析 答案 1 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年际变化大 2 台风频繁登陆区 狂风暴雨 易引发风暴潮 洪涝等 人口稠密 城镇众多 经济 发达 造成严重损失 防御措施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 植树造林 修建水利和 护坡工程 加固堤防 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3 读下面两图 回答问题 1 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在甲图所示的时期 其灾害损失是 淹没农田 200 km2 毁损房屋 20 间 死亡人数 20 人 在乙图所示时期 灾害损失是 淹没农田 1 000 km2 毁损房屋 500 间 死亡人数 300 人 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 如果你生活在该区 为减轻灾害损失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 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 比如建房 耕作等 强度 和范围越大 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较大 则灾情增大 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活动有 可能导致大灾小害 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 乙图所示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 乙图所示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 集 人口密度增大 乙图所示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 2 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 不宜建永久性居住地 4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 年 7 月 14 日 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 6 7 级地震 材料二 下图为台湾某地区等高线 单位 米 示意图 1 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 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 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什么 3 近 30 年来 地震中人员伤亡数量有减少趋势 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为什么 解析 第 1 题 根据板块构造知识可知 台湾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多地震 第 2 题 根据材料二图中地形特点 再分析人口及经济分布概况 就能得出 灾情西部比东部严重的原因 第 3 题 近 30 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科技水 平明显提高 这是地震中人员伤亡数量有减少趋势但经济损失有所加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活跃 多地震 2 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 聚落众多 3 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防震 抗震设施趋于完善 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 使地震引 发的死亡人数有减少的趋势 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单位面积上资产密度增大 经 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5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 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 蝗灾 洪灾和旱灾并称 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文献记载 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 940 多次 最早的蝗灾 记载是公元 707 年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 111 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 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 不再 吃他们的庄稼 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 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 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 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 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4 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只要条件适宜 就会卷土重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 其原因是什么 5 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 成因及防治措施 从时间上看 蝗灾 主要发生在夏季 冬季几乎没有 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 黄 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蝗灾减少 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蝗灾与旱灾经常 链性发生 古代就有 旱蝗 的说法 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 国新蝗区不断产生 老蝗区蝗害反复 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答案 1 蝗灾多发生在夏季 其中 6 月份发生频率最高 冬季蝗灾几乎没有 原因 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 冬季气温低 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 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蝗灾减少 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 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 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 河湖水位降低 退水区域特别适 宜雌蝗产卵 使得蝗虫数量剧增 出现严重蝗灾 4 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5 主要措施有 人工诱捕幼虫 成虫 农药灭虫 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 生物措施 等 6 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截至 2008 年 8 月 4 日 11 时的初步统计 安徽滁河流域的特大洪灾致使安徽 9 个市 38 个县 市 区 受灾 受灾人口 256 万余人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 23 72 亿元 材料二 2007 年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 淮河流域连续发生大范围 高强度 历时长的 降雨过程 累计降雨量达 430 毫米 为常年同期的 2 3 倍 出现了自 1954 年以来的 最大洪水 材料三 淮河流域示意图 1 结合材料一分析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些危害 2 图中 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 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 3 分析淮河流域内旱灾频繁的原因 4 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 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建议 5 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由于泥沙淤积 已成为 地上湖 成为此次淮河防洪的重要地 段之一 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 分析淮河流域 退田还湖 封山植树 等措施在防洪 上的重要作用 解析 洪涝灾害的危害主要从直接和间接危害两个方面分析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 要从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气候特征等方面考虑 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 围湖造 田等方面考虑 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 一般上 中 下游有所不同 上游要封山育林 植树造林 修水库 中游加固大堤 修蓄洪 分洪工程 退耕还湖 下游除加固大堤 外 还要开挖入海河道 答案 1 洪灾会对工农业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 同时会因人口死亡 灾民 流离 疫病暴发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通过对耕地 水系 水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环 境恶化 2 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 南岸支流短而少 3 自然原因 春季锋面雨带没有到达 往往形成 春旱 夏季 受副热带高压带控 制 伏旱 严重 有些年份 当夏季风过强时 锋面雨带迅速北移 淮河流域降水稀 少 人为原因 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 农田面积大 农业用水量大 森林植被破坏严 重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 4 上游植树造林 加强水土保持 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 调蓄径流 中游利用洼地修 筑蓄洪工程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 分散水流 加强预报 监测 提高人们的防灾 减 灾意识 5 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较大 常形成洪涝灾害 退田还湖 封山育林 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 涵养水源功能 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 增加淮河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 从而减 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利于防洪 7 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 材料二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 冰雪融水等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华北山地 黄土高原 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是我国泥石流的主 要发育地区 材料三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 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 分析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 当泥石流发生时 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 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3 由于本地区地质灾害密集 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 地貌物质 气候 植被等方面 分析 泥石流顺势下流 逃生应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 本地区地质灾害密 集 工程建设要加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