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练习(II )卷_第1页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练习(II )卷_第2页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练习(II )卷_第3页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练习(II )卷_第4页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练习(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0 页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313 课课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IIII 卷 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爆发 共共 5 5 题 共题 共 1010 分分 1 2 分 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中 最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 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2 2 分 下图标语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五四运动 C 七七事变 D 西安事变 3 2 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写道 三十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所指的历史阶段是 A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 2 页 共 10 页 4 2 分 一百年前的五月 济南全市各大 中 小学开始了罢课 七 八千人在学生会率领下 整队到达 南关演武厅大会会场 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一运动是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 2 分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 到各公使馆去 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 务望全国工商界 一律起来 设法开国民大会 外争国权 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 就在此举了 据此判断材料指的是 A 护国运动 B 二次革命 C 一二 九运动 D 五四运动 二 二 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扩大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8 8 分分 6 2 分 以下图片和材料所反映内容有助于我们探究的共同主题是 文献资料中国的无产阶级到 1914 年增加到 100 万人以上 1919 年前夕 已达到 200 万人 以上 每周评论 巴黎和会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五四运动的背景 C 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 3 页 共 10 页 7 2 分 瞿秋白说 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它 学生运动的引子 山东问题 本来就包括在里边 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 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 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这一 运动是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8 2 分 如图 新申报 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中共 一大 9 2 分 口号与主张蕴含着时代的特征 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还我青岛 第 4 页 共 10 页 抗日救亡 变法图存 自强求富 民主共和 A B C D 三 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共共 6 6 题 共题 共 1212 分分 10 2 分 有学者指出 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 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里 补课 起点 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封建 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 B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彻底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开始宣扬民主科学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1 2 分 有学者指出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里 补课 起点 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封建 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彻底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开始宣扬民主科学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2 2 分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历经曲折 突破黑暗 最终迎来中华民族的新生 关于这个时期的不 同阶段特征的对应不准确的是 第 5 页 共 10 页 A 1919 1927 年 开天辟地 实现共和 B 1927 1937 年 星火燎原 北上抗日 C 1937 1945 年 统一战线 团结抗战 D 1946 1949 年 国共对峙 战略决战 13 2 分 下表为中外不同报刊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 该事件 新闻来源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 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 被拘同学应宜营救 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 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 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C 使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到来 D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4 2 分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分别是 A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五四运动 C 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中共一大的召开 15 2 分 全球通史 中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 在北京的学生和 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 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提 及的 这场运动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 6 页 共 10 页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 四 材料探究材料探究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6 20 分 阅读下列图片 回答问题 1 图片 A 反映的是哪一运动 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发生在哪一年 爆发于那座城市 2 图片 B 反映的是哪一运动 宣传该运动的主要刊物是什么 3 A 运动后期的主力是哪一阶级 运动中心转到哪里 该运动促进了哪一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4 请举出 B 运动中主要撰稿人 5 A B 两次运动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传承 17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意识到 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 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 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 英法希 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 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 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 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 英国提出 日本应以同样的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 两国一拍 即合 达成密约 随后 日本以类似手段 与法 俄 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摘自唐启华 巴黎和约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打破了近代以来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国际旧秩序 战后 美苏两国从战时的合作 走向对峙 形成两极格局 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发展 西欧的联合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出现 了多元化的新结构 冲击了国际强权政治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王斯德 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 度推进战略 即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 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通过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 7 页 共 10 页 摘编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在巴黎和会前 日本为获得山东利益所采取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巴黎和会的 召开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 18 15 分 历史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口号是时代的呐喊 图片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有时蕴藏着丰富的历 史信息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 年的一些口号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反对在对德 和约 上签字 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材料二 一张照片 一个模型 浙江嘉兴南湖的那只游船伸手可触 在 93 年前的 1921 年 它在时代恶浪中 顽强启航 它平凡 但却曾负载中华民族的命运 它简陋 但却诞生了一个先进的政党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请写出这些口号应该出现在哪个历史事件中 口号反映了该事件的什么性质 请写出此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2 材料二里 负载中华民族的命运 而诞生的这个 先进的政党 是哪个政党 它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 8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爆发 共共 5 5 题 共题 共 101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二 二 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扩大 共共 4 4 题 共题 共 8 8 分分 6 1 7 1 8 1 9 1 三 三 五四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